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我的知行


本站公告

    *******************************************************************************作者有话:

    最近这几天下了天下统一5和天下霸图2,所以在更新方面没有那么积极,希望大家原谅。玩过天下统一5后发现除了比以前的版本人性化了些,其他方面没有太大的改善,毕竟这是一个很小的游戏。我书里有些东西可能会按照天下统一里面的一些资料写,希望大家提早做心理准备。

    还有就是在四十六章奈良之行中,我写了关于知行的话,后来和别人聊了才知道很多地方我弄错了,在战国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是一千多石,我这个时候没有资格,信长也不可能大手大脚得给的起。而且在墨俣方面的驻军数量我也改了,所以我把奈良之行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希望大家理解。特别是关于贯高和石高的问题,如今我已经解决了所以把第三十七章平淡日子的内容也进行删改。

    最后是关于家康的名字,我在桶狭间之前错打成了松平元康,现在全部予以纠正,分别是在第十七章参加例会,第十九章进献良策,第二十一章桶狭间谷,第二十三章增加知行,第二十五章首战美浓,第二十六章冲田五策,第二十七章浅井崛起,第二十八章举办婚礼和第二十九章清州会盟。希望大家见谅。

    *******************************************************************************

    上杉大军之所以迅速溃散除了北条氏康的功劳,还有部分属于上杉宪政本人。因为当年上杉宪政在武藏国争雄之时,大肆接纳各种不明来历的浪人。看上去整个家族人才济济,其实正是这些“人才”导致了上杉家的衰落。

    各色浪人,良莠不齐。而上杉宪政又不是特别勤快的贤君,往往一个抉择下来,一帮人同意一帮人反对。结果往往一个很小的问题弄倒最后几乎成为党派之争。在这样的气氛下,即使上杉宪政拥有上野黄斑这样出色的将领也挽回不了溃败的局势。

    这一次合战就此决定了关东地区的基本支配形势。原本臣服于上杉家的松山城、?形城等附近的小城池就投降于北条氏了,另外多摩郡?山城的大石氏、秩父郡大神山城的藤田氏也都望风而降了。氏康乘胜追击,攻克了宪政最后赖以栖身的平井城,宪政最终逃向了越后国,至此关东地区全部掌握在北条一族手中了。上杉氏至建长四年先诅重房公从下向随宗尊亲王就任镰仓将军,在关东地区立业生根以来,经南北朝时期、室町时代都战国初期一直都是颇具有实力的名门望族,可是现在却到了几乎快要灭族的困境之地。逃到越后的上杉宪政将“上杉”的姓氏以及关东管领的职位都交给了越后守护代长尾景虎,并托付他一定要找北条氏报仇雪恨,从此以后宪政入道修行,在春日山城渡过了余生。

    可能从这次战役中得到了教训,信长在织田家开始崛起之后对待浪人不像之前那么感兴趣了。而我的条件就比信长好多了,信长选拔人才几乎是从本家和尾张人士中挑选,即使是他国的人才也是要多年考察才会予以重用。我就是一个例子,其实信长暗地里考察了我很久,这点只是没有明说。

    但是毕竟是经历过桶狭间的元老了,呵呵,所以对于我的考察没有新来的这些外地浪人那么久。这不,就把墨俣城封给了,虽然这只是一个很小很小的砦,石高也不超过一千石但是它比较有意义,因为从现在开始我正式步入织田家的权利核心。(从家臣中分封出去当城主的,比其他豪族转为谱代的城主要亲近些)

    为什么说我选择浪人比信长好些,因为有着后世的记忆,我对一些浪人的脾气和情意方面多多少少会有些了解,特别是如今没有被我直接影响到的历史武将。

    如今手上有些知行可以招募写浪人,但是按着精英计划,我原则上只会招募一些自己知道的并且喜欢的武将,至于我的家臣招募我则没有多加干预。小次郎这家伙真是出名的懒,当初就叫他用自己的知行招募些家臣,可是两年过去了,如今还是他独家寡人一个,哦不是,是三个。

