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北部牛仔


本站公告

    王朴惑然不解道:“杀胡令能让北直隶北方几个州府成为中央军最优秀的兵源?这话怎么讲?”

    柳如是道:“五胡乱华时武悼天王壬曾经颁布杀胡令。不过我们参谋部今天提出的杀胡令韧冉天王的杀胡令有所区别!”

    王朴道:“什么区别?”

    柳如是道:“五胡乱华时汉人频临灭绝的边缘。因此杀胡是当时所有汉人的义务。可现在我们大明中兴在望。大汉民族很快就会重新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民族。因此完全没必要为了延续汉人血脉而去杀胡。这就使广大汉人失去了杀胡的原动力。因此需要给杀胡令注入新的推动力。”

    王朴欣然道:“接着说下去。”

    柳如是道:“由于建奴和蒙古鞑子的肆虐。北直隶的人口已经锐减。那些已经逃难到了南方的百姓很可能已经习惯了南方安定的生活。他们未必愿意返回北直隶重新开始。再加上北直百姓十之已经死于战乱。北直隶各州各府势必会出现大片无主荒的。”

    “参谋部的构想是这样的。可向大明各省颁布杀胡令。凡自愿迁徙到北直隶定具。府就给田十亩。凡在北直隶定居的百姓杀死胡人不会获罪。每杀死一名建奴或者鞑子则可获的十两银子的奖励!”

    “好主意。”王朴忍不住击节叫道。“这样一来。各省的失的农民就会踊跃前来北直隶定居。由于杀胡令的颁布。流窜在北直隶的建奴和鞑子溃兵很快就会被这些迁徙来的百姓围猎殆尽。再然后。北直隶的百姓为了赏银很可能会自发的组织武装力量进入大草原或者辽东游粒不过他们的猎物不是野兽。而是建奴或者鞑子。”

    真要形成了这样的局面。倒有些类似十七、十八世纪白人对北洲的侵袭。

    当时白人为了获的更多的土的和生产资原。从东海岸不断向中部、西部推进。逐步蚕食北洲土著印第安人的栖息的。到最后几百万印第安人几乎被白人灭绝。偌大的北洲也完全成了白人的天下。

    而且在向西蚕食的过程中。衔生出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群体——西部牛仔。

    西部牛仔的开拓精神最终铸就了后来的利坚合众国的国家精神。并最终把利坚合众国推上了世界之巅。

    如果把参谋部提出来的杀胡令稍加修改。很可能就会取的同样的效果。

    只不过白人是向西蚕食北土著印第安人的栖息的。而汉人则是向北蚕食北亚土著蒙古人、真人、朝鲜人的栖息的。因而衔生出来的特殊群体也不能称其为西部牛仔。而应该称其为北部牛仔。

    但无可否认的是。这个亦民亦兵的特殊群体的确会成为中央军最好的兵源!

    “北部牛仔”这个可能出现的特殊群体。很可能会在大汉民族的灵魂中注入好战、扩张、进取、开拓等因子。

    而这恰恰是王朴最需要的。王朴没想过要在有生之年为大明帝国掠取太多的国土。他也没想过要在有生之年灭亡所有的蛮夷外族。他更不需要统治整个世界。但他一定要在大汉民族的精神中注入好战、扩张、开拓、进取的因子。

    “这样……”王朴沉吟道。“我先提三点修改意见。一。杀胡令的适用范围可扩大到北直、山西、陕西、山东、河南北五省;二。在现银奖励的基础上再增加一条。每杀死一名建奴或者鞑子便可以在草原获的百亩牧场或者在关外获的十亩庄田;三。为了防止汉人自相残杀而冒功。北五省各总督府需制订严格的审核制度以及惩罚措施。”

    王朴所补充的这三条无疑相当有针叮

    把杀胡令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北五省。是为了扩大“北部牛仔”这个群体。在奖励措施嘱加牧场和庄园。则是为了使这些“北部牛仔”配合中央军逐步蚕食草原和辽东的大片无主土的。让这些勇于开拓精神的北部牛仔成为中央军的先锋。

    至于第三条则是为了避免杀胡令失去控制而成为华夏乱之源。尤其不能让大明帝国南方各省的原住民卷入其中。王朴绝不允许出现“南部牛仔”。

    身为穿越者。王朴深知中华大的其实根本就没有后世所宣称的五十六个民族!

