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唐玉文
富川瑶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秦皇潇贺古道贯穿富川全境,上连潇水古埠下接临贺古城,与古海陆丝绸之路相衔接,促进了那个时代瑶乡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富川境内共有大小风雨桥108座,一条条潇贺古道的岔路穿乡连寨,经过它们走向东西南北,既便利了乡人们的往来交通,也促进了瑶胞们的集市贸易,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珍贵的历史、经济、文化史料,成为今日宝贵的旅游文化资源,供我们开发和研究。
麦岭镇秦汉时驻兵,唐宋时成村成街,到了大清雍正年间设立知府一级建制,更是达到了鼎盛、繁荣时期。除了闻名遐迩的大古庙、宝剑寨、月塘御史岩之外,最具历史研究、旅游开发价值的,要数鸬鹚塘、黄侯泉、高桥等风雨桥了。
在清代,麦岭属于广西的军事重塞,除了麦岭府都司营的数百名将士之外,宝剑寨曾驻扎过数万人的军马,其兵营五里一讯十里一帐逐村逐寨驻扎,逶迤连绵直到八都、九都的龙窝源(今石家乡的龙窝村)。为了便于行军打仗,运送士卒和粮草,当朝修建了鸬鹚塘风雨桥,麦岭直通宝剑寨、龙窝源的大青石板、麻花石古道。
鸬鹚塘风雨桥是瑶乡自青龙、回澜风雨桥之外的第三大风雨桥。它与宝剑寨古道始建于大清雍正年间,历史古老,规模壮观。宝剑寨古道重修于乾隆十九年,鸬鹚塘风雨桥重修于乾隆三十二年,皆立有古碑为记。鸬鹚塘风雨桥约长二十来米,桥面宽约五米,有三个一米多高的青石桥墩,向 北砌成尖嘴分水犁铧式样,用三块一米多宽两米来长的大青石板分别连接着横架在三个巨大的青石墩上。宽约五米的桥面,每架过一个青石桥墩皆由七块一米来长0、6米来宽的大青石板并排铺设而成,三墩三架共有这样的大青石板二十一块。桥廊也是石墩立柱抬梁式结构,卯榫结合,无一铁钉。抬梁过桥用双头白虎档头衔接,暗喻其为军事用桥。该桥盖绿瓦,飘凤檐,南北设有栏杆和厚木板,供往来行人凭栏观景与坐下休憩,是南方典型的架墩铺板廊檐式结构。风雨桥的东西门古道的两边各竖有一对旗杆的石座(八块两头钻有圆石洞的直立式石条),这在富川的所有风雨桥中,是绝无仅有的。查史证才得知,只有军事要道的风雨桥才有此旗杆石座,而且在当时此地必升军旗,且有十多名将士昼夜轮流把守,由此可见此桥此道的重要性。现在虽然这些旗杆石 座被人敲断,但其规模布局仍然可见一斑。
重修于乾隆十九年的宝剑寨古道,与福溪村中的石板古街大同小异。它宽约1、2至1、3米,中间是横铺的青石板,每块宽0、7米、长0、3米左右,路的两边是长铺的大青条石,每块宽约0、3米,长1米,它从麦岭镇而来,穿过鸬鹚塘风雨桥,经鸬鹚塘村的义氏宗祠旁边,直奔宝剑寨、龙窝源而去。当地老人言,此道刚好过得一辆清代独马驾驭或人力所拉的战车、粮车,农民起义军还与清朝官兵在鸬鹚塘风雨桥边发生过激战,双方都伤亡极重。如今我们漫步在鸬鹚塘风雨桥及宝剑寨古道上,仿佛还能看到当年车辚辚马啸啸兵来车往的繁忙景 象,依稀还能听到当年刀剑相击、喊声震天的杀伐声,闻到当年血腥呛鼻的战争硝烟。
义氏宗祠飞龙翔凤,浮雕彩绘古朴典雅;宝剑寨古街古巷,明清建筑风格的房屋院落比比皆是。它除留有旧时的营帐遗址外,一些门楼上还挂有进士秀才的牌匾,门槛的两旁还摆着印墩石鼓,显示着它作为清代军事重寨的风采和威严。
除了鸬鹚塘风雨桥,麦岭还有黄侯泉、高桥两座著名的风雨桥,大古庙山洞、郎山御史岩、南瓜山狙击日寇的抗战遗址等极富旅游开发、品牌创意的名胜古迹,香脆花生及优质豆油的大批量生产,麦岭原解放军驻地岭尖还有建立风力发电站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相信在县委、政府及当地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麦岭的历史资源和自然资源将会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进而成为发展、繁荣麦岭乃至全县经济、文化的宝贵财富。
——本文发表在《贺州日报》2007年8月10日报第三版。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