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生活的组织紧密,纪律严明;以罚为主,以赏为辅。托名诸葛亮所作的《便宜十六策》,其精神在于重罚,提到七种要斩首的军禁,包括轻军,如闻鼓不行;慢军,如受令不传;欺军,如法令不行;盗军,如取非其物;背军,如却退不斗;乱军,如呼唤喧哗;误军,如谣言惑众。曹军军法最严,孙吴丞相张悌「曹操虽功盖中夏威震四海,崇诈杖术,征伐无已,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也」,评价坦率。屯田民实际的感受也是《三国志?袁涣传》的「民不乐,多逃亡」。司马炎废屯田开放自由耕种,而得民心所归。
关于弓箭营...
《论语?八佾篇》:「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周礼?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姻、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周礼?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最重礼仪,因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像六德、六行一样都是儒家的本份,士大夫会射御是合理之事;唐、宋的武人地位每况愈下,才使士大夫普遍不习射御。
例如史实中「体貌魁奇」的鲁肃率众往江南避难,就曾以箭射穿盾牌,吓阻了官兵的追赶。曹操表奏徐州大家麋竺当嬴郡太守,麋竺后来也弃官随刘备流浪,无怨无悔。麋竺的儿子虎贲中郎将麋威,麋威的儿子虎骑监麋照,史载「自竺至照,皆使弓马,善射御云」。麋竺对刘备恩义深厚,定益州时,拜麋竺为安汉将军,位阶更在军师将军诸葛亮之上。
关于马房...
春秋后期的孔子提倡六艺,其中的御是指驾车,直到此时仍是以步战、车战为主。曾公亮《武经总要》提到,战车有死地、竭地、困地、患地、逆地、劳地、拂地、败地、坏地、陷地十种无法应付的地形。公元前541年,晋军车兵与狄人步兵在太原作战,地形多山,常困于狭窄的道路,魏献子请求「毁车以为行」,都改成步兵,结果狄人大败。随着赵武灵王用胡服骑射而强,各国组建骑兵;汉武帝发动对匈奴的全面作战,在机动性的追求下,战车渐被骑兵所淘汰。
《宋史?狄青列传》,公元1053年,宋宣徽南院使狄青「整军骑,一昼夜绝昆仑关」,亲自「执白旗麾骑兵」「追奔五十里」,大败广州蛮浓智高,还拜枢密使;《新唐书?李靖列传》,629年,唐兵部尚书李靖以定襄道行军总管身份「率劲骑三千」,夜袭突厥颉利可汗,可汗兵败请降;《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公元前124年,汉骠骑将军卫青「将三万骑」,大破匈奴右贤王,武帝遣使就军中进拜大将军。他们建下如此盖世奇勋,可说都拜骑兵所赐。
关于岗哨塔...
岗哨塔这种古代用以警备、眺望敌军动静,并供守御、攻击的望楼,通称为橹,有?橹、高橹、楼橹、烽橹、谯橹等称呼。这里的橹指岗哨塔,与橹棹、樯橹、摇橹、慢橹所指的「橹桨」不同,班固的〈车骑将军窦北征颂〉:「勒边御之永设,奋?橹之远径」,章樵注释说:「?橹,城上守御望楼,可藏兵器、矢石,自上而发。所以望远,故云远径。」另着有〈两都赋〉的汉赋名家班固,也是四史中《汉书》的作者。
汉末三国时代用橹进攻的例子也很多。公元200年,大将军领冀州牧袁绍进逼到官渡,司空行车骑将军曹操一开始接触战不利,收兵驻守,「绍为高橹,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众大惧」,可见声势骇人;后来,曹军以发石车反击敌军。238年,太尉司马懿对叛变的大司马公孙渊所困守的幽州辽东郡襄平县进行总攻击,「起土山、修橹,为发石连弩射城中。渊窘急。」最后被司马懿攻灭。
关于军械营...
存放军械的军械营,古时称作武库。曹魏大将军曹爽受明帝托孤之重,「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目无法纪;董卓擅行废立,「据有武库甲兵」,威震天下。最具代表性就是公元249年,「十年正月,车驾朝高平陵,爽兄弟皆从。宣王部勒兵马,先据武库,遂出屯洛水浮桥。」爽即大将军曹爽,宣王指后来追谥高祖宣皇帝的司马懿。最后以曹爽集团皆诛三族告终。十年来曹爽的作为,曹氏失尽人心,有人挺身惩治曹爽,是孙礼、傅嘏、卢毓等士大夫阶层的心愿。后来司马师、司马昭目无君主,未必司马懿所能预见。
下辖武库令的执金吾,是把守中央武库的首长。《后汉书?百官志》:「执金吾...掌宫外戒司非常水火之事。月三绕行宫外,及主兵器。」注引《汉官》:「执金吾缇骑二百人,持戟五百二十人,舆服导从,光满道路,群僚之中,斯最壮矣。世祖叹曰:『仕宦当作执金吾』。」无论从本职或握有的资源来看,执金吾都足以掌控宫外;大将军何进谋诛宦官前,就内调并州刺史丁原进京担任执金吾。
关于烽火台...
