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上一章节,我们继续拜读和聆听宋祖德如何批张艺谋虚伪投机的:
纵然《英雄》和《十面埋伏》是张艺谋所有片子里内容和内涵最差劲的两部,但它们却获得了票房上的胜利。为什么?原因就在于炒作。
其实,热爱炒作从来都是张艺谋投机取巧的天性中的一部分。当年的“张王恋”――张艺谋爱上19岁模特王海珍的假新闻,曾经引起娱乐圈和媒体的一场混战。但事实上,这场炒作不仅炒红了其始作俑者和王海珍,也便宜了所谓的“受害者”张艺谋。张艺谋在这场混战中采取的是顺水推舟、坐收渔利的策略。他从来不坚决地澄清自己与王海珍的关系,而是以沉默应对。于是在长时间的纠缠中,张艺谋成了一个被人们时时提及的名字,而他的沉默又向世人宣告:张艺谋是一个多有修养的人啊!真是一箭双雕,坐享其成啊。如果自己和王海珍没有丝毫的瓜葛,那么就应该站出来澄清有关事实,这既是对观众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但张艺谋偏不,他在一汪浑水中不动声色地摸了一条大鱼――当年如果没有“张王恋”刺激观众的眼球,那么《我的父亲母亲》很有可能连本都收不回来。
从之前《大红灯笼高高挂》等电影走国际路线就可以看出,张艺谋是如何利用自己在国外得的奖项,炒红自己在国内的名气。只是,当时他的电影因为有优秀的文学作品撑腰,多少还有些艺术性,可如今的《英雄》和《十面埋伏》,他则野心勃勃地想做成完全的“张艺谋作品”。
才华不够,炒作来凑。对于《英雄》和《十面埋伏》这样“绣花枕头一包草”的电影来说,简单的炒作已不能再吸引人们到戏院捧场了。所以张艺谋想到用明星来壮胆。在《英雄》一片里,凡是叫得上名字的全都是亚洲乃至世界鼎鼎有名的华人演员――李连杰、梁朝伟、张曼玉、甄子丹、陈道明……在别人看来,这是张艺谋的“大手笔”、“大气魄”;可在我眼中,这绝对是张艺谋已经底气不足的明证――他不再敢“单刀赴会”,而必须借助于豪华的明星阵容,就像一个无力的溺水者,抓住一根救命的稻草一样。特别是李连杰,他在西方观众眼中几乎就是“中国功夫”的代名词,而《英雄》票房在北美告捷也正好证实了张艺谋的投机是正确的。在《十面埋伏》里,这一企图则更加显而易见――刘德华和金城武,这两位在亚洲地区最有票房保证的帅哥全被他招揽进来,当媒体津津乐道于《十面埋伏》的票房又破记录时,他们却忘了问问观众究竟是为了谁而走进电影院的。
张艺谋是个不善于创新、却极其精于模仿的人。他发现创下票房纪录的好莱坞大片经常动辄耗资数亿,便一心想朝这个方向投机。确实,在《英雄》以前,中国还没有所谓的“大投资影片”,而《英雄》的开拍,使得中国人关于“中国终于出现好莱坞式大片”的期待变得无比强烈。甚至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一部有国外电影公司加盟投资、将来要去夺取奥斯卡大奖的片子,几乎就是“好莱坞大片”的代名词。张艺谋正是利用人们对《英雄》乃至《十面埋伏》的这一误读,居心叵测地把他们骗进了电影院。
在宣传手法上,张艺谋和他的“伙伴”――同样急功近利的商人张伟平也运用了极其虚张声势的炒作。这种虚张声势,在宣传《十面埋伏》时达到了顶峰――开拍前先放出哪些大明星可能加盟的风声,吊起大家的胃口;开拍时极尽保密之能事,制造扑朔迷离的神秘效果;其次是演员炒作,其中随着梅艳芳的病重、辞世,关于梅艳芳的新闻报道也成了《十面埋伏》的宣传载体。接着是所谓的“种花风波”。剧组声称花了巨资买了花种,并雇请了当地80多个花农播种金黄色的葵花,后来去到现场才发现花场根本没长成,重新物色场地。电影要上映了,张艺谋和张伟平又进行内容炒作,把一个武打片描绘成一个爱情悲剧,大放厥词,说什么“看了《十面埋伏》不哭找我”。结果是大家都知道的,放映时,观众不仅没哭,反而为剧情的荒诞和弱智频频笑场。接下来又进行戛纳电影节炒作,把外国观众客气的评价当成影片品质的证言,子虚乌有地说“观众一遍遍鼓掌,手都鼓红了”。随后又故弄玄虚,称《十面埋伏》只是送展而不参展。这些精心炮制的花絮花样不断,极尽炒作之能事。张艺谋这种种言过其实的炒作之举,对中国电影市场的破坏性往往不为人所注意。事实上,其破坏力是不容小觑的。他的恶性炒作有点类似于市场营销中的“掠夺性营销”。