    一路上我和他谈起招人的事情,他又是一句再说打发我。看来还真是皇帝不急太监急。我也懒得再?嗦。

    如今墨俣城里的守军有一百多个人,这是十四条合战后信长看我这边防守能力差调集过来的,至于调过来的七十多个足轻的俸禄是由本城负责,不用我来支付,但是统领方面也不是我说的算,信长安排作为我的寄骑负责管理这些驻扎在这里的兵,至于粮草方面,也命令村井贞胜拨了四百石粮食过来作为城中军粮。

    墨俣现在根本就不能住人,地方本来就不大,加上因为成为进攻美浓的桥头堡,所以砦内的粮仓面积比较大,就更加没有多少地方睡人了。当然士兵的集体宿舍那种还是有的,可惜我不太喜欢和一群大老爷们儿睡在一起,啥味道都有,这也是平日里我要住在小牧山城的长屋中的原因。

    而我从村井贞胜那里知道,其实我之前过于我知行的想法是错的,其实我的知行六百贯不是全部都是土地产量折算的。

    首先土地比较珍贵,整个尾张也就是四十七万左右,作为一个足轻大将的我是不可能拥有一千五百石的土地,我的知行是我原来的四百三十石加上发给我钱财与等价的物品,总共的折合是六百贯,害得我白欢喜一场。而今幸好我只花五十石请来了宝藏院的高手,如果新阴流的柳生宗严来了我承诺的三百石还真拿不出来。

    所以至于知行的学问我还得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说蛎崎氏统治下的?夷地区松前,就根本无法种植水稻,长年累月的颗粒无收,使其必须通过与“北前船”建立贸易关系,着力开展渔业建设,才有可能保证每年获取相当于十万石的经济收入;上杉谦信在支配越后漫长的海岸线时,也曾向入港停泊的海船索取高额课税。由此可见,知行的高低,非但不能表示农业生产力的高低,更不能用以衡量财力。在“士农工商”尚未被区分的战国时代,既有知行寡少,但家累千金的大地主,也有知行丰厚,却纳履决踵的穷武士。

    前段时间一直打仗我没有时间,后来又直接去了美浓招募竹中半兵卫,自己新封的土地一直没有时间。现在我抽空叫长安带我去看看我增加的四百石的领地。这么算下来看来今年发工资我得领足量的财物才算是知行六百贯。

    本来我有疑惑关于产量的问题,所谓封地的产量是怎么弄的。我们这些人领多少财物,在村井贞胜那里都有记录的,不是说自己想领多少就是多少。村井贞胜是会把你的知行减去你石高的当年价值,最后给与余差的财务。

    而石高不等于今年就一定产这么多粮食,那么有人可能质疑关于领取土地时候,如果恰好今年收成不好,是不是就封的地比较大,如果有人去领取封地时候,那年的收获不错,可能比以往小的土地就产出一般多的粮食,那么那个人不就亏了。

    后来长安才告诉我,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信长不像有些大名,对领内的事务内政既不关心。主公会在收获比较正常的时间挑选人出来进行检地,这样的话领内的新开垦出来的土地以及它的平均产量都记录在案。不想别家的资料可能还是几十年前记录的那么离谱。

    我就在近江时候参加过农务,对农田产量问题不是很了解,也不知道今年算不算是收获年,但是我想如今兵农分离,打战时候织田家不会招募农兵,也就是不会影响农耕,除非是天灾降临,不然的话我的八百三十石领地应该能产足八百三十石粮食。

    还有一个误区就是关于粮食的问题,其实即使产了八百三十石的粮食,也不是全部由我得了算。我从村井贞胜那里看到检地帐和知行账,其中记载了我领地的税额情况。

    税额,是指在特定面积的田地里能依法征收的税的多少。税,并非单指货币,收税也可以是收取等价实物。用于种植果树、开垦菜园的田地也是需要征税的。

    检地帐_4460.htm中,既有支配田地的给人名soudu.org册,也有耕作田地的农民名册。比如下面:

    --------------------------------------冲田武藏知行

    ----------------------------------尾张爱知郡中村五十石

    ----------------------------良-------------------------------------------------手作

    ----------------------------------尾张国丹羽郡浅野村一百石

    ----------------------------中--------------------------------------------------手作

    -----------------------------------尾张爱知郡中村五十石

    -----------------------------良--------------------------------------------------手作

    -----------------------------------尾张知多郡南知多村八十石

    -----------------------------劣--------------------------------------------------手作