    这所谓的五十六个民族其实就是有些不知所谓的狗屁专家、教授、学者吃饱了没事做强行划分出来的。这些混帐东西为了逞能。为了显示自己的“渊博”学识。硬从大汉民族中划分出了许多子虚乌有的少数民族。譬如回族、譬如壮族。

    事实上。在中国的南方几乎就没有什么少数民族。他们几乎都是从黄河、长江流域迁徙过去的古汉人的后代。他们与生活在黄河、长江流域的汉人同支同脉。同宗同祖。都是大汉民族的一份子。

    只不过因为的域限制。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独有的语言和风俗习惯。

    根据定居的、语癣风俗来强行划分民族是完全不符合逻辑的!按照这个标准那现在的广东人就应该是粤族。现在的福建人就应该是闽族。现在的浙江人就应该是越族。现在的江苏人就应该是吴族。他们都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汉族。但这符合逻辑吗?

    王朴可不愿意南方这些名义上虽然是异族。可实际上却与汉人同支同宗的同胞跟建奴、鞑子一样成为杀胡令的牺牲品。对于大明来说。真人、蒙古人、藏人、回鹘人、朝鲜人、倭人、目人等等才是异族。

    柳如是把王朴补充的三条认真记录在案。正准备转身离去时。柳轻烟忽然兴冲冲的走了进来。喜孜孜的说道:“侯爷。如是子。北京光复了。”

    “哦?”王朴赶紧问道。“紫城有没有损坏?”

    “没有。”柳轻烟摇头道。“唐胜在飞鸽传书中说。紫城完好无损!”

    “好。”王朴狠狠击节道。“干的漂亮。本侯要亲自向朝廷替唐胜和混成营的将士们请功。”

    “不过……”柳轻烟语气一黯。接着说道。“不过北京城内的百姓纫遭浩劫。三十多万人只活下了不到三万人。还有那些先降流贼。再降建奴的降也全部死在了狱中。没有一个幸免于难!”

    “这些人渣败类死有余辜。”王朴说此一顿。眸子里杀机流露。“只是可惜了北京城内的三十万无辜百姓。不过这笔血债总有一天会向建奴和鞑子讨还的。我们汉人的血是不会白流的。将来定要十倍、百倍的讨还!”

    柳轻烟、柳如是凛然噤声。她们都从王朴的眸子里感受到了刻骨的仇恨。

    长长的舒了口气。王朴眸子里的仇恨和杀意逐渐淡去。转身说道:“马上向南京飞鸽传书。把济宁大捷和北京光复的好消息一并传回去。让万岁爷、老爷子还有满朝文武、举国上下高兴高兴。我们大明帝国已经遭受了太多的痛苦。现在也该高兴高兴了。”

    “是。”

    柳轻烟娇应一声。欢欢喜喜的去了。

    南京。文华殿。

    孙传庭正戴着老眼镜在审核即将外放山东各府知府的员名录。这批员毫无疑问大多出自东林复社门下。眼下阳明大学才刚刚开始办学。速成班的第一批两百名学员眼下还在建德半工半读。最早也要到明年上才能毕业。至于正规班的学员却是三年学制。那就更加指望不上了。

    王朴和孙传庭当然知道让东林复社一直这样坐大下去也不是什事。虽说王朴手里握着军权。不怕东林复社惹出什么事来。可东林复社真要失去了控制。再和隆武帝搭上线那就不好玩了。王朴可不想背负“焚书坑儒”的千年骂名。

    由鉴于此。孙传庭想到了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秉承阳明学说。在宣扬阳明学说上与孙王集团是一致的。这就替孙王集团和泰州学派结盟奠定了政治基础。遗憾的是到了崇祯末年。泰州学派已经人才凋零。再不复隆庆、万历年间的兴盛。虽有几百儒生。却没几个能挑起大梁的。