烽火台是提供警讯之用,《墨子》:「烽火已举,言寇所从来多少。」《艺文类聚》引甘氏《天文占》:「边地警备,烽候相望,虏至则举,烽火十丈...」,引《玄女战经》:「诸见举烽火烟火,传言虏且欲起,欲知审来不,以言者时所加之...」,说明了烽火的作用。大家很早就念过烽火台的故事,《史记?周本纪》:「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为烽燧火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这把戏玩了几次,终于失去诸侯的信任;先前申后、太子失宠被废,申后的父亲申侯怨恨,便乘机与缯国、犬戎民族合攻幽王。幽王点燃烽火,但这次不再有诸侯前来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俘走;诸侯立旧太子为平王,迁都雒邑,进入东周时代,从此周国运衰微。
江南政权的孙吴完成的沿江警备系统。孙吴在江边的山头,每隔百里或三五十里设烽火台,黄昏时在孙吴西境的宜都郡西陵县点火,沿江烽火台陆续点起火来,三更鼓时,到达长江入海口的吴郡南沙地方。这在古代已相当快速,五个时辰内,得知超过三千里距离外的军情。
关于医护营...
杜佑《通典》说明了古代军事医疗的制度。「军人被疮,即给医药,使谨视之。医不即治视,鞭之。」以应有的惩处,惕励军医都注重士兵的健康状况。「诸每营病儿,各定一官人,令检校煮羹粥养饲及领将行。其初得病及病损人,每朝通状,报总管,令医人巡营,将药救疗。」可说是病人专用的公差。「诸将三日一巡本部吏士营幕,阅其食饮粗精,均劳逸,恤疾苦,视医药。」这更是对基层将校的要求,因为官、兵关系良好,才有愿意效死的士兵。
《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疗毒。他不仅长于内科诊断,更是中国外科手术的先驱;只可惜古代「唯有读书高」。从《三国志?华佗传》也可看出一项信息,就是华佗之死最晚不会超过公元208年,因为曹操后悔杀害华佗,使得爱子曹冲无救。而曹冲逝世就是在208年五月甲戍日,曹操在年底发动赤壁之战;所以该年也是关羽可能由华佗来疗毒的最晚时限。《三国演义》细心地将为华佗请命的荀?改成贾诩,从荀?请命也可确定华佗绝无可能是在219年才被杀。
关于工匠房...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礼记注疏》提到,土工的范畴是陶、?;金工是筑、冶、凫、栗、锻、桃;石工是玉人、磬人;木工是轮、舆、弓、庐、匠、车、梓;兽工是函、鲍、?、韦、裘;草工「职亡,盖谓作萑苇之器」。《后汉书?百官志》:「将作大匠一人,二千石。本注曰:承秦,曰将作少府,景帝改为将作大匠。掌修作宗庙、路寝、宫室、陵园木土之功。」这分别是关于工、匠官员的记载。
公输般、墨子、王尔、张衡等人都是制作器械的名人,三国时的代表人物则是曹魏的给事中马钧。《三国志》注引傅玄的话提到,博士马钧与散骑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争论指南车是否真有其物,两人告诉曹睿,降诏马钧作指南车,马钧制成,天下心服。又打算改善投石车,以及诸葛亮的连弩,中领军曹羲向他的兄长,大将军曹爽推荐,曹爽置之不理。傅玄在魏时担任弘农太守,他的父亲就是《三国演义》第66回劝谏曹操南征的,参军傅干。
关于军师营...
谈起军师,总是给人神机妙算,运筹帷幄的印象。最容易令人联想到军师形象的,就是诸葛孔明。实际上在《三国演义》中,军师这个词有七成五左右是用在诸葛亮身上;更有趣的是如果再加上用在庞统与徐庶的部份,就有超过九成的「军师」这词是用在刘备军的谋士身上。史实中的智囊,则并不仅限于「军师」之名,将帅身旁的参军、司马、长史、主簿等属官,只要是提供上司意见的主要人物,都有军师之实,比如说曹操的司马荀?、行军长史刘晔、主簿杨修,曹丕的参军程昱等等。
古代士兵十人一个营帐,长史、司马以上的军官每人一个营帐。诸葛亮第五次北伐,魏延以征西大将军身份,兼任丞相的前军师时,由于身为前锋,营区离诸葛亮大本营十里。主上替将军分配军师时,则也带有监军的作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将军司马懿的大将军军师辛毗,「毗杖节立军门」,阻止各将出战,「节」就是天子的符节。其实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天子派辛毗作黑脸,这只是场与司马懿联手的戏罢了。
关于练兵场...
