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北洋军的编制


本站公告

    一、新建陆军及武卫右军时期的北洋军编制及与自强军、武卫前军的比较

  (一)、新建陆军

  1894年至1900年是清末军事变革的第一个时期。自甲午战败之后,清军后起之秀淮军又是一蹶不振。旧的编制已经被充分否定。有感于国破军弱,张之洞、胡(yù)(fēn)等倡议按西式新的军制编练陆军。于是,便有张之洞在南洋练自强军,胡在北洋练定武军。后胡他调,定武军由袁世凯接统,改称新建陆军。南张北袁最可贵之处,都在于打破自洋务运动以来只重装备改进而不重编制改革的练兵方法,大胆采用西式军制,从编制体制上进行改革,迈开了军事革命的步伐。

  1、袁世凯接手小站练兵

  光绪二十(1894)年冬,胡开始编练定武军,初屯马厂,光绪二十一年九月转小站。开始了所谓的“小站练兵”。

  甲午战争后,袁世凯利用北洋集团支柱李鸿章在甲午战争中的错误,在京城四处活动散布诋毁李鸿章的谣言。袁克文曾记述到:“先公既归闻,李鸿章以朝鲜乱归罪先公,先公入都诉辩。过天津李鸿章探知,泥先公行,恐以真相入告,将有不利焉。先公不别北上,立谒军机大臣,悉陈李鸿章误国状。”结交权贵,积极陈述练兵之法,受到荣禄、张之洞、刘坤一等人的赏识。谓其“志气英锐,任事果敢,于兵事最为相宜,”建议掉袁世凯“专意练兵事。”与此同时,袁世凯遵照督办军务处王大臣关于“详拟改练洋枪队办法”的指示,很快拟定了新建陆军营制饷章和聘请洋原合同等文件,督办军务处王大臣看后大为赞赏,于1895年12月8日据实入奏,并“请旨饬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假以事权,俾专责任”。不久,袁世凯正式缝制督练天津新建陆军。后因光绪二十四(1898)年戊戌政变后,清政府命荣禄节制各军。于该年十月改为武卫右军。(本文为行文方便以下除特殊说明外新建陆军及武卫右军均统称为新建陆军。)

  2、新建陆军编制

  袁世凯在编练新建陆军时认为新军既青年西法操练,就“必须参用泰西军制”。为此,他仿照德国陆军编制,制定新建陆军营制,对旧的营制惊醒大胆改革。

  初定编制如下:

  军(总统)左翼(统领)(分统)(×2)步队营(统带)(1554人,×2)

  -右翼(统领)-(分统)(×2)-步队营(统带)(1554人,×2)

  -(分统) 炮队营(统带)(1651人,×2)

  -(分统) -马队营(统带)(809人,×2)

  -工程队营(统带)(510人)

  上表中,括弧前面为军队一级组织的名称,括弧中为官职名称。如步队营系一级军队组织,后面括弧中的统带则为该一级组织的长官的称呼。最后一个括弧内人数是指该营的编制内人员数量。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即括弧前有的根本就没有组织,而只有括弧中的官职。一般来说,要先有组织,然后才有该一级组织的官职,而这时的分统、领官(哨以下的一级官职)等,则是有官而无组织,就象是有了住持却没有寺庙。实际上他们应该算是上一级的派出官员,有点类似于以前各省派出的负责管理若干县的专员。

  从表面上看,新建陆军还是以营为基本单位,营以上也还是直接隶属于军,明显地受中国旧的军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在军之下,又设有翼这一级不太算是组织的组织,在翼之下,则又设分统来分领下面的各营;在营与哨之间,也设有领官来分领各哨;在哨与棚之间,还设有哨长,应该相当于现在的排长或者副连长。这样算来,就不再是军营的简单编制,而实际上成为多级编组,其新的层次结构更加适应了新兵器与新战术的要求。

