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低调,我要低调!苍天呀!大地呀!你为什么要给我这么一个儿子!宋宣公的幸福生活从这一刻开始结束,烦恼开始伴随他一生。随着子与夷的长大,他那与生俱来的霸气愈发明显。这一切都被作为父亲的宣公看到了眼里。随着儿子的长大,宣公变得越来越忧虑,在《洪范》九条教育下长大的人,他无法想像如果将国家交给这样一个儿子会变成什么样子。问题终于到了非得解决的时候,宣公在感觉到自己来日无多的时候终于做出了最后的抉择,一个几乎可以让他和自己儿子断绝关系的决定,将那个万人向往的爵位,还是个公爵传给自己的弟弟,那个品格高尚为人忠厚的老好人子和手中。我相信宣公一定是鼓足了极大的勇气做出的这个决定,因为他的这个决定意味着自己的这支血脉从此以后几乎不可能在登上宋国的权利的巅峰。
子和跪在哥哥的床前,看着奄奄一息的哥哥,痛苦的抽泣着,对他来说哥哥的离去无异于宋国的天塌了,但让他更吃惊的事还在后面。宋宣公强打起精神环视了一眼跪在榻前的子侄兄弟们,然后便说出了那句可以震撼古今的话“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天下通义也。我其立和!”。
一件只可能在传说时代,圣贤辈出的年头才可能发生的事情就这样突然出现,在子与夷、子和、子冯以及其它配角面前。
可以想想当时的场面一定非常尴尬,本已经做好新衣服准备上岗的子与夷被宣布退居二线,而准备继续当二把手的子和直接被领导选为接班人,气氛瞬间凝固,权利是可以让人疯狂的。
子和虽然忠厚却不是弱智,哥哥话音落下的同时,他便感到子与夷那冰冷的目光锁住了他。
无论如何都不能答应!这是子和的想法,不光是为了宋国的安定,同时在道德上他也不允许自己干出这种事。但是子和错了,这会他的哥哥没有开玩笑。这个决定之所以在自己快要离开人间时才做出,子力一定思量十分清楚,为了宋国的前途,就是用刀逼着子和,也得让他答应。
我无法揣测这兄弟两个做了怎样的深谈,《史记》上只有简单的几句话“和亦三让而受之”。
很眼熟是不?几千的历史中曾经多次出现过这种情景,每个接受禅让的大佬都会三让而受之,我无法考证他们是不是都在学子和,但是我可以肯定,他们都是在作秀,而子和是真心诚意的放弃,他是打心眼里不愿意当这个一把手,但是哥哥临终的恳请,和宋国将来的安危有让他无法逃避,子和的行为足以让后世的那些自诩为尧舜禹汤的所谓君子们汗颜。
子力安心的去了,他相信公国在弟弟的手里一定还会平安的传承下去,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侄子,子冯也是个不错的年轻人,为人谦和,是一个好的接班人。
公元前728年,对春秋诸国来说一个平庸的公爵死了,对于传统来说开始堕落的人性有少了一个捍卫者。随着宣公子力的去世,子和无奈的继承宋公的爵位,是为宋穆公。
子力没有选错接班人,在子和的治下,宋国的传统国策被很好的延续了下来,你不欺负我我就不揍你,至于别人哪怕是火拼热火朝天,都和我没有关系,结果对我来说无所谓,只不过是邻居换了个户主而已。
宋宣公决定看似不错,可惜他对他这个弟弟的了解远不及对他自己儿子的了解,子和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如果说宋宣公的那个决定还多少有些无奈的话,那么宋穆公子和即将做出的那个决定就只能被看做是完全的高尚了。
人终归还是要死的,宋宣公费劲苦心得罪了儿子下了极大的勇气,搞的这次复古运动,在他死后的第九个年头全都化为泡影。
一切都因为宋穆公子和实在是个厚道人。在那年头,没希望搞个地区领导人当当的人都削尖了脑袋往那个位子上钻,而子和这个已经牢牢占据了这个位子的人,却做出了一件和他哥哥如出一辙的事,他要把位子在次还给自己哥哥的血脉,那个曾被哥哥遗弃的太子子与夷。
决心很容易便下了,但是实施起来却有些麻烦,不过这也很正常,寻常百姓家为了几万块钱都会搞的四分五裂,更不要说他这份在当时绝对排的进前十位的超大产业了。
只不过令子和没有想到的是,这次麻烦来自他的亲身嫡出长子(大家注意这串头衔)。他那个看似木呐的儿子,其实也是个狠角色,深知父亲为人的子冯,再和父亲平日的交往中,或多或少的感觉出自己的老爹有点想犯傻,要把到手的家业在给人送回去。为了在关键时刻阻止父亲这个在他看来十分愚蠢的决定,子冯在年纪很轻时便开始结交国内的权臣。子冯用事实证明他是一个合格的君主,性格温和,懂得权谋,不好是非,这样的一个人简直就是一个标准的英明君主的胚子,但是他所作的一切只能为解决问题准备条件,却不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似乎在暗中已经决定。好人子和不是傻人子和,对于发生在自己眼皮地下的这一切,他不可能没有察觉,那个原本他认为不存在的问题摆在了他的眼前。现在他和哥哥遇到了一个同样的问题“怎么样能把位子不传个给自己的儿子!”。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