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节 宫中论学


本站公告

    “好,刘备听封,朕封你为工农学祭酒,负责创办工农学,草拟章程,三日后交朕审阅!”皇帝刘宏当即封官。

  “吾闻上古有王神农,尝百草,疗人疾病,后世尊此为医学。而神农教人耕作,使民不乏食,而今大汉生民千万,皆仰耕作得食。耕作养活之人,远多于百草所救之人,故此功远大于医,为何不能称之为农学?今日耕田之民,亩收三、五石粮,若能精研农学,将产量提高至六、七石粮,则大汉之内,将增收多少?今三岁之收,方有一年之蓄,增产之后,或能实现两岁之收,即有一年之蓄,若如此,大汉又何惧灾害?”刘备一口气来了三个反问。

精彩内容结束  自刘备进殿以来,始终是低头看着地面,说了这半天话,也只是在叩头之时,看见了皇帝的靴子。之所以这样,不是怯场,而是礼仪的要求。昨天的小太监教他,皇帝的天颜,是不可以随便看的,若不经允许,直视龙颜,那就是冒犯天威,很容易被打板子,降罪。

  此时皇帝让他抬头,这表示已经获得允许,可以一睹天颜了。刘备缓缓抬头,以平和的目光,向这位大汉的君主看去。只见皇帝身穿黑色绣金龙袍,头顶冠冕,端坐于龙案之后。此时皇帝年方二十二岁,面相倒也年轻俊朗,只是稍有些胖,缺少男人硬朗的线条,皮肤颇白,无须,面上稍带倦容。此时皇帝也正在注视着刘备,两人眼神稍一接触,刘备就低眉顺眼避过皇帝的目光。就在这抬眼之间,刘备从余光之中发现,大殿之内,除侍立的小太监外,还有其它官员在场,不过他不敢东张希望,加上并不认识这些人,故此也没细看。

  这时皇帝忽然开口笑道:“哈哈哈哈!刘备啊,朕久闻你少有才名,校尉宗员更是夸你文武全才,敏行巧思,朕甚奇之,今日观之,未见才学,只觉得你耳朵很大,这是为何啊?”皇帝这句话问完,殿内其他诸人,也都露出了微笑。

  这个皇帝真是莫名奇妙,叫人问对,第一句话,却是问人耳朵大小,明显是拿刘备的长相开玩笑。然而皇帝开他玩笑,他却不能反击,也不能不答,当下刘备沉声应道:“圣上之问,备不敢答矣!”

  “哦,这却是为何?”皇帝继续调侃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非备可以选择,至于为何备耳独大,备亦不知究竟,只能猜测其因,又怕猜得不对,圣上会因此降罪,故不敢答!”刘备一本正经的答道。

  “哦,恕你无罪,但说无妨!”皇帝听刘备居然要猜测自己耳朵大的原因,觉得很是有趣,故此继续调侃。

  “回圣上的话,以备度之,耳大的原因,不外乎有二,一者,天生如此。二者,后天长成。备家无兄弟姊妹,故没有比较,不知是否天生耳大。不过备幼时上学,坐位离师长颇远,常忧听不清讲课,故此拽耳以听,或许由于常拽的缘故,久而久之,就把耳朵拽大了一些!”这番话,刘备说得是极其认真,不仅语气严肃,而且神情也一本正经。刘备的回答将刘宏逗得捧腹大笑,恨不得从龙椅上溜了下来,可怜殿堂之中的听者,不敢过分失态,不得不强制忍着,既便如此,一个个的,还是忍不住露出哧哧的笑声。

  “拽耳听课,哈哈哈哈,你还真有意思,哈哈哈哈!~不过,不过你说得也有些道理啊,如此说来,常拽就可使耳朵变大?”皇帝倒还真的有点相信。

  “陛下,此乃草民猜测之言,未经验证,不足为信!”刘备答道。其实这不是他的猜测之言,根本就是胡扯之言。

  “嗯,那有没有办法可以验证啊?”皇帝再问。

  “有,可做试验验证!”刘备答道。

  皇帝本随口一问,结果引出刘备这许多话,现在又听说刘备可以做试验验证,也就起了兴趣,继续问道:“如何试验?”