  从表上还可以看出,在袁世凯设想中当时新建陆军共设步兵、炮兵、骑兵、工程兵四个兵种,各自独立成营,合成作战。使用时“步队为主,炮队为辅,马队巡护,工程队供杂役”。

  新建陆军各营和新建陆军总部详细编制见附表一至附表五。

  各兵种实际编成步队5营,炮队1营,骑队1营,工程队半营。

  (二)、自强军、武卫前军

  1、自强军

  自强军是光绪二十一(1895)年十一月由署两江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创练的一支新军。时聘洋员三十五人,授予带兵官正职和指挥操练大权。营制饷章,全仿德制。营队、兵员均不及北洋。仅枪械火炮强于新建陆军。

  自强军编制如下:

  自强军左翼步队营(×4)

  右翼步队营(×4)

  马队营(×2)

  炮队营(×2)

  工程队营

  自强军之下,虽然仍以营为基本单位,但营之上又有了翼的组织,且将马、炮、工等兵种单位混合编入,较之以前的绿营和湘淮军已经有了一个可喜的进步,新的陆军师的雏形已经显现出来。在这需要强调的是自强军的营级编制仅相当于同时期的德军连级编制,因此自强军仅相当于一个加强团。

  自强军的步枪在1894汉阳兵工厂投入生产后就逐步换为为汉阳厂的“老套筒”。

  火炮则是“一营装备克虏伯八生的后膛钢炮六尊,另一营装备英国麦克尔逊七生半后膛钢炮六尊”。

  2、武卫前军

  武卫前军是由聂士成统带的淮军武毅军演变而来。八国联军时,士成阵亡,武卫前军几经波折,最后编回直隶淮军。

  总部营制:

  武卫前军设总统一员,分设(一)总理营务处;(二)教习处,包括德俄教官若干人,附设随营步、炮、马队学堂;(三)粮饷局;(四)军械局;(五)军医局,设有军中医院,用西医诊病及疗治伤患。

  步炮队营制:

  武卫前军仍保持淮军传统,采步炮混合编组。共分五路,中、前、后、左、右(分由冯义和、周鼎臣、胡殿甲、杨慕时、姚良才统领)。其中中路辖炮队一营、步队六营,其余各路辖炮队一营、步队四营,各路均设指挥部,分设营务、粮饷、军械、军医等局处总办委员,以期各路均可负担“方面作战”之责任。

  步队营制:

  步队一营设管带一员,帮带一员,营教习一员。营辖前、后、左、右四哨,每哨正副哨官各一员。哨辖三排,每排设排长一员,领三棚,每棚头目一名,正兵十二名。此外,营直属部队尚有:鼓号长一名,鼓号手十名,巡兵长一名,巡兵二十名;总计全营官长二十三员,士兵五百名。另,文案、医官、委员、书识各二人,长夫一百八十人,分配全营供差使或补充正勇。

  炮队营制:

  炮营编制员额与步营完全相同,亦为一营四哨。因每哨配备火炮口径大小不一,每哨火炮数量亦随之不同。以七五炮为例,每哨配备四门,每排配炮两门,另一排为护勇。每门炮正副车二辆,每车配马六匹,炮目骑马一匹,每炮兵勇二十四名。另炮营尚有铁工、木工、拖炮车、辎重车、与骑用马匹等。各营火炮口径虽不一致,但其总员额不变。

  马队营制:

  武卫前军马队,除总统与各路统领皆有亲军马队一哨外,余自编一路,由马队统领指挥,共五营。每营设管带一员,帮带一员,分辖中、前、后、左、右五哨;每哨设正副哨官各一员,中哨管带自统,另设副哨官二员,每哨马勇五十名,全营官兵二百六十二人,另长夫五十名分配全营供差使。