《论语?子路篇》:「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孙子》劈头在〈始计篇〉就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训练有素的士兵,可以发挥更强的战斗力,甚至可能是成败的关键。《管子》:「三官:一曰鼓,鼓所以任也。所以起也,所以进也。二曰金,金所以坐也,所以退也,所以免也。三曰旗。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此之谓三官。有三令而兵法治也。」熟悉鼓、金、旗各种号令,在战场上就能完全执行主将的作战意图。
《礼记?月令》提到在季秋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讲武」就是练兵。公元225年,诸葛亮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228年,第一次北伐,因参军马谡失利,「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布所失于天下,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232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并在两年后,发动最大规模的五丈原之战。
关于天灯营...
天灯的制作除了需要纸材与燃气之外,燃烧的蕊,可用火浣布,公元239年二月,有西域向魏进贡的记载。其实《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提到「??火毳驯禽封兽之赋,?积于内府」是通西南夷所致,而火毳就是火浣布。《汉书?张骞列传》记载「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汉书?西南夷列传》提到大夏希望交流,路线经身毒国到西南夷,身毒国在邛都西方两千里;而邛都县就在益州越?郡内。
除了孔明灯外,诸葛亮留下的传说还有很多,荆州地区的诸葛菜,云南傣族人的泼水节、维西地区四外族的火把节,贵州苗族的弯笆篓、糯米,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馒头、包子甚至傈僳族之得名,据说都是来自诸葛亮的发明或者推广。虽有穿凿附会的成份在内,然而就像诸葛亮南征只到云南省境内,他的传说却流传到泰缅地区一样的道理,四川地区人民至今仍每年戴「诸葛巾」为诸葛亮带孝,这是被他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忠义精神所感召;杜甫诗曰「诸葛大名垂宇宙」,孔明当之无愧。
关于炼铁房...
打造金属器具时,有炼、锻、?、铸、冶等技术。为了使金属更坚硬而精纯,必须将杂质从金属中除去,所使用火烧等高温加热的方式,就是「炼」。拿铁锤敲打烧得红透了的金属,就是「锻」。用火高温让金属融化,就是「?」。把?化的金属,倒在各种器物的模型,冷却凝固而作出成品,就是「铸」。金属的?铸过程,就是「冶」。范晔《后汉书》:「郡国盐官、铁官本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凡郡县...出铁多者置铁官,主鼓铸。」这是铁官的制度。
干将、莫邪有个具代表性的铸剑故事。《史记?李斯列传》注,引托名子贡所作的《越绝书》说:「楚王召欧冶子、干将作铁剑三,一曰干将,二曰莫邪,三曰太阿也。」赵晔的《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王阖闾委任干将造剑,「一曰干将,二曰莫邪。莫邪,干将之妻也。」「干将作剑,采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最后为了完成宝剑,莫邪剪去毛发、指甲,投身火炉,终于造就两把稀世神剑。
关于水寨...
汉朝时造船工业已经成熟,起因则是为了增强对于东瓯、闽越、南越等地的统治。应劭《汉书集解》:「时欲击越,非水不至,故作大船。船上施楼,故号曰楼船也。」《史记?平准书》:「治楼船,高十余丈,旗帜加其上,甚壮。」楼船被普遍用在作战中,水军通称楼船卒、楼船士;水军统帅称为楼船将军。最后平定会稽郡境内的东瓯、闽越,在南越旧地设置交州;南北客观条件上隔阂的降低,人民交流,更渐渐建立起了后来江东六朝政权的基础。
汉末三国时代,各国更竞相造舰。曹丕驾幸广陵时,有「战船数千」,魏国更有龙舟、御楼船;蒋琬时代「多作舟船,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关羽北伐襄樊时,「乘大船就攻(于)禁等」「以大船四面射堤上」。而尤以江东的造船工业为代表,「北人便于鞍马,南人便于舟楫」,将领乘船作战的记载不胜枚举。除了《三国志?董袭传》的「五楼船」,东吴还有大船「飞云」、「长安」;孙盛《晋阳秋》记载,到孙吴投降时有「舟船五千余艘」。
宝物介绍
关于双股剑...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结义,有冀州中山国的张世平、苏双两位大商人到张飞的庄园来访,很高兴刘关张能讨贼安民,便资助良马五十匹、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于是由良匠打造双股剑、关刀、蛇矛;刘备跟随校尉邹靖讨贼有功,成为中山国安喜县的县尉。汉灵帝死亡,大将军何进杀上军校尉蹇硕,中常侍张让、段?等谋杀何进,袁绍入宫杀尽宦官,董卓进京弄权,袁绍、袁术、曹操等逃离京师,天下大乱,函谷关以东各州、郡推举袁绍为盟主,起兵讨董;虎牢关前,关羽、张飞夹攻吕布,刘备拔出双股剑来助战,吕布力穷而走。公孙瓒表荐刘备担任青州平原国的国相,青州北海国国相孔融被围,为刘备所解救;接着曹操进攻徐州,所过之处,攻陷城池进行屠城,徐州牧陶谦告急,平原国国相刘备来救,张飞、于禁战到数回合,刘备执双股剑指挥兵马大举推进,于禁败退。后来刘备入川,庞统警告杨怀、高沛可能行刺,「玄德乃身披重铠,自佩宝剑防备。」这边已无从判定是否仍为双股宝剑。
关于倚天剑...