  “可养数豕,每日命人只拽左耳,不拽右耳,待豕成年之后,较两耳大小,若数豕皆左耳大,右耳小,则可证明,常拽可使耳大!”刘备说这番话的时候,仍然非常严肃,可是刘备之外,在场的所有人,再也憋不住了,纷纷的大笑起来。

  “哈哈哈哈,养豕试验,哈哈哈哈,好办法,只是若一些左耳朵大,另一些左耳朵小呢?或几只豕左耳大几只豕左耳不大呢?”皇帝这时不仅觉得好笑,更被勾起了兴趣,于是再问。

  “若拽之能使耳大,则只要常拽,则耳必大!若不是皆大,则不能肯定,常拽可使耳大!”答道。

  “哈哈哈哈,有道理,好办法!看来你还真有些才学。朕闻,你十二岁时改犁,随后制机,十三岁又作翻车、水车,当真?”皇帝问道。

  “当真!”

  “你怎么想到要改这个?”

  “那时家父身故不久,家中贫困,春耕在即,备年小力弱,家中事务全赖母亲一人,备心忧母亲身体,故常思省力之法,久思无所得,后有一日做梦,梦见一牛拉犁,醒后备细究其理,终于明白一牛可拉犁之理,故得改犁成功。此后又常思天地万物变化之理,或猜或试,终有所悟,故制机作车,皆得如意。”刘备答到。

  “哦,你都悟出了些什么?”皇帝更加好奇。

  “备自幼好奇多问,所悟多且杂,一言难以敝之。”答道。

  “哦,可试言一二!”皇帝说道。

  “备尝见木浮于水上,铜、铁入水则沉,而铜盆又可浮于水上,初不解,后细究其理,终于悟得沉浮之理!”刘备答道。昨日在馆舍之中,刘备就在思考该如何应对今日的问对,考虑到大汉即将兴办新学,故此,刘备很想借此机会,将秦汉记忆里后世的科技知识,引入大汉。因此,他昨天设想多种方案,就是要将皇帝的问话内容,引导到科技知识之上,此时,他就借浮力定理来吸引皇帝的兴趣。

  “哦,有意思,你且为朕解说一下沉浮之理!”皇帝问道。

  “备以为,物体置于水中,若能排开的水重于物体,则物体入水可浮,若能排开的水轻于物体,则物体入水必沉。铜块、铁块小而沉重,能排开的水量远轻于铜块、铁块,故此入水则沉,而铜盆虽重,但中间很空,放在水上,能排开的水远远重于自重,故此可以浮于水上。若将盆内装满清水,则铜盆也会如铜块一样,立即沉入水下!”刘备道。

  “恩,此言有理,能见微知著,果然不负才名!”此时皇帝已经收敛了调侃的心思,由衷的赞叹道。紧接着,皇帝继续说道:“朕今日召你前来,乃是想问你,你以为何为才学?何为本学?何为末学?”皇帝这话一出,刘备就感觉到殿中之人,都将眼光转向了他。

  “备以为,学问只分有用无用,是否急需,并无本学末学之分。夫子曾言: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备幼时读此句,以为此习乃复习之习。及长,则愈觉此习,应解为演习之习,习用之习。”

  刘备刚说道这,就听一人大喝一声。“大胆狂徒,竟敢妄言蒙蔽圣听,夫子本意,乃是温习之意,非习用之习也。”此话,却是左前方一位老臣所说的。

  刘备见有人出声打断,也不争辩,只是闭嘴站在一旁。

  此时殿中一个太监站出来说到:“司徒大人何不听刘备将话说完?”原来此人就是三公之首的司徒,刘备知道,这月初三,皇帝刚刚升光禄勋袁滂为司徒,看来就是此人了。

  这时皇帝也开口道:“司徒不必发火,以朕观之,此解,也有些道理,未必就不合夫子本意。刘备,你继续说话。”

  刘备见皇帝让他继续说话,当下侃侃而言道:“备恨晚生,不能亲向夫子请教,故只能私下猜度,然备窃以为,夫子这句话的本意,或许是说,学到的知识,若能够时常的得到应用,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换言之,若学了,而无处可用,则会令人不高兴。”说到这里,刘备特地停了停,看看无人打断,就继续说到:“既然学以致用,则备以为,有用之学即为才学,无用之学则不为才学,并无分本末。对于国家而言,衡量一个学问的价值,应该是看该学问是否有益于国,有益于民,只要利国利民,备以为,此学即为有用之学。”