  工程队营制

  武卫前军工程队由总统直辖,计有桥梁队、地垒队、雷电队、修械队、测绘队、电报队等,总计官兵四百余名,长夫不详。

  (三)、新建陆军、自强军、武卫前军之间的比较

  从表面上看新建陆军的编制较其它两军的编制先进,同时也是清末新军和北洋军的编制雏形与标准。目前大部分研究者均持此看法。对此,作者持有异议。

  首先,从当时的国内军制来看,步炮分营已成定论。甚至开始出现将炮兵从步兵团中分离出去的现象,如新建陆军以及由它改编的武卫右军。自强军虽然还将炮兵保存在团的建制内,但由于自强军整体上只相当于一个加强团,因此很难说自强军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还会不会保持将炮兵编入团内的编制。而武卫前军名义上还是步炮混编,但与湘淮军已经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将步炮从营一级单位中分开,然后再在团或旅(路)中混编。这与一战时期欧洲各军事强国的步炮编制极为相似。因此说武卫前军的步炮在团级进行混编的编制方案比新建陆军的步兵、炮兵单独成团的方案要先进得多。

  其次,从马队的编制上看。自强军和新建陆军都是单独成营。虽然有利于业务训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不一定能达到目的。而武卫前军的骑兵除了单独编成一路外,还编成总统及各路统领亲军马队各一哨,使武卫前军路一级拥有了快速侦查和反应的能力。在机枪大量配备之前,骑兵的攻击能力是步兵的十倍级。从数量上看,这就相当于武卫前军各路增编了一个步兵营。

  最后,从营的人数上看,新建陆军的编制过大,大概相当于当时1个半日军大队(欠炮小队),和德军一个国民团的人数查不多。自强军的人数太少,250人的编制仅相当于德军一个步兵连,仅比日军一个中队强的有限。而武卫前军705人的步兵营虽然仅相当于当时德军的2/3个营,但和当时的第二大陆军强国法国陆军的编制不相上下,仅欠两挺重机枪。甚至超过日俄战争初期的俄国第一西伯利亚军(总兵力相当,但少2挺马克西姆重机枪)。

  但因为武卫前军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元气大伤,指挥官聂士成也在天津紫竹林牺牲。因此,该军的编制并没有保存下来。不能不是一种遗憾。

  二、北洋常备军时期的北洋军的编制发展

  (一)、北洋常备军的编练

  1、袁世凯继任直隶总督

  《辛丑条约》签署两个月后,1901年11月7日(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七日),袁世凯因为效忠慈禧而被署仁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次年被实授。由于在“庚子之役”中武卫前中左后军均被八国联军击溃。而因袁世凯调任山东巡抚而不但免遭一难还有所壮大的武卫右军这时就成了“拱卫京畿”的主要军事力量。同时袁世凯又网络旧北洋系李鸿章的主要班底,如杨士骧、杨士琦、孙宝琦、赵秉钧、陈璧、胡惟德、朱家宝、吴重熹、其耀琳等淮系官僚,势力急剧膨胀。

  直隶总督对袁世凯和北洋军的重要性,可以用《中国军事力量的兴起18951912年》一书中的一段话来概括:

  只有在袁世凯成为直隶总督之后,他才有可能来加强它的军事扩张和军队现代化,从而建立起北洋军与北洋集团。北洋军构成中国陆军的核心,而北洋集团又产生民国时期的大部分北方军阀。

  2、编练北洋常备军

  “庚子之役”后,在一定程度上又蒙上了甲午的羞耻的清廷朝野上下又一次将雪耻的希望寄托在编练新军上。

  光绪二十七(1901)年清廷多次发上谕,强调编练新军的重要性,并作了具体部署。

  在全国普练新兵的声势下,袁世凯以武卫右军为基础,以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2年2月5日),经清政府批准的从顺直善后捐款中提留的100万两为练募新军费用,从光绪二十八(1902)年到三十(1904)年间在保定编练北洋常备军。到光绪三十(1904)年共编成三镇另一协(京旗常备军)。

  (二)、北洋常备军编制

  1、军政司:

  军政司是袁世凯于光绪二十八年五月十六日(1902年6月21日),借口“庶务殷繁,难并立一心专顾军事”,而创建的一个专门参谋机构。这个机构不仅是袁世凯在保定建立的北洋军政大本营和北洋常备军的最高参谋指挥机构,还是成立于光绪二十九(1903)年末的练兵处和光绪三十(1904)年后各省新立的督练公所的蓝本。

  军政司组织形式如下:

  军政司:督办(1 袁世凯兼),参议官(1~2)

  ├───兵备处:总办(1 刘永庆/王士珍),帮办(1)

  │ ├──考功股:提调(1),委员(2)

  │ ├──执法股:提调(1),委员(2)

  │ ├──筹备股:提调(1),委员(4)

  │ ├──粮饷股:提调(1),委员(4)

  │ ├──医务股:提调(1),委员(4)

  ├───参谋处:总办(1 段祺瑞),帮办(1)

  │ ├──谋略股:提调(1 靳云鹏),委员(4)

  │ ├──调派股:提调(1 鄢玉春),委员(2)

  │ ├──测绘股:提调(1 吴昭麟),委员(2)

  ├───教练处:总办(1 冯国璋),帮办(1 郑汝成)

  ├──学务股:提调(1 李纯),委员(2)

  └──校兵股:提调(1 南元超),委员(4)

  这些人多是袁世凯的旧属,其中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更是被誉为“龙虎豹”的“北洋三杰”。

  2、镇及镇以下

  北洋常备军编制上基本采用日本陆军编制,以镇为基本战略作战单位。每镇辖步兵2协,每协辖2标,每标3营,每营4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炮兵1标下辖3营,每营3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骑兵1标下辖4营,每营4队,每队2排,每排2棚,每棚兵目14人。工程兵1营下辖4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辎重兵1营下辖4队,每队2排,每排3棚,每棚兵目14人。全镇计官长及司书人等748名,弁目兵丁10436名,夫役1328名,共计12512名。

  北洋常备军中最早成军的是第三镇。到光绪三十年六月初七日(1904年7月19日)北洋常备军共编成三镇(这就是常说的北洋常备军三镇)。到光绪三十一年六月初四(1905年7月6日)又续编成第四镇、第五镇和京旗常备军

  北洋常备军第一至五镇及京旗常备军编练情况表

  番号 成立年代 原来部队 驻屯地

  北洋常备军第一镇 光绪三十年七月 北洋常备军左镇 永平及山海关附近

  北洋常备军第二镇 光绪三十年七月 北洋常备军右镇、新兵17营 天津府附近小站、马厂一带

  北洋常备军第三镇 光绪三十年四月 募新兵 保定

  北洋常备军第四镇 光绪三十一年三月(四月?) 驻京之武卫右军,江南自强军 南苑等

  北洋常备军第五镇 光绪三十一年五月 陆军第二镇一部、武卫右军先锋队、山东新兵 山东济南府、潍县一带

  京旗常备军 光绪三十一年四月 北京各旗所挑选兵丁 保定

  3、骑兵编制

  当时列强的骑兵尤其是配属在步兵部队中的骑兵大多采用小团大连的编制。师属骑兵团辖三至四个骑兵连,五六百人,这种编制的约化使骑兵连具有单独进行战斗行动的能力;使骑兵团单独行动时被发现的情况大大降低,团长官更加容易掌握部队,同时使骑兵团编制内的消耗大大降低,从而提高了作战效率。而北洋常备军骑兵编制恰恰与此相反,采用的是属于大团(标)小连(队)的编制,属于典型的由冷兵器时代向热兵器时代过渡的性质。究其原因,估计此时的中国军官们对骑兵在战场上的认识还处在拿破仑时代,甚至和僧格林沁相比都没有明显的进步。