赵子龙单骑救主有段夹叙:「曹操有宝剑二口,一名倚天,一名青虹。倚天剑自佩之」。曹操用剑的记载,一次是《曹瞒传》提到他为正军法「援剑割发以置地」;一次就是《三国志?武帝纪》注记载「太祖过伯奢。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太祖就是曹魏的太祖曹操;也因而留下「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句子。
倚天剑成名甚早,若无后来的青龙偃月刀,倚天剑的名气才是顶尖。倚天剑大致典出与屈原同为楚辞名家,宋玉〈大言赋〉的「长剑耿介倚天外」;到了唐代,李白〈司马将军歌〉「手中电曳倚天剑」;贯休〈少监三首〉「倚天长剑看无敌」;杨巨源的「倚天长剑截云孤」;皎然的「倚天长剑横诸绅」;李峤〈剑〉「倚天持报国,画地取雄名」;张乔〈华山〉「谁将倚天剑,削出倚天峰」;白居易「手提倚天剑,重来亲指画」;元稹「词锋倚天剑,学海驾云涛」;皮日休「直拔倚天剑,又建横海纛」。倚天剑已经常常在诗中出现了。
关于青虹剑...
赵云在长阪得青虹剑,「砍铁如泥,锋利无比」;「手起处,衣甲透过,血如涌泉」;后来截江夺阿斗,「掣所佩青虹剑在手」,「一手抱定阿斗,一手仗剑,人不敢近」。至于随从过江,「带剑而入,立于玄德之侧」;孔明哭周郎,「赵云带剑相随」;南征擒得孟获,「坐于大旗下,按剑而言」,若也是同一口剑,则青虹宝剑陪伴他近二十年。
青虹也有写作青「?」剑的,未详孰是;但?意指灯,诗赋中有金?、银?、兰?,未闻「青?」。而虹意指日晕,「青虹」更是史书确有的名词,《古本竹书纪年辑证?晋纪》:「晋定公十八年,青虹见。」《后汉书?孝灵帝纪》记载公元178年:「秋七月壬子,青虹见御坐玉堂后殿庭中。」古人相当重视天象所代表的征兆,最常被记载的虹则是白虹,尤其是「白虹贯日」,大凶。《战国策?魏?秦王使人谓安陵君》记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永嘉二年1月戊申日、2月癸卯日,白虹贯日,占卜说:「白虹贯日,近臣不乱,则诸侯有兵,破亡其地。」而后天下大乱,永嘉五年,洛阳城破,怀帝被俘,为永嘉之祸。
关于七星宝刀...
《三国演义》第四回〈谋董贼孟德献刀〉,曹操向王允借刀:「闻司徒有七星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这是对七星宝刀的仅有描述。巧合的是,三顾茅庐情节中一首古风,「囊里名琴藏古锦,壁间宝剑挂七星」,则是一口七星宝剑。
「宝刀」其实只是刀的泛称,不见得有什么名号,例如诸葛亮征南遇到的木鹿大王就「腰挂四把宝刀」;黄忠自认宝刀未老,诗也赞他「宝刀灿雪彰神勇,铁骑临风忆战酣。千古高名应不泯,长随孤月照湘潭。」浪漫的诗词中宝刀尤多,如苏轼的「宝刀匣不见」,欧阳修的「宝刀近出日本国」,陆游的「宝刀佩稳压戎衣」,苏辙的「宝刀玉?余风霜」。刀通常超过四尺,而七星宝刀只有尺余,所以只是单纯的工艺品,或者属于匕首。提到匕首的诗词也很多,如杜甫〈壮游〉的「蒸鱼闻匕首」;李白〈结客少年场行〉的「匕首插吴鸿」;孟浩然〈送吴宣从事〉的「平生一匕首」;柳宗元〈古东门行〉的「冯敬胸中函匕首」。
关于古锭刀...