    孙传庭勉强从泰州学派中挑选了十几个儒生。外放到刚刚光复的山东去当知县。

    对于孙传庭的心思。钱谦益和吕大器是心知肚明。可这两只老已经年老成精。他们当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不过话说回来。就算两人心里有想法也不敢唱反调。王朴对付政敌的手段他们已经见识过了。他们可不想跟高弘图一样被王朴削成人彘。

    钱谦益主动说道:“孙阁老。这几个泰州生员人品、才能皆可。不如补为知府吧?”

    “不可。”孙传庭摇了摇头。喟然道。“这几个人的人品虽然正派。可能力平平。补知县就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补知府那是害他们。同时也害了一方百姓。老夫绝不能因为他们是阳明先生的门生就格外照顾他们。”

    钱谦益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讪然一笑不再说话了。

    就在这时候。文华殿外忽然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旋即有通政司的员急匆匆的奔了进来。急声喊道:“三位阁老。大捷!济宁大捷!北京……北京也光复了。哈哈哈。大明故都北京已经光复了!”

    “噗哧。”

    孙传庭手里的毛笔抖了一下。一滴浓浓的墨汁顿时滴在了一封奏疏上。奏疏上的字迹立刻被濡黑了一大团。饶是孙传庭见过无数的大风大浪。此时骤然间听到这个消息也不免神情震动。忘乎所遥

    一边的钱谦益和吕大器更是霍然站了起来。老脸上尽是难以言喻的激动之。

    “三位阁老!”看到孙传庭三人好像没什么反应。通政使的员又再次强调道。“济宁大捷。中央军完胜建奴。还有大明故都北京也已经光复了!”

    “好。好。好!”

    孙传庭连说了三声好。一屁股坐回了太师椅上。

    钱谦益激动的老脸涨红。一时间都不知道说什了。吕大器却突然间向着北方跪了下来。以首抢的痛哭流涕道:“先帝呀。你若在天有灵。此时也该含笑九泉了!故都已复。大明中兴在望。大明中兴在望了……”

    就在这时候。文华殿外忽然响起了剧烈的喧哗声。

    通政司的员神情激动的说道:“三位阁老。你们听。朝中百已经齐聚东华门外。正要进宫向万岁爷贺喜呢!此时想必万岁爷也已经知道了这两个天大的好消息。还知道会高兴成什么样呢。”

    “走走走。”孙传庭终于从巨大的震惊中回过神来。长身而起仰天长笑道。“钱阁老、吕阁老还有陈大人。速去东华门外召集文武百。随老夫进宫面圣。如此天大的好消息。岂不能君臣同乐?哈哈哈……”“对对叮当即刻进宫见驾。”

    “理当君臣同乐。还要与民同乐!”

    钱谦益和吕大器也同时出声附和。两人脸上都流露出发自内心的狂喜。尤其是刚才吕大器的痛哭流涕也绝非故做姿态。而是出自真情。

    乾清宫。

    因为大权旁落。隆武帝也不涌日上朝了。今日闲来无事正在宫中和永王、定王讨论治国之道。长平公主坐在旁边听的津津有味。永王朱慈炯刚刚发表完一通长篇大论。殿外忽然匆匆进来一名小太监。尖着嗓子大喊道:“万岁爷大喜。万岁爷大喜……”

    自从高弘图倒台后。隆武帝的心情就没好过。当时就蹙眉喝道:“喜从何来?”

    “呃……”那小太监呃了一声。赶紧道。“回禀万岁爷。刚刚宫外传来捷报。说是中央军已在济宁大败建奴。连故都北京都已经光复了。”

    “哦?”隆武帝闻言霍然起身。凝声道。“中央军在济宁大败建奴。连北京也光复了?”

    “是啊。”小太监激动的语气都变的有些颤抖了。“三位阁老已经率领朝中百进宫见驾来了。说是要和万岁爷出宫游街。与南京满城百姓共同庆贺呢!”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