  4、炮兵编制

  北洋常备军炮兵与骑兵相比在编制上则要先进的多,采用当时在国际上都少见的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从目前各国采用的18炮制的炮兵营的情况来看均采用3连每连6门。估计北洋常备军的炮兵营编制也应该如此。18门炮的炮兵营编制与当时各国普遍采用的12炮制炮兵营比起来火力更加凶猛不提,单就火力反应速度来看要比12炮制炮兵营尤其是当时采用3连4炮制的日本陆军要快上一倍。因为无论是采用何种炮兵连编制,6门火炮组成的炮兵阵地需要进行水平射角调整时绝大部分只需在原地挪动调整火炮自身的射角,尤其是管退炮大量装备北洋军后。而当时日本陆军的炮兵连进行水平射角调整需要挪动炮兵阵地的次数是6门炮兵连的3、4倍。

  三、清末陆军时期的北洋军的编制

  (一)、北洋军势力的急剧扩充

  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十月十六日(1903年12月4日)成立的练兵处,迅速被袁世凯操控。此外,袁世凯通过编订《陆军营制饷章》订立了一整套的条例,成为中国陆军近代化的一个重要基础。袁世凯通过以上措施使作为清末陆军样板的北洋军实力急剧扩充。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北洋系新军共包括陆军第1~6、20、23镇、陆军第2混成协、暂编陆军第13混成协、直隶隶混成协,此外,暂编陆军第29混成协、暂编陆军第43混成协、暂编陆军第93标和禁卫军基本上倾向于北洋系。

  1、陆军第20、23镇、陆军第2混成协、暂编陆军第13混成协的编练

  (1)陆军第20镇、陆军第2混成协

  陆军第20镇编成于宣统元(1909)年十二月。由陆军第1混成协、奉天陆军第1、2标合并而成。驻奉天。

  光绪三十三(1907)年,徐世昌调任东三省总督,将民政部京师巡警协巡队带往东北,与原奉天将军赵尔巽的协巡营合并,成立奉天陆军第1标(有步队1标,炮队1营)。同年,又将中路、前路巡防队合编为奉天陆军第2标

  徐世昌调任东三省总督时抽调第5、6镇部分兵力组成第1混成协。

  宣统元(1909)年十二月,第1混成协改为第40协,奉天陆军第1、2标合并为第39协,经时任东三省总督的锡良略加补充,合编为陆军第20镇。

  陆军第2混成协由徐世昌调任东三省总督时抽调第2、4镇部分兵力组成。驻奉天沈阳

  (2)陆军第23镇

  陆军第23镇编成于宣统二(1910)年五月,由时任东三省总督的锡良将吉林巡防营中、左、右、后四路和吉林陆军步队第1协合编后,增设炮、马、工、辎等部而成,驻吉林永吉。由北洋军官孟恩元任统制。其骨干军官大部分来源于北洋。

  (3)暂编陆军第13混成协

  光绪三十一(1905)年四月,清廷任命刘永庆署江北提督,筹练新军。次年,暂编陆军第13协由正定移驻江北(驻江苏清江浦)归江北提督统辖。同年荫昌接任江北提督,十一月设督练公所,暂编陆军第13协添设军乐队、学兵营、马、工、辎各营及警察(宪兵)部队,成为混成协。江北提督和暂编陆军第13混成协统领虽然更替频繁,但大多有北洋系或亲北洋系的官僚出任。

  (4)直隶隶混成协

  直隶因清政府在光绪三十二(1906)年到宣统二(1910)年将北洋六镇划归陆军部直辖,故无陆军,需重新编练。

  宣统三(1911)年,直隶总督陈夔龙将直隶续备、后备各军种年力精壮者调集成一混成旅。协统张怀芝兼任。驻廊坊。

  2、暂编陆军第29混成协、暂编陆军第43混成协、暂编陆军第93标和禁卫军

  (1)暂编陆军第29混成协

  暂编陆军第29混成协成协于光绪三十二(1906)年正月,驻河南开封。编练过程中,限于人力物力财力,对统一章程有所变通。尔后,河南办法推广到各省。其统领虽然多次换人,但主要是北洋系。

