香妃的传说与“香妃墓”


本站公告

    “墓”是民间的传称,正式的名称叫阿帕霍加麻扎(麻扎是伊斯兰教语中墓的意思),是历史上喀什地区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霍加及其家族的墓地,位于喀什东北郊约5公里处的浩罕村。只是后来传说在阿帕霍加后裔中,有一位叫伊帕尔汗的子,曾被乾隆皇帝封为,死后运回喀什安葬,所以当地人又称此墓为“墓”。

  在民间传说中,是个传奇的人物,特别是由乾隆时期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士宁所画的“戎妆像”面世后,不仅轰动京城,而且闻名全国。传说中的是叛乱头子小和卓木霍集占的子,因为她身上有一种奇,天然生成,所以有此佳号。后来,乾隆平定了回疆后,把带回京城宫中,果然是“玉容未近,气袭来,既不是,又不是粉,别有一种奇异馥,沁人心脾。”当乾隆得知胸怀“国破君亡,情愿一死”之志时,近臣便向乾隆献策,将饮食起居按回部格式,再派上回部老人伺候,日久天长即可依从。乾隆依计,凡服食,概由回教徒供奉,在西苑建造了回式房居和回教礼拜堂。“怎奈情钟故主,泪洒深宫,一片贞心始终不改。乾隆百般劝,她却寂然寞然;有一日被宫苦劝不过,她竟取出一柄匕首来,刀光闪闪,冷气逼人,宫吓得倒躲。这事传到慈宁宫,皇太后恐乾隆被害,趁着乾隆郊宿天斋所,竟传旨宣召,问她志趣,她只说一个死字,太后遂令殉节。”

  以后,京剧界、话剧界也按照这些传说陆续编演过《恨》、《》等剧目。在建国初期,曾上演过《伊帕尔罕》京剧。这些戏都把塑造成忠贞于霍集占,面对乾隆皇帝威宁死不屈的节烈子,以谬传谬,既损伤了的形象,也歪曲了历史。

  从清宫档案及生前遗物来看,就是容,是乾隆帝41位后中唯一的维吾尔族子,生卒年为1734—1788.她是秉持回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其族为和卓,故称和卓氏。容之兄图尔都曾配合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有功,被清廷召入京都封为一等台吉。乾隆25年,容入宫,最初的封号是和贵人,时年27岁。入宫后,因很得乾隆宠爱,两年后,被册封为容嫔,又六年,著升为容。容进宫以来,一直穿着回族朝服,遵守伊斯兰教的习俗,一直由回族厨师侍候。容曾多次随乾隆帝南巡和东巡,观赏苏杭景,游历泰山、曲阜风光,拜谒盛京祖陵等,多次得到乾隆帝的格外善待和赏赐。乾隆53年,55岁的容去世,奉安裕园寝地宫。

  阿帕霍加麻扎是一个构筑精宏伟的古建筑群,占地面积30亩,具有典型的伊斯兰特。正门门楼观华丽,两侧有高大的砖砌圆柱和门墙,表面镶有蓝底白的琉璃砖。墓室在陵园东部,是整个陵园的主体建筑,纵长有29米,顶部是琉璃砖贴面的穹隆半圆顶,上有一筒型小楼和一弯新月,气势恢弘、庄严宏伟。墓室的四周墙上,罩以绿琉璃砖和黄蓝相间的瓷砖镶嵌,显得圣洁、晶莹。内部的墓台上,按照辈份、男,严整地排列着大大小小58个坟丘,墓上都覆盖着彩斑斓的锦缎和丝绸。被称为墓的石棺座落在墓室的东南角上,并没有丝毫显眼和特殊的标志,但游人们还是争相隔着栏干翘首以望。

  1990年,我曾经去过位于河北省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在裕陵(乾隆帝陵)的裕园寝内,曾见过真正的“墓”。1979年10月,位于宝城东侧第二排第一号的容地宫前踏垛塌陷,在清理修补时,发现地宫内积水很深,石门敞开,一具红漆棺木的棺侧被砍开一个大洞,棺内已空空无物,墓室不知何年曾经被盗掘。在杉木红漆棺头,有手书的金漆行文字迹,系伊斯兰文的“古兰经”;棺外西侧发现一具头骨和一条白的发辫,上面结有红的头绳;西北角的棺木下压着一些绣、缂丝袍褂的残片和袍料,一条黄八宝绫织成的“哈达”;其它各的宝石、猫眼石、钻石、珍珠等。大量的史实和物证表明,容就是传说中的,既不是霍集占的子,也没被皇太后赐死,更没有埋葬在新疆喀什。

  在我国的历史上,曾有过“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进藏”等闺阁英杰,她们为维护和稳定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的献身精神万古流,而容却是以西域维族一子的身份入宫,同样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又添千秋佳话。喀什“墓”虽然不是容的葬身之处,但这座古老的建筑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维吾尔族人民的骄傲,不但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八方游人,还因容和她的家族在维护中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中起过积极的作用,而永远被后人所怀念和凭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