《三国演义》第五回,攻汜水关的时候,孙坚的装束是「披烂银铠,裹赤帻,横古锭刀,骑花鬃马」。这是整部书中对于孙坚的外型描写最精细的一次,也是「古锭刀」唯一出现的一次。实际上孙坚持刀的其它情节,也就只有十七岁时,「提刀上岸」,杀死海贼的那一次而已;此事在史实的《三国志?孙坚传》中也有记载。后来在第六回得到玉玺,与袁绍的人马对峙时,孙坚「大怒,拔所佩之剑」,此刻古锭刀却不知何在。看来恐怕不算是贴身宝刀。
由于孙坚是扬州吴郡出身的江南人,那么他使用的刀可能是江南盛行的环刀。环刀后来成为主流兵器之一,唐诗中不胜枚举的「吴钩」就是环刀,吴指源自吴地,钩指曲刃刀。如杜甫〈后出塞〉的「含笑看吴钩」,〈重送刘十弟判官〉的「意气逐吴钩」;李白〈侠客行〉的「吴钩霜雪明」;张柬之〈出塞〉的「吴钩明似月」;王维〈燕支行〉的「麒麟锦带配吴钩」;韦应物〈寇继膺古刀歌〉的「吴钩断马不知处」;温庭筠〈赠蜀府将〉的「功名犹自滞吴钩」。
关于流星锤...
严格来说,流星锤并非正规的武器而属于一种暗器。曹魏将领王双、沂水关守将卞喜,是《三国演义》中确定为使用流星锤的两个角色。另外由于流星锤是属于奇袭用的暗器,所以「见赢不得张飞,心生一计,诈败佯输,赚张飞赶来,暗掣铜锤在手,扭回身觑着张飞便打将来。张飞见马超走,心中也堤防;比及铜锤打来时,张飞一闪,从耳朵边过去」的描述中,马超所使用的铜「锤」也被认为形体小,是指便于隐藏、携带的流星锤。
虽是谜样的暗器,但流星锤真的有记载在史书,《唐书》、《宋史、《辽史》等都有记载;最明确的记载就是《金史?宗弼列传》提到宗弼的儿子,右卫将军完颜亨,「每畋猎,持铁连锤击狐兔。一日与海陵同行道中,遇豕,亨曰:『吾能以锤杀之。』即锤遥击,中其腹,穿入之。」完颜亨善于马术,骁勇不减乃父之风,终于被金国有名的暴君,他的堂兄弟海陵王完颜亮猜忌而害死。完颜亨的父亲完颜宗弼,就是在平剧中或史实中都是岳飞死对头的,金国都元帅兀?。
关于铁鞭...
在《三国演义》虎牢关登场的黄盖,是令人较有印象的持鞭武将,并在荆州战退蔡瑁。其实后期的文鸯更是一名用鞭的猛将,文鸯偷袭司马师大营,「全装贯甲,腰悬钢鞭,绰枪上马,遥望魏寨而进」;到达目的地,「一拥而进;在寨中左冲右突,所到之处,人不敢当;有相拒者,枪搠鞭打,无不被杀」;只身撤退,「忽然勒回马大喝一声,直冲入魏将阵中来,钢鞭起处。纷纷落马」;魏军再追,「提鞭拨马,杀入魏将丛中,用鞭打死数人,复回马缓辔而行」,极其骁勇。
鞭在五代以后,其实并非很少见的兵器。宋代的贺州道行营马步军都监王继勋、马步军副都军头呼延赞、泾原路行营都监王?、供奉官李怀?;明代的左柱国黄得功、副总兵贺世贤、右参议段复兴;清代的松潘镇总兵马良柱,都是使用鞭的名将。有个巧合是使用鞭作战的武将都既勇且忠,尤其是战死于西夏人的王?,战死于李自成的段复兴,战死于清兵的黄得功、贺世贤,最为壮烈。他们英勇的形象,在文学家笔下转化成各种人物,不朽地活在人民心中。
关于铁蒺藜骨朵...
