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玉文
富川瑶乡的平地瑶,自言是瑶王盘瓠的后代,汉唐时期祖先沿潇贺古道从湖南千家峒、南京会稽山迁徙到富川来的。他们有的原住在山上,后来逐步下山定居,形成村落;他们有的祖辈在平地落户,世代繁衍,发展成寨。这些村寨少则几十户,多则几百户,其村寨格局和房屋建筑艺术,既有富川瑶乡的特色,又有古道遗存的痕迹,极具历史、人文考察研究价值。
平地瑶村寨有的依山傍水,有的红桃清溪,建于田垌之中。它们都是清一色的光滑如镜的石板街,青砖瓦房,彩绘门楼,一些古老村寨还建有防御性的岩石围墙和青砖炮楼。村头有水井,有晒谷坪,有的村寨还建有祠堂,寺庙和戏台,油榨屋、豆腐房和熬酒坊。绿柳翠竹砖瓦房,石街门楼清水wWw.井,构成了富川平地瑶充满诗情画意的民居风景,也带有千家峒、会稽山古村古寨的屋宇影痕。
富川平地瑶的住房十分别致,这是他们吸取古道唐宋时代中原汉族的村寨布局及建筑工艺,结合本民族的生活特点而形成的。其建筑形式,大体上可分为三间堂平列式和天井门楼结构式两种。它们一般都有楼层,座北朝南,瓦脊和飞檐都绘有花纹图案,如果大门或正门前另有人家,还得砌一堵照壁,并画上龙凤诗文以示吉祥。三间堂平列式的房屋,正中的一个大间是厅屋,东侧一间住儿女,西侧的那间用杉木板壁一分为二,里面是父母的卧室,外面是厨房。厨房依墙设有火塘(灶头),火塘上方有一吊顶木架,铺上竹笄,可烘谷禾和腊肉。墙角安放有大水缸,用木盖盖着,有的人家还有木舂和石碓,用来舂米和舂粉。厅屋的正中一律设有神龛,神案上立有列祖列宗的牌位。楼梁一般是九、十一或十三根,设单不设双。楼面用杉木板铺设,可住人也可放东西。为了防潮,一般人家的谷黍瓜豆大都堆放在楼上。屋墙有的粉刷,有的用石灰沙浆勾缝,十分清洁和顺,平整美观。前面屋檐向外伸出,摆石条石墩设凉台供人乘凉,也可挂竹笠蓑衣或靠放犁耙锄铲等农具。屋顶上砌高出两块厚砖,固脊,压瓦,画有彩凤展翅或双龙抢珠等花纹图案。木门木框,青石阶槛,大门头上两个圆木,木面上阳刻有“三”“三三”的图形,意为“乾坤”。正面看起来庄重威严,有宫殿式建筑的艺术效果,古色古香,引人入胜。
大多数人家都有天井,天井门楼式结构的房屋在平地瑶村寨中十分普遍。天井面积约二丈五尺见方,青石条镶边,鹅卵石铺面,且大都镶嵌成金钱图案。天井的水沟大都有出水口,俗称“阳沟”,主要用来消泄雨水及淘米、洗菜、洗澡等污水。天井两边的房子叫厢房,用杉木板榨楼,分上下两间,下面的厢房住人,楼上一间用来堆放东西。如果儿子大了,父母给其完婚后分家,就居住在东西两边的厢房里,形成家族。所以一套宽敞的天井门楼式结构民居,往往三代或四世同堂,老少和睦,男女安康,十分有人情味。
天井门楼式结构的房屋大都开通门,正大门从中间进,通天井,通左右厢房成回廊,达正厅;左右厢房又开侧门通向外面的街道,方便出入。如果是两进、三进深的,大天井之后还有小天井,大厢房中还分小厢房。富川平地瑶为什么要这样开门?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带有民俗、宗教色彩,就是一家有两个儿媳,若身怀有孕,都不能通大门往神台前经过,以免亵渎神灵,只能从侧门进出,婚时的花轿、丧时的棺木才能从正大门出入。另一种说法是祖上为防匪盗才如此设置。如匪盗势弱,家主便率家人以天井房屋为屏障自卫保家;如匪盗势大家主便率家人带了财物从侧门转移,将天井房屋作为可防可守、可进可退的居家工事。
WWW.soudu.org 另外,富川平地瑶住家,户户都建有牛栏、猪栏和厕所,为有利于管理和使用,三者一般都连在一起,设在屋后的园地之中,清洁又方便。他们在屋后园地种果木,种瓜豆,种薯黍,春来花开满园香,秋来甜果沉甸甸,豆蔓竹篱,村井村烟,鸡啼犬吠,如诗如画,乡恋情深,它既是人们研究潇贺古道民俗民居的实物资料,又是民族旅游的一项可开发的资源,富川平地瑶的民居建筑工艺,正在以其独具的魅力受到专家学者及中外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9月11日报第3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