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道瑶乡赏石刻


本站公告

    古道瑶乡赏石刻

    作者:唐玉文

    富川瑶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状元进士名扬遐迩,名胜古迹令人赞叹。由于潇贺古道贯穿全县,连接湘粤桂与古海陆丝绸之路相通,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文人荟萃之所。这些将帅、文人经过、驻留富川,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章美词,也镌下了不少气势雄浑的摩崖碑刻,为我们后人留下了珍贵的书法石刻精品,不可或缺的古道研究史料。

    通观富川境内的摩崖碑刻,比较著名的有城北的川岩和新华的“知米”摩崖石刻、麦岭月塘村郎山脚下的“三倒”石刻、古明城瑞光塔下的陆荣廷诗刻等,它们既填补了瑶乡古代石刻的空白,也成为今日书法、石刻爱好者临摹、研究的范本。

    川岩石刻位于富川县城西北18、5公里的石龙山腹部、城北镇石狮村川岩北进口右侧的峭壁上。这里山水秀丽,景色宜人,洞内清风习习,乳燕翩跹,极富诗情画意。正是因为这里洞奇景美,所以清代文人武将在此留下了摩崖石刻多处。“独挽狂澜”四个行书大字镌刻于山洞入口右峭壁上的6米高处,竖排阴刻,字径1米,刻深10厘米,是广东南海名将潘璘于清同治10年(公元1817年)率兵自潇贺古道南下路过此岩,观赏之余兴起留书镌刻的。“独挽狂澜”四字挥笔若行云流水,苍劲传神,字旁再附有小序一则,记叙潘将军留书一事,画龙点睛,令人叹为观止。此外,北进口右壁下的三角锥体大石上,“山水之腴”四字横排阴刻,其楷书艺术也极有特色。该字字径50厘米,为清代丙寅年(1866年)蒋汉卿书刻。锥石右内侧还刻有清皇封正六品山主黄瑞林,捐助修川岩桥墩、石阶路的碑记。这些石刻不WWW.soudu.org论是行文还是笔法,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川岩的自然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知米”摩崖石刻。位于新华乡井头湾村竹子坳后山北麓的峭壁上。石刻分为两幅,右方是“知米”二字,楷书横排,字径高1米,宽1、12米,阴刻约30厘米,署名为:明“永历七年(公元1653年)九月江夏朱盛浓题”。左方刻有小序一则并七绝四首,草书,阴刻,字径约10厘米,其中有“偶继昌黎千仞兴,笔锋墨沉达昆仑”、“直攀绝顶空霄汉,定有潇湘一派秋”的佳句。据《富川县志?流寓》记载:“朱盛浓,江夏人,明永历王时总督侍郎。顺治四年,大兵破平乐,盛浓由桂林走灵川,后遁至富。常携同志数人有三辇村,爱其山石,大镌‘知米’二字,旁刻诗序。”有关史料、学者考证,清顺治四年(1645年),朱盛浓又灵川转战富川,集结王心、蒋朝相等发动瑶民起义,反清复明,坚持斗争8年,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与广西巡抚于时跃数倍于己的清兵血战月余,兵败被捕牺牲。“知米”石刻及诗不但展现了朱盛浓兴邦爱国的坚强斗志,而且也是今人考察古道瑶乡军事史、观赏摩崖石刻艺术的好去处。

    “wWw.三倒”石刻,位于麦岭镇月塘村周家东面约300米郎山脚下的穿石岩,距县城30多公里。穿石岩又名御史岩,是富川籍宋代御史周英纠罢官归隐之后的读书、吟诗场所。周英纠为宋代进士,官至给事中国课阁门御史,后因事罢官回归故里,隐居于穿石岩,号“柮林道人”,并于此题书石刻多处。“柮林道人”四字草书,倒写阴刻,每字约两尺见方,镌于岩内顶蓬之上,字体苍劲雄浑,古朴典雅。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刻于宋嘉定乙亥八年(1215年)的佳作《穿石岩诗》:“极判以来不记年,斯岩体朴本浑然;凿开混沌鸿蒙地,透见明通公溥天。老去投林得幽趣,困来枕石听潺泉;时烹山茗供清兴,猿挂枯藤鹤避烟!”其诗为倒写倒刻,亦要倒读,故今人谓之“三倒”石刻。周氏族谱称赞它“字行朝天,尤多垂笔,如祥麟威凤,异常迹也。”该诗咏物抒怀,既表达了周御史的爱国热情以及他对腐败朝廷的愤懑之情,它“三倒”的奇特石刻艺术表现形式,已成为我们研究宋史及宋代书法的一大奇观。

    广西名将陆荣廷的诗刻,在富川古明城的瑞光塔下。这里古塔巍峨,江水清碧;古寺肃穆,鸟语花香。据老人言,古塔古寺约建于元明时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所以历代文人墨客皆在此留下了很多书画精品石刻。计有明代云南按察司副史汪若冰于万历甲辰年所刻的杰作,有富川的古八景诗,有名家书画兰花图,还有清咸丰元年三乡绅民呈送官府共议的章程的“奉县勒碑”和同治七年的“七都奉县勒碑”等,其中更具史料价值的要数陆荣廷的题诗碑刻了。

    民国初年,孙中山赴梧州演讲路过富川,游览瑞光塔慈云寺瑞光塔曾作过指示,时人为了记验他曾将慈云寺改为“中山纪念堂”。陆荣廷是继他之后莅临富川的广西名将,1915年陆荣廷以耀武将军的头衔由桂平进驻富川,游慈云寺时倡议修一条花街路,接慈云寺至回犀桥,便利时人交通并题诗三首以记之。其诗一曰:“古塔矗岩阿,烟云幻象多;大王风过后,仍是旧山河!”词义非凡,气势铿锵,堪与富川八景诗相媲美,成为今人研究富川历史的重要佐证。

    富川城乡的书画石刻,不但体现了潇贺古道对瑶乡经济、文化、军事发展的促进作用,而且也是那个时代社会进程的一个缩影和历史变化的一个见证。它既是我们研究古道文化的翔实史料,也是我们探寻瑶乡古代军事、文化进程的一个强有力的实例。开发富川的旅游文化资源,其中有许多令人思考和借鉴的珍贵、翔实的线索与物证,有待于我们去发掘、研究,以达到促进今天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的目的。

    ——本文已发表在《贺州日报》2007年1月24日报第三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