《三国演义》的蛮王沙摩柯,《水浒传》方腊手下大将庞万春的副将雷炯、计稷,都是用蒺藜骨朵这种兵器。《晋书?五行志》:「蒺藜有刺,不可践而行」,人工用铁制造的就是铁蒺藜;骨朵,则指长柄的锤。将骨朵的锤头作成有刺的蒺藜状,就是铁蒺藜骨朵。骨朵是在宋代开始从史书中出现,见于《宋史?礼志》、《金史?仪志》注、《清史稿?舆服志》注,骨朵几乎与以前的钺一样,清一色是仪仗用的兵器。
比起蒺藜骨朵,蒺藜比较常见,洒在路上扎人、马的脚,以阻挡敌军。蒺藜的应用方式很多,南宋抗金的扈再兴,夜间布下铁蒺藜,清晨假装撤退,杀伤七八成的追击金兵。西夏进攻北宋大顺城,守将蔡挺先在城边河水中布下铁蒺藜,夏人马匹渡水纷纷跌伤,以为若有神助。也有反效果的例子,后周世宗柴荣亲征南唐,南唐守将刘彦贞将拒马装上利刃,用铁索连结,布下铁蒺藜;后周军了解到敌方胆怯,一战而破。更有反用的例子,李复叛乱,韩世忠追剿,所统兵马不到千人,韩世忠布下铁蒺藜自塞归路,众军死战破敌。
关于铁脊蛇矛...
「右北平土垠人,姓程,名普,字德谋,使一条铁脊蛇矛。」「程普挺铁脊蛇矛出马,与蔡瑁交战。不到数合,蔡瑁败走,坚驱大军,杀得尸横遍野,蔡瑁逃入襄阳。」这是《三国演义》仅有的两段关于铁脊蛇矛的叙述。史实中程普的英勇并不逊色于小说,《三国志?程普传》:「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普与一骑共蔽?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值得注意的是,使用矛的武将,整部《三国演义》除了程普与背叛吕布的魏续之外,只有张飞、张苞父子两人,同时也是曝光率较高的,独特的程度并不下于关羽父子。
至少在《公孙瓒传》、《丁奉传》、《贺齐传》都分别提到公孙瓒、丁奉、徐盛使用矛来作战,与戟一样,矛在汉末三国时代是最普及的长柄武器,举凡士人的正规兵器到皇宫大内皆然,所以在《三国志?高贵乡公纪》注引《魏氏春秋》可以看到成济是以矛刺穿魏国皇帝曹髦;《三国志?虞翻传》注引《吴书》也提到了虞翻持矛护卫孙策。程普最具体的一则故事是描写他与周瑜间的关系,后来吕蒙就引用这件事劝孙权能全权委任于他。
关于三尖刀...
《三国演义》第14回,袁术进攻刘备:「乃使上将纪灵起兵十万,杀奔徐州。两军会于盱眙。玄德兵少,依山傍水下寨。那纪灵乃山东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后来,关羽「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不过邪门的是,能与关羽大战,不分胜负的纪灵,一遇到张飞,「张飞更不打话,直取纪灵。斗无十合,张飞大喝一声,刺纪灵于马下。」另外赵云在长阪坡遇到曹洪的部将晏明,「持三尖两刃刀来战赵云。」全作中只有这两位是以三尖刀作为武器。
到了《水浒传》,用三尖刀的人可就多了,九纹龙史进、节度使梅展、枢密使钮文忠、车骑将军周昂、大辽副统军贺重宝、北方玄武水星大将曲利出清,甚至贼将滕?,用的都是三尖刀;其中还有「久在华州城外住,旧时原是庄农,学成武艺惯心胸。三尖刀似雪,浑赤马如龙。体挂连环铁铠,战袍风?猩红,雕青镌玉更玲珑。江湖称史进,绰号九纹龙。」赞史进的句子。三尖刀其实象剑一样,是一种双刃的武器;后来《西游记》、《封神演义》中的二郎神杨戬用的也是三尖刀,因此也常以「二郎刀」来称呼。
关于大斧...
