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年 ,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各方国都迎接王命,并进献贡物。其时,宣王还命方叔率师征伐荆蛮(即楚国)。为了巩固对南土的统治,宣王将其舅申伯徙封于谢(今河南南阳)。
用了十八年,周宣王基本上将敢于捣乱的不稳定分子收拾了个一干二净,那些已经有些不听话的小弟,看到大哥这么拉风的全国上下掀起了一长打你没商量的风暴,立刻噤若寒蝉夹起了尾巴,不但开会不敢迟到,连拖欠多年的保护费也连本带利的一次补齐,由此可见对于那些墙头草使用一下武力还是很有效果的,对于这些势利眼亲戚来说讲道理如同扯淡,大家都姓姬(个别除外)凭什么你一个说了算,没有绝对的实力你无法让他们俯首帖耳。
在经历几次成功的战役后,宣王感觉到自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威望,而他可以寻找的机会也出现了。
宣王十一年,鲁武公姬敖不知那根筋不对,突然想起带着两个儿子姬括和姬戏进京。也许是看着已经长成大小伙的两个儿子,只知道窝在山沟里打野兔有些郁闷,便决定带着他们到宣王那里走个亲戚顺便弄个镐京几日游,说到底就是为了让自两个个儿子见见世面。谁知这趟门竟串出事来,要是鲁武公知道周宣王给他来这么一手,估计当初就算是让两个儿子,一辈子窝死到山沟里也不会带他们出来。
事情是这样的,一开始还算顺利亲戚串完,鲁武公对宣王的同志赞美了一番,宣王对鲁武公的封地做了美好的展望,顺便慰问了一下鲁武公的家庭生活。但是有些事情怀旧坏在顺便上,比如你到别人家顺便带点东西走,估计就警察也就顺便把你带走了。做父亲的都有一个特点,在别人面前提到自己儿子自然要极力些显摆,大谈两个儿子如何威武有才。他却不知自己经落进了宣王的圈套。
好!既然你的两个儿子这么棒,那就带到我这儿来让我瞅瞅。鲁武公也没多想屁颠屁颠的就带着两个儿子来了。周宣王一见鲁武公这两儿子,表情立刻变得丰富异常,对姬括横眉冷对,对姬戏待见的不得了,弄得姬括非常郁闷,都是公子差距咋就这么大呢?何况我还是老大,未来的世子,你老人家在不稀罕也不用这么露骨吧!也不知是周宣王看出了姬括的心思,还是存心和鲁武公过不去,说了没几句话便抛出正题:“阿敖呀!我看你这小儿子不错,挺聪明的就把他立为太子吧!”
一石激起千层浪,粪坑里扔炸弹,那不是一般的震撼!
废长立幼!这在古代尤其是先秦时期是一件非常不耻的事情,要知道那年头基本没啥文艺活动,娱乐基本靠×,那个诸侯没有一大堆儿子,为了搞好团结大家在爵位继承上基本不搞民主,统一按先来后到办事,只要你附和一个条件“嫡出”,那么谁命好先投胎出来,只要你保证身体健康活过你爹,那王位就是你的,除非出现特殊情况,例如向前面提到的秦庄公的大儿子世父主动让位,或者是儿子太乃至没有儿子,便可以好点兄终弟及临时方案凑合一下,但这毕竟是少数,通常大家都是安规矩来,这么混着大家没有一千也有几百年了,谁也没想到搞别的什么把戏,找个裁判弄个选秀在儿子堆里搞PK。但这个规矩也有个问题,老大笨点也就算了,要是个傻子整个诸侯国不就完蛋了吗?不过这个问题也不要紧,诸侯国和周帝国一样也使用分封制,也就是说傻子白痴都不要紧,最多你也就搅和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真搞出乱子来,大家都在一条河里喝水,也不会看热闹,必要时出来拉你一把就行。所以在当时那种制度下,为了避免造成可能的混乱,这个办法是唯一一个选择,只要没有人破坏,估计到了分封制完蛋它还能在凑合用一阵子。可惜历史没有如果,有些要站出来破坏它了,而且是故意的怀着极深的政治目的对它进行破坏,而要破坏它的人则是这条规矩的最大受益者周宣王。
周宣王此话一出,站在鲁庄公身边的贵族们心底皆是一颤。看明白这事不需要有多高智商,只要理论联系实际,堂上的各位看看自个家就全明白了。这帮老小子家里谁没有三五个公子,况且大家都是打那时候过来的,当弟弟的怎么想他们心里门清,只不过碍着这套礼数,只能做做白日梦罢了。那个时代又没有法律,维持秩序基本靠道德,捍卫人权基本靠大刀。一旦这个规矩有人破坏,那么各国必定会大乱,至少埋下了一个极大的隐患,拥有权利是所有正常人的欲望,有人甚至为了它发疯发狂。事发现场的贵族们,用莫名的眼光偷看着坐在正当间的那位他们的王上,心中了然这老家伙摆明了是想让大家后院起火。不过有的贵族心里还有一点想不通,从老姬家的遗传特征上判断,您老人家将来的儿子也不会少(传说文王有一百多个儿子),就不怕自己不能安享晚年?这位仁兄莫不是发了疯,嫌自己过的太安生了?
愤怒归愤怒,想不通归想不通,主家还没发表意见,暂时还轮不到他们说话。朝堂上的众人也顾不得低头诚惶诚恐了,齐刷刷的看向了鲁武公父子三人,只要鲁武公干说话,他们就敢一窝蜂的附和。
但事实令他们集体失望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