  (2)暂编陆军第43混成协

  暂编陆军第43混成协正式成协于宣统二(1909)年初,驻山西山西太原。成为后来阎锡山晋军的根底。

  (3)暂编陆军第93标

  由于原驻山东的北洋第5镇划归陆军部,因此在宣统二(1910)年,山东巡抚孙宝琦拟将山东巡防队左、中两路改编为暂编陆军第93标、94标。到宣统三(1911)年,只将山东巡防队左路改编为暂编陆军第93标。驻山东高密。由第5镇营官李森任该标统带。

  (4)禁卫军

  由于禁卫军特殊,因此将在后文对其进行单独论述。

  (二)禁卫军的编练及和北洋军的关系

  1、禁卫军的编练

  禁卫军的编练倡议于光绪三十三(1907)年三月,始于光绪三十四(1908)年十二月。成军于宣统三(1911)年七月。清廷编练禁卫军的主要目的是:仿照日本近卫师团,建立一支完全被满洲贵族掌握的皇室亲军,来接替此前已经北洋化了的陆军第1镇宿卫宫禁,担任满清的最后一道护身符和撒手锏。因此,禁卫军的选拔是非常严格的,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第一、二、三期兵丁均来自八旗的精壮,“正副目兵拟由第一镇择优选充”,军官则“不分满汉,由各军队衙署军官军佐内,则其兵学优长、操法娴熟者,拣选调派。”其骑兵第三营“专练蒙古马队”

  在装备上,禁卫军装备有当时中国乃至亚洲国家仅有的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火力凶猛。此外禁卫军还编有一个机枪营24~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

  2、禁卫军和北洋军的关系

  清政府虽然费尽心机要使禁卫军成为一支纯粹完全被满洲贵族掌握的皇室亲军。但摄政王载沣没有想到,他的种种打算竟然成为袁世凯经禁卫军拉入北洋系的嫁衣。虽然禁卫军中兵丁均来自八旗的,但正副班长、司务长全是来自北洋系,军官则不是出身北洋军就是从北洋各学堂的毕业生,就是贵胄学堂的毕业生,他们的老师也大多是北洋的人。连堂堂的训练禁卫军大臣载涛也和袁世凯打成一片。到了宣统三(1911年)年十一月干脆连禁卫军总统官都换成了“北洋三杰”之一的冯国璋。禁卫军彻底的被北洋系吃掉。

  (三)、机关枪使用的普及

  中国最早是自1888年由金陵制造局开始仿制马克沁重机枪的。后其他各厂亦开始仿制,但一直到清亡,出品都极少,每厂月产量仅维持在1-2挺的水平上,故北洋军建军初期,重机枪的装备亦少。

  1905年,奉派考验北洋三镇的清廷大员长庚,在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三月十三日,马克沁机器炮打靶。马克沁机器炮每分钟能发六百出……此炮已购十年,螺丝松紧不一,放炮之间易于掣动,殊为可惜”。可见从1895年开始,马克沁机枪已经装备到了北洋军,但数量未详。

  到了日俄战争后,由于日军被俄军的马克西姆机枪大量射杀,使日军在旅顺口陈尸数万,连“军神”乃木希典都赔上了两个儿子。使清政府认识到了机枪的巨大威力,于是清政府向德国大量的订购马克西姆机枪的原型马克沁式水冷重机枪144挺,同时为了采用日式装备的部队使用方便向法国采购了哈奇开斯气冷式重机枪24挺,向日本采购38式重机枪若干挺。每镇增编1个机枪营24挺重机枪。 “永平秋操时,清政府因外购机枪没有到货,向各地借用机枪,数量巨大以至于各地机枪几乎被抽调一空”。武昌起义时,湖北的民军几无机枪使用,民军甚至从楚望台军械库中拖出早已被淘汰的“六管神机炮”(金陵制造局仿制的格林转膛机枪)使用。

