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姬杨不解的眼神,石碏叹了口气开始论证自己并没有发疯,这样做是唯一不会引起卫国内乱的方法:“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嗨!一切都是无奈之举,谁叫你这么惯着小儿子呢!
父亲眼中的州吁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儿子,他很能干,姬杨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父亲的影子,一个能为卫国杀伐征战的公子。也许卫国的再次兴盛就着落在这个儿子身上,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姬杨从来没有打算让这个儿子继承他的爵位,他是一个传统的君主,这一点可以从姬完一出生便将他过继给庄姜便可以看的出来,这种做法无疑早早的便确定了姬完的储君地位。
很可惜作为一名君主,姬杨习惯性的站在父亲的角度上考虑问题,结果最终酿成大祸,在他的脑海里或许认为,自己的几个儿子一定会相亲相爱的聚在一切为卫国战斗。
我很想找出别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姬杨这么溺爱州吁却又不将爵位出给他,但是史料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尤其实在《史记》中州吁直接被塑造成了一个反面角色,但事实真的如那些老学究们所说的一样吗?我无从找到答案,但是我要说的是难道只有那些不求上进只求混日子的公子们才是好人吗?一个从小刻苦磨练自己的青年就一定是坏人吗?难道就因为他杀了他哥哥就全盘否定吗?在春秋干掉自己哥哥几乎和吃饭一样频繁,如果仅仅因为如此,那是不是太刻薄了呢?
有时候藏在历史背后的原因也许并不复杂,州吁表现的实在太优秀了以至于无论从人品到才能都足以令姬杨放心,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州吁庶子的出身,以及庄姜身后的齐国。一旦憨厚的姬杨冒天下大不韪,立州吁为太子,那么卫国的麻烦也许就会不断,这些对于一项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姬杨来说实在太麻烦,算了还是就这样凑合着过吧,老三你已经拥有了其它公子所没有的权利,应该满足了。
姬杨的想法看起来很美,但是怕麻烦的他却亲手给卫国制造了数年的麻烦,最后爵位竟让一个勾搭他老婆的不孝子给霸占了,历史有时候实在可笑。
石碏的话令姬杨十分不满,他能够忍着怒火听完,仅仅是考虑到石老头子的面子问题,我相信在石碏说完最后一个字后,姬杨的态度一定表现的十分不友善,甚至可能是喝退了石碏,因为在这次和卫庄公谈话结束后,手握重权的石碏竟然辞去了职务,他宣布退休了。而此时的姬杨要是一个暴君或许就会挽救卫国,因为石碏的言行足以被扔到油锅里焯好几遍,但是姬杨却放过了他,让这个倔老头活者实在是个错误,他让本来只经受一次摧残的卫国,没来由的有经受了一次折磨,更糟的是这次折磨的结果,让卫国损失了两个优秀的年轻人,然后让一个人格十分有问题的流氓当了国君,曾经强大的卫国也从此彻底沦为二流。
石碏的离去是一个标志,作为姬完在朝廷中的重要亲信,他的离去使姬完失去了一支臂膀,一切貌似对州吁很有利,因为他前进道路上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自己让开了,但是呢?他爹是个很有主意的人,于是……
时间终于走到了卫庄公二十三年(公元前735年),在这一年的冬天,老好人姬杨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望着三个跪在床前等待送终的儿子,姬杨的神色很安详。老大姬完为人谦和把持国家一定可以宽待百姓,老二姬晋聪颖机变,打理朝政一定可以有条不紊,老三姬州吁,嗯!我最满意的孩子,文武兼备一定可以为国家守好门户。
但是天真的老好人一定不会想到,此时的三个儿子各怀鬼胎,老大惦记着即位后如果将老三收拾掉,老二对爵位和弟兄倒没什么心思,但是他是最龌龊的一个,他惦记的是自己老子的小老婆夷姜;跪在最后面的一个就是州吁,此时他的心中一定十分失落,因为自己竭尽全力的努力还是没有打动自己的父亲,还是无法撼动古老的传统,难道出身卑微就是错吗?那年头,出身是个硬指标呀!
不管怎样,总把人往好处想的姬杨死的很安心,他没有什么遗憾,有了三个这样的儿子他相信,身边的那个郑国已经不能威胁到卫国的生存,或许卫国很有可能再现辉煌,毕竟这里曾经是一国的中央,列祖列宗我来见你们了!
例行公事,老的去了新的自然就要上来,卫庄公走了,卫桓公来了。几乎就在姬完即位的同时倔老头石碏也回到了朝廷,既然情况已经这样了,他的义务还是要尽的,那就是竭尽全力辅佐他的学生,让卫国在和谐的轨道上继续运行。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政治家石碏对眼前的形式看的很清楚,用内忧外患来形容卫国一点都过分。
看着哥哥的手下人全到,州吁知道自己的麻烦来了。兄弟之间的矛盾并不是瞬间产生的,州吁实在太惹眼了,在君主之家有那个太子受得了自己的弟弟处处比自己优秀呢?现在唯一可以制衡他们的砝码消失了,矛盾的激化已成必然。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