“掠夺性营销使不想买和暂时不想买的消费者实现了购买或不想多买的产生了一次性超量购买,创造了短期的销售奇迹。由于产品不能提供预先承诺的、与其高昂价格相适应的价值,消费者感觉上当受骗产生不满和抱怨,因而影响了产品的持续销售。掠夺式营销通过误导消费者恶意透支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和未来的市场容量,最终导致产品和企业在经历过瞬间辉煌后迅速衰退,并导致消费者对整个行业产生信任危机。”人们将因为走进电影院观看《十面埋伏》感觉上当受骗而对其他电影持有怀疑态度,从而对整个中国电影市场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这一切,都是张艺谋惹的祸。
张艺谋和他的马前卒张伟平为了造势,还展开了大规模的公关活动,他门把推广《十面埋伏》和扶持中国民族电影相结合,把自己装扮成振兴本土电影的民族英雄,把支持《十面埋伏》等同于支持民族电影,偷梁换柱,手段卑鄙。他们甚至在北京工人体育馆搞了一场首映晚会,把李宗盛、张信哲、童安格、陈慧琳、阿杜、S.H.E.、韩红、朴树、刀郎等人都请来捧场。更有甚者,他们利用观众对梅艳芳的深厚感情,在庆典上利用先进的电脑技术,安排刘德华和梅艳芳对唱――为了炒作,他们连死人都不放过!梅艳芳已经死了,可是他们还要处心积虑地在她身上榨出利用价值,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发指的吗?干下这一切的,恰恰就是所谓的“电影大师”!经过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恶炒,即使是那些原本对《十面埋伏》没有兴致的观众,也不得不产生“声势如此浩大,说不定还真是部好片子”的疑惑,从而被骗进电影院。
而在这两部电影的炒作中,媒体成了最大的“冤大头”。中国的媒体,原本就有着“鸡蛋里挑骨头”的精神,更何况《英雄》和《十面埋伏》压根就是两只臭鸡蛋!于是,不少媒体一拥而上,用最尖刻的语言来批评张艺谋。既然有批评的,便有褒扬的――另一部分媒体或出于真心、或出自假意地维护起张艺谋,打着“保护中国电影市场的‘救星”’的旗帜,为自己树立起“追求真理”的形象。跟当年的“张王恋”事件一样,媒体又集体跌入张艺谋的陷阱,自觉自愿地浪费了无数版面和笔墨,成全了张艺谋的名利。
张艺谋很明白,曾经的《我的父亲母亲》、《幸福时光》的失败,是因为他拍了观众“看得懂”的电影。因为“看得懂”,所以他的肤浅和苍白在其中难以掩藏。于是从《英雄》开始,他拍起了让人“看不懂”也“猜不透”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普通观众无法定义,就连媒体和专家也无法将他一棍子打死。这才出现了那么多口沫横飞的争论,也才出现了同样不肯退让的“倒张派”和“保张派”。而在这一切的背后,是始终不开口的张艺谋――他知道他越是不开口,这种舆论混战的局面便不可能真正结束,而他所希望的,正是长久地维持这种神秘的形象。维持得越久,他的西洋镜越不容易被拆穿。
《英雄》和《十面埋伏》这样两只臭鸡蛋为什么居然还能获得可观的票房?另一个原因是张艺谋无耻地向官方体制献媚,利用官方体制,以“保护国产电影”为名,行垄断市场之实。以《十面埋伏》为例,影片上映时又由有关电影管理部门出面,以“保护国产电影”为名,让《十面埋伏》独霸黄金档,这公平吗?张艺谋以所谓大师的身份,却不肯遵循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这简直就是彻头彻尾的小人行径,令人齿冷。
光是拍电影,张艺谋认为还不足以营造他“中国艺术大师”的神秘气质。于是,他开始涉猎于广告、歌剧、舞剧、广场演出等多个艺术领域,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艺术多面手,每一次出击都伴以大规模的宣传,从而给中国观众留下一个“张艺谋非但没有技穷,反而灵感源源不断”的错觉。而在这些所谓的“跨领域艺术作品”中,张艺谋都巧妙地用令人眼花缭乱的包装来打造一个所谓“民族艺术”的假象,并使得自己最终成为了一张“中国的文化名片”。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狠狠地塞满了自己的腰包。
