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足,一个精彩的人,我很想隆重的推出他一下,可惜很抱歉,资料太少因此他的年龄我不知道有多大,只能大约估计一下。祭足在郑国打工一共有六十二年,以弱冠可以从政来推算,他大约应该出生在公元前764年左右。至于他的姓氏和周帝国的许多小姓一样,出自传说中的姬姓,不过很可惜姬姓在这个念头已经不是很让人待见了,大多数人总是势力的。
祭姓说普通呢其实也还是有点说道的,它属于姬姓中周公旦的这一支,没错就是辅成王的那个,论起跟来这个姓和鲁还是亲戚。
同华夏民族的许多姓氏一样,祭姓的起源也是出自国名。祭国为西周时期封国,大约在今郑州市东。古称祭伯城,为周公姬旦的第五个儿子祭伯的封国,伯不是名字是爵位,那东周套路这个人自然就叫祭伯了。
祭伯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而姓了祭,便是后来的祭姓主干。不过有一点要说明,并不是所有姓祭的都和祭伯有关系,如果春秋时候有个闲人四处游荡,碰巧到了祭国,又碰巧没有什么合适的姓好用,也极有可能随便就把祭拿过来凑合用一下,只是可惜的很,这个姓在现代已经很少听到了。具体到祭足是什么来路,我只能抱歉的告诉大家,小子确实不知道他是不是周公的后代,唯一可以告诉大家的就是他的食邑是祭,如果祭国没有被人搞过,那么祭足是周公的子子孙孙的可能性很大,可惜周公儿子的那个年代缺笔少纸的没留下什么过多的文字,其中的变迁我们也就不得而知了。
和所有春秋早期的成功人士一样,祭足是个贵族出身(没办法,不是我嫌贫爱富,那年头当官和穷人没有丝毫关系),从小接受的教育让他知道自己的一切,都这那个坐在郑国爵位上的人给予,作为回报他必须忠于那个人,于是在寤生还是一个不受母亲待见的孩子起,他就和寤生走到了一起,因为他知道终于这个人就是忠于郑国的君主。这其间无论发生过什么,哪怕是寤生面临被废的危险,他都没有动摇。十几年后他所做的这一切,终于得到了回报。
那是郑武公27年(公元前744年),精力旺盛的掘突最终还是没有办法抗拒自然法则,带着满身的荣耀和百姓的爱戴离开这个世界,而难产兄再历尽千辛万苦之后终于上位。郑庄公的即位已经或着即将改变许多人的命运,祭足也是其中之一。
在次之前的祭足并不显赫,郑武公给他的是个叫做“封人”的官职,这个官十分小估计比弼马温大不了多少,职责就是为国家镇守边疆。从后来的祭足的表现来看,祭足在这段时间干的应该还不错,至少得到了历练。
人单势孤的庄公即位伊始,便封年纪和他同样年轻的祭足为大夫,理由简单实用,当领导的手下必须有几个听自己话的伙计。先秦的人只要在史书上露面大部分都是大夫,但是大夫和大夫是不一样的,祭足这个大夫可是寤生的发小,那感情不是一般的深。更值得一提的是郑国的重镇祭邑就是祭足的食邑,它在战略位置上正好可以和新郑、京城形成犄角,这也是郑庄公敢用京城赌一把的重要原因。(按:张习孔等所编《中国历史大事编年》中所说,此时祭足被已被庄公拜为卿。)
这么拽的一个人当然敢在寤生面前大声说话。客观的讲此时的祭足还是一个十分正直的人,他用敏锐的眼光看出了庄公的用心,作为一个为郑国大局着想的人,他不希望已经欣欣向荣的郑国出现一丝混乱。
很可惜他不了解郑国爵爷们都是天生的阴谋家,还记得郑武公剁掉关其思那件事吗?掘突引诱别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又把人剁掉,给这样的人打工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沉默。
祭足没有沉默他说了,而且并不中听。寤生那张从不见表情的脸,依旧没有什么变化,他好像在想着什么,朝堂上一片寂静,包括那个已经收到线报的公子段,大家都在期待这寤生的第一次政治表演,他会不会怯场呢?
祭足毫不畏惧,因为他了解寤生,公子段呢?他有他的盘算,无论庄公做出什么反应,对他来说都是有利无害。如果自己的哥哥违背了对母亲的许诺,他相信自己的那个泼辣妈妈是不会放过自己的这个蠢哥哥的,如果哥哥不过劝阻坚持将京城给自己,那么……
“俺娘发话了,不能不听呀!”憋了半天的寤生终于说出了这么一句,让人喷饭的话。我估计要不是场面严肃,估计肯定有人笑场。
到底是个孩子!很多人这么想。祭足也迷茫了,这个人到底在想什么呢?要想证明自己很坚定,很有毅力也不用把亲娘搬出来说事呀。难道这一家人都打了鸡血,非得自己和自己干一架才爽快!一家神经病!神情恍惚的祭足呆在了原地,他在考虑自己该怎么给这哥们圆个场。但是当他看到朝堂之上那些嘴角微微抽动的同僚们,和那个将这一切全然不放在眼里的主公,他这回选择了沉默,现在他已经不能在多嘴。
我们的民族千百年来,一直崇尚那些犯言直谏的人,只要是这样的人,一定会被大家奉为神明,但我个人认为这样人的精神可嘉,但不值得学习,更何况在这些人中不乏一些纯粹为提高历史曝光率,而充分胡搅蛮缠的泼夫(我这里没打错字,泼夫特指骂街男人。)。与这些人相比,另外一些懂得劝人的人用另外一种方式干着同样的事,而这些人的劝人效果反而更好,他们的成就也都很高,例如管仲、例如寇准、例如张居正……很多,很多。
有时候懂得沉默也是一种智慧。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