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贺古道确是秦建“新道”


本站公告

    潇贺古道确是秦建“新道”

    作者:唐玉文

    关于潇贺古道的修建年代,说它是秦建“新道”,不少专家、学者都已认可,只是缺乏令人信服的史证。其实这些史证、新证如明珠般闪烁、散落于浩瀚的史志及现代专家的文、著之中,尚未被人找到和发现。今年以来,笔者为了响应上级部门宣传、研究潇贺古道的号召,查阅了大量的史志和今人著作,亦写了不少这方面的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下面我就潇贺古道确是秦建“新道”论证如下;

    1、宋人范之晔编《秦史拾遗》(商务印刷馆民国二十八年版26页)说秦有“道于潇永临封,为秦蔚屠睢督帅征骆越所辟也。”这里的“潇”即潇水,“永”即永州,就是现在的湖南零陵,“临”即临水,就是现在的富江,“封”即封水,就是现在的贺江。范之晔的这句话,不但指明了潇贺古道的走向,而且还说明了它为谁所辟(修建),因何而辟等问题。,后人将该道称为“潇贺古道”,会不会有其中的原因呢?

    2、宋人周去非在《岭南代答》卷一《地理门》中说:入岭南之途有五,“自道(道州)入广西之贺(临贺)四也”。它不但说明了道州至贺州的这条“潇贺古道”属于五道中的第四条,而且还可以与同朝人范之晔的话相印证。

    3、《富川瑶族自治县概况》(广西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166页)的《秦通“道州—富川—临贺”新道》一节,更是对潇贺古道的修建、走向、名称的来源及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作用及意义作了详细的论证和说明,笔者在这儿就不再详加引用和评述了。

    4、广东著名学者陈乃良先生在《潇贺沟通越五岭——漫话“封中”之二》(见《羊城晚报》1998年2月25日报)一文中写道:“广西富川县有心人王国政,花了廿年时间,用两条腿跑遍湘南与粤桂边界,历尽艰险,弄清秦修‘新道’的位置,澄清过去的误载,写成论文发表,于是《富川瑶族自治县县志》采纳了他的论点,记载如下:‘新道’起于湖南道县双屋凉亭,经江永县进入富川境内,经麦岭、青山口、黄龙至古城止。陆路全程为170公里,境内约65公里。路宽1—1.5米,多为鹅卵石铺面,也有青石块铺成的。道路蜿蜒于萌渚岭、都庞岭山脉丘陵间,并联潇水、湘江,WWW.soudu.org南结富江、贺江和西江,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通过‘新道’紧密相连,为楚粤交往打开通道。”

    5、富川著名学者、专家王国政先生为了证明潇贺古道是秦建“新道”,他除写文在报刊上发表、论证之外,还专门跑到秦朝都城西安秦始皇兵马俑管理处找专家要来秦朝“商鞅尺”,对潇贺古道与西安秦古道的wWw.路形、路宽、用石、车辙、设桥过水等方面进行测量、对比和考证,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终于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潇贺古道就是秦建“新道”。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4年4月27日报第3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