  “好一句学以致用,好一句利国利民,有理,言之有理!那沉浮之理,以朕观之,于国无用,于民无益,那岂不是毫无用处的学问?”皇帝道。

  “皇上有所不知,沉浮之理,于国有大用,乃重要之学!”刘备答道。

  “于国有何大用?可试言之!”皇帝问。

  “铜铁为盆可浮于水面,为舟船亦可浮于水面。若我建起铁甲战船,用之于水战必可无往不利。兵者,国之大事,沉浮之理既有益于兵,即为有益于国,故此学乃大有用之学也!”言道。

  “大汉水师,已经无往不利,以铁为舟是否可行,尚不知道,且耗费巨亿,又非急务,朕以为无用!”皇帝说道。

  “吾皇圣明,此确非急务,然沉浮之理,不可不察。今水师舟船,皆为木造,大小有限,于江河航行有余,泛舟于海则不足。若以铁为舟,铁坚木数倍,或可得巨舟,当足以泛海而行。”皇帝刘宏相当聪明,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故此刘备先是很拍了下马屁,然后再说用处。

  “恩,有道理,那卿以为,诗辞歌赋可为才学?”皇帝再问,不知不觉间,皇帝已经换了称呼。

  “诗词歌赋,上可以彰纪国事,下可以娱情怡性,辞赋优美之文,人所爱之,此学有益于国,有益于人,由是观之,诗词歌赋皆为才学!”刘备答道。

  “陛下,此子巧言令色,其实不通经典,乃不学兀术之人,陛下万万不可听此子胡言乱语!”刚才打断刘备说话的袁滂,再次发言。

  此人话刚说完,就听旁边的太监说道:“司徒大人,是不是不学兀术之辈,圣上自有决断,你怎可如此无礼,频频打断圣上的问话?”

  皇帝似乎也有所不悦,对袁滂狠狠的盯了一眼,然后继续询问:“卿以为,若朕兴办一所专门教授诗词歌赋的学校,是否于国有益?”

  “此乃国家大事,皇上当问之于朝堂,备乃一介草民,不敢妄议国政!”刘备当即跪下,叩首答到。对这种敏感的事情,还是不表态的好。

  “恩,也罢,那朕再问你,若让你选,经学、辞赋,你愿选何学学之?”皇帝不死心,再问。

  “备两者皆学,然皆不以之为重!”刘备答道。

  “大胆!”这一声却是厅内多人同声所发,吓得刘备当即跪地请罪。

  “呵呵,无妨,起来答话,朕只问你,为何不以为重?”皇帝问到。

  “备以为,人之为学,有如吃饭。饭菜盐水皆食,方可保身强体健,若只吃菜,或只吃饭,皆不觉美,若长期偏饮偏食,则易生疾病。经学、辞赋书画、尺牍以致务农之学,织造、制器之学,皆为有用之学,备以为,皆应有所修习。然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备资质鲁钝,经学辞赋非刘备所长,唯于工农之学,略有心得,故愚愿精研工农之学,或可有成。”刘备答曰。

  “士人皆以经学为重,为何尔独重工农?且工农乃匹夫之事,何足称学?”皇帝奇怪的问道。

  “吾闻上古有王神农,尝百草,疗人疾病,后世尊此为医学。而神农教人耕作,使民不乏食,而今大汉生民千万,皆仰耕作得食。耕作养活之人,远多于百草所救之人,故此功远大于医,为何不能称之为农学?今日耕田之民,亩收三、五石粮,若能精研农学,将产量提高至六、七石粮,则大汉之内,将增收多少?今三岁之收,方有一年之蓄,增产之后,或能实现两岁之收,即有一年之蓄,若如此,大汉又何惧灾害?”刘备一口气来了三个反问。

  皇帝听刘备说得神奇,故问道:“研习农学,可使田亩增产许多?亩收可达六、七石粮?”

