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志同道合?


本站公告

    “功高震主”现象的产生,与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在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形成一种封闭的一元权力社会,在这种相对封闭,同时资源有限的环境中,权力对资源分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于是,对于社会资源的争夺,最终表现在对权力的争夺上。于是,居下位者惶惶不可终日,生怕获罪。居上位者也是如履薄冰,时刻提防着“野心家”起而代之。于是,不信任成为普遍现象。其最后结果,则是从皇帝到草民,都处于恐惧之中,几千年下来,恐惧便成为中国人的基因。

    “我有病吧?”朱慈煊自嘲的笑了起来,“现在还处在生存危机中,却在为几年后,十几年后,甚至于几十年后有可能发生的事情烦恼。”甩掉了这些杂念,朱慈煊开始认真的听参谋部的人员讲解分析目soudu.org前的战争局势。

    “按照武侯遗书所说:战略上的内线作战,战役战斗上的外线作战,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相互转化原则。”一个参谋侃侃而谈,“晋王极有可能会合巩昌王所部,以优势兵力将紧追不舍的固山额真卓罗一举歼灭,再转进元江,内外夹攻,击破吴三桂主力。”

    “元江被困时间不长,应该还能坚持,且清军损耗不大。”另一个参谋说道:“歼灭固山额真卓罗当无疑问,然而我军应攻取石屏州,切断吴三桂军的退路,待敌军心大乱时,再趁机掩杀。”

    “攻打石屏州?”参谋轻轻摇了摇头,“那里可是有五千清军防守啊,屯于坚城之下,不能急速攻取,则要面对吴三桂率军回击,前后夹攻,我军入险地矣。”

    “贺卿。”朱慈煊轻声对广国公贺九义说道:“据报晋王率百余亲兵已与巩昌主力会合,另有两千骑兵还在与满洲追兵周旋,看来消灭固山额真卓罗的决心而下,然后的行动可就不好说了。如果没有机会,也只好打破吴三桂所部对元江的水路封锁,直接入城增援,让吴三桂知难而退。”

    “殿下所说是最为稳妥的计策。”广国公贺九义恭谨的答道:“当然,如果能袭取石屏是最好的结果,关门打狗,吴三桂不死也要元气大伤。”

    “孤相信晋、巩二王的指挥才能。”朱慈煊笑着说道:“如此,只要击破固山额真卓罗部,我军已是大胜,并基本已经处于不败地位,清军退去后,恐怕要明年才能发起进攻了。”

    “正是如此。”广国公贺九义说道:“滇省破坏严重,清军要征伐,只能靠清廷远道补给,据微臣等推算,大概要等到明年六、七月份方能发动大军进攻。”

    “只要击退吴三桂,我们便有了一个较长的喘息时间。”朱慈煊点了点头,说道:“民心士气便能鼓舞而起,我们的力量会更加强大。”

    “延平郡王与张煌言在长江破江阴,夺瓜洲,势如破竹,南都指日可下。”贺九义捋着胡须喜色满面,“乘此大胜,狡虏亡魂丧胆,南、北呼应,半壁江山指日可复。”

    朱慈煊咧了咧嘴,苦笑不停。

    如果郑成功能够采纳正确建议,进至瓜州一带时统率主力由陆路直趋南京,乘城中清军守备兵力单薄迅速攻城,清方“城大兵单”,突破一处,歼灭守敌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只要攻下南京,在政治上和军事上就已占上风,然后分兵四出,仍在观望之中的清绿营官兵马逢知之流和更多的汉族官绅必然反正来归,顽固不化者聚而歼之。

    这样,有可能迅速占领江南财赋之区,清廷在经济上必然陷入困境。达素由北京统领南下的一万余名援军和明安达理部先后从荆州东下的两批援军数量既有限,又不熟悉水战,难以扭转战局。清廷如果调回进征云、贵的主力对付郑军,不仅路途遥远,丧失战机,还将给李定国、白文选等以卷土重来的机会。郑成功、张煌言若能联络夔东十三家的兵力,更将使西南清军回救江南造成重大障碍。

    然而,这只是如果,估计这个时候,郑成功已经败了吧?朱慈煊无奈的想道:明、清大对决,为何明朝运气如何不好,几次大好的机会皆白白浪费,难道真的是天道循环,气数已尽乎?

    “殿下因何苦笑?”广国公贺九义不解的问道:“难道延平郡王还会败吗?”

    “孤也不知道。”朱慈煊抚着额头说道:“只是,只是有些心神不宁,我们还是等着下一步的消息吧,孤王也希望郑卿能大获全胜,光复江南。”

    其实朱慈煊对于郑成功并不抱太大的希望,从历史上的种种记载来看,郑成功最大的失策是私心自用。长江南京战役显示了他的兵力相当强盛,而当永历七年、八年李定国、孙可望军威大振时,郑成功如果真心拥戴永历朝廷,亲率主力会师夹攻,江南必下无疑。可是他始终按兵不动,直到清军占领贵州,永历朝廷已经很难招架的时候,他才大举进攻南京。换句话说,郑成功的复明是以他自己为首的“明”,在西南永历朝廷明军兵势尚盛时,他决不肯出兵配合作战;他自以为最聪明的战略是西线明军败退已远,又还牵制着清军主力时大举出兵收取江南是最佳方案;相对于清廷权威集中,用兵总能着眼于全局。而南明之所以未能中兴,关键正在于许多实力集团的首脑视本集团的利害高于抗清大业。

    总之,郑成功的设想和举措同李定国、张煌言很不一致,以往的史学家常把郑成功同李定国、张煌言描绘成志同道合,究其实际却是志不同、道不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