曹军的猛将徐晃,以大斧与许褚、关羽等交锋;「杨奉,韩暹,领兵拦路。徐晃当先,大叫:『曹操欲劫驾何往!』操出马视之,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便令许褚出马与徐晃交锋。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败。」「挥大斧直取关公。公大怒,亦挥刀迎之,战八十余合。」《三国演义》中还有许多使用斧头的武将,像汜水关前韩馥的大将潘凤,长阪坡下夏侯?的部将钟缙,诸葛亮北伐时夏侯?的先锋韩德。刘备东征时孙桓的部将李异,使一把「蘸金斧」;荆州零陵郡太守刘度的部将邢道荣,姜维北伐时司马昭的先锋徐质,都是用一把「开山大斧」。
史实中的徐晃,不是只有匹夫之勇的战将,而是一位有战术智能的大将。他的代表作当推襄樊之战,在曹操的诏令中得到:「吾用兵三十余年,及所闻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长驱径入敌围者也。且樊、襄阳之在围,过于莒、即墨,将军之功,逾孙武、穰苴」的称美。关羽与徐晃都是司隶河东郡人出身,在《关羽传》注有「羽与晃宿相爱,遥共语,但说平生,不及军事」的记载。
关于丈八蛇矛...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英雄三结义〉,中山郡大商人张世平、苏双资助刘关张镔铁一千斤,张飞就在此时打造了丈八点钢矛,也就是「丈八蛇矛」。张飞使矛于史有据,《三国志?张飞传》记载,公元208年曹操南下,追击到当阳县长阪,当时张飞「将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目横矛曰:『身是张益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故遂得免。」这段就是《三国演义》第42回情节的取材所在。张飞是北方谋士程昱、董昭等广知的「万人敌」;跟随刘备寄居曹操篱下时,张飞还被拜为中郎将。敌人们自然不敢接近。
与青龙偃月刀不同的是,「丈八蛇矛」是于史有据的兵器。《晋书?刘曜载记》提到,公元323年,前赵皇帝刘曜攻击自称凉王的陈安,「安左手奋七尺大刀,右手执丈八蛇矛,近交则刀矛俱发,辄害五六;远则双带?服,左右驰射而走。」由于爱民,后来还有「丈八蛇矛左右盘,十荡十决无当前」的歌谣传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死后,儿子张苞承继了丈八点钢矛,也是为了满足读者群的缺憾。
关于双铁戟...
《三国志?典韦传》记载:「韦好持大双戟与长刀等,军中为之语曰:『帐下壮士有典君,提一双戟八十斤。』」写得如画。公元197年,典韦为曹操英勇捐躯;243年,魏帝曹芳诏令在皇家宗庙祭祀乐进、朱灵与典韦等故臣。
双戟的故事更为特别,除了众人熟知的典韦双戟,孙权曾亲自驾马射虎,结果老虎反击,马匹受伤,危急之际孙权用双戟投射,老虎退却,最后终于被猎捕。孙权年轻气盛,很喜欢射猎老虎,张昭基于危险而劝谏,孙权改作射虎车,不设顶盖,从窗口射击,常有猛兽冲到车旁,孙权就伸手扑击,张昭每每劝谏,孙权仍以此为乐;孙家似乎有亲身涉险的血统。另一个双戟的故事发生在江东的甘宁、凌统两位将领身上,甘宁对凌统有杀父之仇,一次聚会中凌统舞刀,甘宁也起身舞双戟,幸亏吕蒙舞刀、盾隔开两人,免除一场冲突。凌统是孙权仅次于吕蒙的爱将,史称「有国士之风」;甘宁更是富有经验与思想的猛将,可惜他在《三国演义》38回中并不逊于鲁肃的战略主张却常为人所忽略。
关于青龙偃月刀...
《三国演义》第一回,刘关张得到镔铁一千斤,关羽打造青龙偃月刀,自此展开宝刀、宝马的传奇。青龙刀又有一奇名「冷艳锯」。虎牢关三战吕布有诗说道:「酣战未能分胜败,阵前恼起关云长;青龙宝刀灿霜雪,鹦鹉战袍飞蛱蝶。」青龙刀与赤兔马完全是关羽的辨识标记,连在乘雪破羌兵时,都安排了一段「只见云雾之中,隐隐有一大将,面如重枣,眉若卧蚕,绿袍金铠,提青龙刀,骑赤兔马,手绰美髯」的显圣情节。
其实偃月刀是在唐代才出现的兵器。到了宋朝龚圣与的〈宋江三十六人赞〉中写道:「大刀关胜,岂云长孙?云长义勇,汝其后昆!」已经存在关羽用大刀的形象,经过平话艺术人的塑造,也才酝酿出后来的青龙偃月形象。后来《水浒传》的大刀关胜,就是根据关羽形象而来;史实中的关胜,只在《宋史?叛臣列传?刘豫》有提到他是济南府骁将,而被刘豫杀害的一段短暂记载。《三国演义》还安排了一段关兴从杀父仇人潘璋夺回青龙宝刀的情节,也是让读者们心理的缺憾得到满足的一种笔法。
关于方天画戟...