    -----------------------------------美浓鹈沼村一百石

    -----------------------------良----二十贯五百文---------见出-------------四贯三百文

    -----------------------------------尾张丹羽郡浅野村四百石

    -----------------------------中----八十二贯----------------见出------------十八贯

    上面记载的清清楚楚我加封的次数和时间,因为之前的四次我知行的三百三十石都是自己耕种,所以上面注明的手作也就是表示耕种者是我本人。而原来土地上的百姓则迁居到其他的土地上继续耕作。

    之后我没有去上报自己是不是独自负责封地的耕种,所以默认的是自己去征收自己封地的税租。于是在第五次增加知行时候上面记载的“美浓鹈沼村”指是地名;稻种的分量,是“一百石”,土地肥沃程度是“良”等;八十二贯是基础的税额,本家的租率为“五公五民”,亦即一半充公,一半归己。也就是说假设是一百石的产量我从这块土地的领民手里收取五十石作为自己的税租;“四贯三百文”是增税,因为这块地是良田加上织田家征战连连所以对这块地增加20%的税收;

    所以我说检地的高手不是知道丈量土地面积就可以了,关键在于可以通过播下的稻种分量、田地肥沃度等等,来推测枯耘成果。甚至有些种植的不是水稻之类的东西或者干脆是制造东西进行商业买卖成为知行的地方,检地的人员要熟悉每个商品的价值,并且迅速计算出这个地方的知行量。

    当年我提的兵农分离的现象开始产生影响了,因为兵农分离的原则是把士兵和农民区别开来,农民只负责农务而士兵只负责战争。这也意味着有大量的农民开始摆脱与土地的联系,地侍中的一些人,放弃了武士身份,专事农耕;而另一些则是卖掉田地,投身家臣团,从自耕自获的俸禄转变成直接从本城领取财物作为俸禄。

    至于农民方面,因为尾张是鱼米之乡,相比商业而言粮食产量比较丰富,换句话而言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同样的在粮食方面的波动比较大,所以一般收取领内农民的税租是采取贯高制,也就是说我去征收领内一百石的领地时候,我不是拿五十石回来而是拿着钱物回来。至于农民怎么换成钱币交租就不是我要管的事情了。

    记得中学学的课文《多收了三五斗》里面农民是自己把粮食挑到米行换成钱币后交租,看来中国进行的是贯高制。其实之前我的土地可以召集领民进行开垦或者把自己全部的土地独自开垦。看来提高自己领地产物的价值才是关键。信长针对寺庙为主的检地是比较勤快的,因为在领主领内寺庙虽然有自己的土地但是和当地的领主是有协定的,知行是多少与此同时寺庙可以不用上缴税租。所以信长几乎年年对尾张境内的寺庙进行检地,但如果要对整个尾张进行一次检地的话,对于如今的本家而言是比较大的工程。

    作为知行其实还有表高和实高两种,表高是大名对于领内土地所记载的石高数,而实高是该土地具体的石高数。由于征伐比较频繁,家里的家臣比较醉心于战争外交方面,在领内的农业改善方面几乎没有进行关心只是偶尔进行维护。这也是信长很少对家臣进行检地即使进行也一般是五年一次的原因。

    所以我准备在我的土地上做做文章,特别是像真田昌幸学习。地处山区之间、土地资源相对贫瘠的真田乡里,缴纳非常之高的税款,实在不可思议。在平安时代,公地公民制度宣告崩溃,真田乡是最后一个向信浓国府上税的公地。如果作为寺社或贵族的庄园,税负一定会相对有所减轻。但尽管如此,真田乡还是宁作公地,领民也选择了公民身份。这样与其担心被馆主察觉到自己巨额收入的来源,还不若假痴不癫地承受重税。

    在本土决战、面临强大来犯之时,如果己方地侍遭敌买通,背叛倾仄,面对数倍敌军和叛军的昌幸即可能顷刻一败如水。但事实上,昌幸在击搏他人的时候,倒曾经有寝返敌方地侍的情况,但遭他人攻略时,却都还没遭遇自家人的倒戈。就象人人都称羡昌幸的智谋如何如何,的确,如此高深的统治手腕,不正是其家族傲立于乱世的有力保证吗?――横征暴敛之下,秉持着极高的动员力,使其家臣武士葵藿倾阳,矢忠不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