今年5月28日,媒体报道说张艺谋的歌剧《图兰多》在巴黎演出成功。这一次,他找来了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尼古拉?马尔蒂卢奇撑腰。在布景和服装方面,深谙噱头之道的张艺谋专门在演出前几天让西方媒体参观拍照――当西方记者来到他们熟悉的体育场,却发现了一座真实再现北京故宫太和殿的布景,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绫罗绸缎时,那种兴奋和雀跃是可想而知的。张艺谋口口声声说:“要让法国观众看到真正的中国文化”,但实际上,“中国文化”仍然只是个没有内容的空壳,他还是在拿他最拿手的视觉艺术来唬人。
更令人气愤的是,张艺谋糟蹋完《图兰朵》还不算,他还得意洋洋地宣布,要再一次把秦始皇从他的陵墓里“拖”出来,展示给老外看。
这一回他的噱头是――世界著名歌唱家多明戈的“收山之作”。他还要把这部跟现代中国精神背道而驰的歌剧拿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演给全世界人看……
任何跟我一样能看清张艺谋本质的人,都会为他的行为感到丢脸。即便在喜欢他的西方观众的眼中,张艺谋其实也不过是个小丑,他把古老的文化碎片和现代的科技手段拼凑在一起,然后搞出一盘看似“艺术”实则不知所云的大杂烩,并美其名曰“国际化作品”。这也是为什么权威的金球奖和奥斯卡始终不肯给张艺谋面子的原因――电影走过百年,华美影像早就随着科技进步而不断地登峰造极,惟有心灵的感动是可遇不可求的等待。而《英雄》和《十面埋伏》恰恰缺乏这种让人感动的力量。包括他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所谓“跨领域艺术作品”,也不过是一些空有其表的垃圾。
如今,张艺谋又在炮制他的《千里走单骑》。这一回,他找来了一大把年纪的高仓健。无论是创意还是才华都已经枯竭的张艺谋这次又能想出什么高明的“障眼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批评张艺谋,是因为自王朔之后,再也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戳穿他的虚假本质。太多的人在念叨他作品中的漏洞,却忘了他更加致命的弱点――虚伪、投机,忘了这个看似沉默的“艺术大师”,其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炒作高手”。
戳穿他,是希望当下次他又使出类似伎俩时,大家可以看清楚他的狐狸尾巴。
我已经料到,这篇文章将会给我带来多少口诛笔伐的麻烦。确实,张艺谋在炒作上下的功夫,早已让他稳居“中国第一大导演”的位置,任何人对处在这样一个位置上的人提出质疑,都会被他居高临下地斥之以“不自量力”,或者索性倒打一耙地定名为“借张艺谋炒作”。可是我还是要骂,我凭借的只是一个简单的真理――任何人都可以说真话,任何虚假的东西都应该被揭穿。“野心使许多人变得虚伪,嘴上说的是一套话,心灵深处却隐藏了另一种思想。”我就是要揭穿张艺谋的虚伪。
想起很久以前,张艺谋曾经回忆他当年追求艺术的执着――为了买一部相机,他甚至不惜卖血。这种对艺术的真诚曾经感动过我,也让我在今天看到他时,感到惋惜和痛心。我希望张艺谋也能扪心自问,今天这个一心追名逐利的他,是否对得起当初卖血的自己?!
除了“电影大师”的头衔外,张艺谋还有另一个身份――全国政协委员。在其位就应该谋其政,但我听说,张艺谋在他所在的政协文艺小组开会时,除了忙着给大家签名外,居然不屑作一点发言――他根本就没有把“全国政协委员”的头衔当回事!一个对自己的神圣职责都不在乎的人,能对那些买票看戏的观众抱以一颗尊重的心吗?进一步说,能对中国电影的发展怀有“鞠躬尽瘁”的诚意吗??
唯一让我感到庆幸的是,从今年开始,中国第六代导演正式觉醒了。他们开始凭借一腔热血,向中国电影更美好的明天进发。但在这条前进的道路上,张艺谋却如一条死而不僵的大蛇盘踞在路中央。
从艺术上说,张艺谋真是“人老珠黄”了。如果还自我陶醉,不懂得自觉地让道,其结局就是被人一脚踹开。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