  刘备昂然答到:“能,备自改犁制机起,即精研农技,农之要者,不过种、肥、管、护、养五事也。备勤于五事,故家中农田,逐年增收,前年亩产已达六石半粮,去年遭遇蝗灾,仍然亩收两石余。备以为,治国之要,首在治民,而民以食为天,故农学不可不察也。工可制器,可制衣,可作兵,大益于国,亦不可不察也。经学,史学礼义也,知礼仪,识兴亡,记教训即可,辞赋书画,美学修身也,知品评欣赏即可。而农为食,工为用,两者不可或缺,若得食用皆足,则民自富,民富则国强,国强则天下安,故备以工农之学为重。”

  皇帝听了之后,沉吟半天,然后再问:“这么说,工农之学比经学更为重要?”此言一出,刘备感到自己的身上立时凝聚了数道目光。

  刘备想了想,而后答道:“皇上此问,备以为非常复杂,非一两句话可以解释清楚。”

  皇帝听了之后大感惊奇,忙说:“不妨,你可细细言之!”

  “鲜卑蛮夷,不识经书,不修辞赋,不务农,也无精工良匠,只靠牧业为生,对这些蛮夷而言,无论是经学辞赋,还是工农之学,皆不是重要之学。然中国之民,无农则乏食,无工则乏用,工农二事,不可一日或缺。由是观之,在不同的习俗和地域上,学问的重要程度不同!”刘备侃侃而谈到

  自皇帝找刘备问对以来,刘备的回答,一直吸引着皇帝的兴趣,让他欲罢不能,故此不觉为累,此时听到这话,笑着说道:“有点道理,看来学问重要与否,还和习俗、地域有关?”

  刘备答道:“正是,备以为,非但与习俗、地域有关,还与不同时期的治国需要有关。周以礼治国,故周礼兴,秦以法治国,故韩非、李斯扬名,大汉初立,民生凋敝,高祖纳留候计,重黄老之无为,与民休息,至有文景之治。武帝时国富民强,而匈奴猖獗于外,故大兴有为之政,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疆拓土,逐匈奴至极北,定蛮夷于南疆,开西域至极远,经学也由此得以为大汉重学。

  纵观历史,礼、法、黄老、儒学,交相兴替,皆能使国得昌,故备以为,此皆为有用之学。圣上勤研经义,又召诸儒正五经文字,实为开文化之先,立大功于当世,然灾害不因此而熄,四夷不因此而安,何也?窃以为,经义之学,只可安中国之民,不足以弥灾害,亦不足以教四夷。盖因灾害、四夷皆非中国之民也,以经义对之,无异于对牛弹琴。

  周人以为礼乐一定,即可天下太平,然八百而亡,秦人以为法律定,则万世皆安,却两世而斩,汉先黄老,后兴儒学,却不免与新莽之祸,此皆为史之遗训,不可不察也。故备以为,经学虽重,尤不足以安天下,工农虽贱,却不可一朝忘。

  备不知何以安国,唯知民有何求,窃以为,治国理民安天下,当以理民为先,若民乐为皇上用,则天下必安。”

  刘备这番话说得有理有据,无人能够反驳,一时间书房内一片沉默。皇帝听刘备说得有理,当下对在场的众人问道:“朕有意兴办新学,除教授诗词歌赋外,亦教授工农之学,众卿以为如何?”

  殿中之人已经等了半天,立时纷纷发言,多是赞成之声,只有司徒袁滂说道:“圣上,工农匹夫,皆不识字,又如何办学?又该寻何人为师?皇上若兴工农之学,当置于太学之下,否则太学生必耻于学,也有辱斯文。”

  刘备听到这话,当即跪下说道:“皇上,选师一事,易耳。夫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我大汉生民数千万,精工良农,不可胜数。备以为,只要抛弃门户之见,选达者为师,则能为师者多矣。圣上只需诏令天下,无论身份贵贱,识字与否,只要精于农工二道,就可自荐为师,再于遴选工农子弟,入学就学,另选儒生,教导文字,不过数年,必有所成,诚不必以识字与否为意。备不才,自度于工农之学,有独到见解,且略通书传,愿自荐为工学之师,望皇上不弃。”刘备一口气说完,同时自荐。

  此时殿中的一个人站出来说道:“刘备幼有孝名,才兼文武,声名冠于当世,老奴愿保举刘备,为工农学祭酒,负责创办工农学!”刘备一听这声音,就知道是个老太监,只是不知道他究竟是谁!

  “好,刘备听封,朕封你为工农学祭酒,负责创办工农学,草拟章程,三日后交朕审阅!”皇帝刘宏当即封官。

  “臣刘备谢主隆恩!”刘备也不推辞,当即叩头谢到。真不容易啊,从白身一跃为秩六百石啊!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