就如赤兔马一样,方天画戟也可说是温侯吕布的辨识标记。最具代表性的情节,当推射戟辕门一节了,这在《后汉书?吕布传》记载公元196年,袁术派纪灵攻打刘备,吕布出兵劝和,「布谓灵曰:『玄德,布弟也,为诸君所困,故来救之。布性不喜合斗,但喜解斗耳。』乃令军候植戟于营门,布弯弓顾曰:『诸君观布射戟小支,中者当各解兵,不中可留决斗。』布即一发,正中戟支。灵等皆惊,言『将军天威也』。明日复欢会,然后各罢。」
有诗称道:「虎斤弦响弓开处,雕羽翎飞箭到时。豹子尾摇穿画戟,雄兵十万脱征衣。」其实吕布并非多么想保护刘备,而是为了要避免袁术从中取利,一种宣示性的动作。画戟两侧的「月牙」还具有劈砍的作用,《三国演义》中吕布在虎牢关就以此砍下武安国的一只手。而方天画戟在书中也不是吕布的专利,例如夏侯?军的钟绅,孙权军的宋谦、贾华,南征遇到的鄂焕,韩德的儿子韩琼等等。吕布最后的下场是「洪水滔滔淹下邳,当年吕布受擒时。空如赤兔马千里,漫有方天戟一枝。」说明了匹夫之勇并非万能,智能才能决定成败。
关于爪黄飞电...
《三国演义》第20回〈曹阿瞒许田打围董国舅内阁受诏〉:「曹操骑爪黄飞电马,引十万之众,与天子猎于许田。」是宝马「爪黄飞电」唯一登场的桥段。《三国志?关羽传》注提到:「初,刘备在许,与曹公共猎。猎中,众散,羽劝备杀公,备不从。及在夏口,飘?江渚,羽怒曰:『往日猎中,若从羽言,可无今日之困。』备曰:『是时亦为国家惜之耳;若天道辅正,安知此不为福邪!』」许田射猎故事是有材料可循的。就像作者从《三国志?诸葛亮传》刘备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短短的记载,能发挥出第37回〈刘玄德三顾草芦〉整整一回的三顾故事,这就是文学家惊人的艺术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第42回,作者将关羽「怒曰」改写为「叹曰」。把刘备等人到达夏口在长江边飘摇,关羽说这话时的义愤填膺,加以更改,这正是考量到后来的华容义释,尽量减低两事之间的矛盾。在认识到史实人物的实际形象之余,我们也不禁对艺术家在一字、一句的斟酌上表现出的细腻与执着,感到由衷的拜服。
关于的卢马...
《三国演义》第34回,刘备替刘表扫荡江夏叛将,赵云刺杀张武,夺得一匹千里马;后来刘表称赞这匹骏马,刘备便赠送刘表。刘表的谋士蒯越劝他勿骑此马,相术上称为「的卢」,乘者则妨主。《三国志?先主传》注有段故事,提到刘表「曾请备宴会,蒯越?蔡瑁欲因会取备,备觉之,伪如厕,潜遁出。所乘马名的卢,骑的卢走,至襄阳城西檀溪水中,溺不得出。备急曰:『的卢:今日厄矣,可努力!』的卢乃一踊三丈,遂得过,乘浮渡河,中流而追者至,以表意谢之,曰:『何去之速乎!』」
苏轼一篇古风提到跃马檀溪故事:「耳畔但闻千骑走,波中忽见双龙飞。西川独霸真英主,坐上龙驹两相遇。」简单的素材,却能藉以体现刘备之于刘表、蒯越等人的非凡见识,并带出伊籍、徐庶两位辅臣,这就是艺术家的妙笔生花。也有说法以为刘备与庞统换乘的坐骑就是的卢,也符合「妨主」之相;不过若真如此,那么的卢一定不像赤兔这般「无半根杂毛」浑身纯白,不然蒯越看到的「额边白点」又要如何解释呢。
关于绝影...
《三国志?张绣传》记载,公元197年,建忠将军张绣归降曹操。曹操收张绣的婶娘作为妻妾,张绣感到难堪,曹操得知,秘密计划杀害张绣,结果计划泄漏,张绣挥军袭击曹操,曹操逃亡。《三国演义》在第16回这段情节中,曹操所乘一匹坐骑,后来在第18回还被祭祀的无名「大宛良马」,在《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的记载是:「公所乘马名绝影,为流矢所中,伤颊及足,并中公右臂。」绝影若真的是大宛马,则称为宝马绝不为过,因为是汉武帝特别派出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兵夺取,让乌孙马改名「西极」而独占「天马」之名的汗血马。
曹丕《典论?自叙》提到,由于他八岁就学骑马,在这次事件「时余年十岁,乘马得脱。」有可能让曹丕留下很深刻的可怕回忆。同样也在这次事件中,曹操永远地失去了出身孝廉,本来最可能成为魏国太子、开国皇帝的长子曹昂。《三国志?武帝纪》注记载:「昂不能骑,进马于公,公故免,而昂遇害。」也因此,曹操的元配丁夫人伤心欲绝,终于与曹操离异。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