  此外,阳夏之战时黄兴总结汉口失守的原因时也提到民军与北洋军相比缺少机枪火力的支援。

  由此可见,北洋军此时的机枪装备以及到了相当的程度。

  四、北洋政府时期的北洋陆军的编制

  从1912年3月10日下午3时,袁世凯接任临时大总统到1928年6月6日韩复榘部抵达北京南苑,这一时期被称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军阀混战成为中国政治生活的主旋律。而这一时期又可分为袁世凯时期和北洋军阀混战时期。作为大小军阀乱世立名的根本,军队尤其是陆军就成为各个军阀的重中之重。

  而北洋军事集团凭借着他所独有的优势迅速扩充壮大其势力,由华北东北地区迅速发展到长江流域。鼎盛时期除西南两广及山西外均为北洋军的势力范围。在这节里作者将试图对民国后的北洋军的编制、军械进行一些论述。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篇幅和精力有限只对1922年前的北洋中央陆军编制、军械和1922年后的一些重要军阀的编制、军械进行论述,其它诸如汤芗铭所部中的湖南省陆军等不在进行论述

  (一)袁世凯时期的北洋陆军的编制

  1、编制

  进入民国后,编制上一如北洋旧制,只是在1912年9月15日,将新式陆军的镇、协、标、营、队、排、棚的名称改作师、旅、团、营、连、排、班,将原有的“左、中、右”、“前、后、左、右”等一律改作“一、二、三、四”等。

  此一编制的诞生,是中国陆军史上开天辟地的军制革命,尽管它基本上是仿照德日等国陆军的编制结构,还算不上原创,但毕竟是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飞跃,就基于此,无论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随后公布的《陆军平时编制条例》,对基本战略单位师一级的编制进行了调整。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骑兵、炮兵各一团,工程兵、辎重兵各一营。其中步兵旅每旅下辖两个团;每团辖3个步兵营和1个机枪连;每营辖4个步兵连。

  骑兵团分为甲乙两种,甲种团由4个骑兵连组成,乙种团由3个骑兵连组成,使驻地的情形而定;炮兵团下辖两个野战炮营,一个山炮营。

  (1)师:

  进入民国后的1912年,随着部队名称的改变,北洋六镇、20镇、23镇等8个镇改成了8个师,番号不变。又增建19、27、28师,北洋军实力达到11个师。

  1913年,建7、8两个师,达13个师。

  1914年,建第10师,为14个师。

  1915年,裁23师,又减至13个师。

  1916年,建11、12、13师,又增至16个师。

  (2)混成旅:

  混成旅是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种特殊的编制。因没有法定编制的制约,混成旅的编成也各有不同。一般来说,旅下辖有步兵2至3个团,骑兵1个连至1个营,炮兵1个连至1个营,工兵、辎重兵1个连。编制小一些的有三千兵马,多的则逾万人,如著名的冯玉祥第十六混成旅,俨然一个陆军师的规模。从兵种组成上可以看出,混成旅具备战斗、战斗支持和战斗勤务支持全方面功能,可以独立承担作战任务。在袁世凯时期共出现17个。分别是:

  第1混成旅

  前身是驻山东的5师10旅,1913年11月扩编成第1混成旅,驻地:山东济宁。

  第2混成旅

  1913年9月成旅,驻地:湖北武汉。

  第3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三次:

  ①1914年8月,以驻河南第6师12旅扩编而成,同年10月,扩编为第7师。旅长:张敬尧。

  ②1914年又以彰德招募的湖北省防团改编为第3混成旅,驻地湖北,不久即扩编为14师。旅长:卢金山。

  ③1915年12月,以江西省防团改编为第3混成旅,驻地江西信丰。民国13年12月与赣东之第2团合编为江西第1师。历任旅长:黄振魁/陈光魁/唐福山。

  第4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驻湖南长沙、岳州之20师39旅扩编而成,民国4年3月随陈宦进驻四川,民国5年,陈宦离川,该旅在宜昌遣散。旅长:伍祥桢。

  第5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冯国璋率至南京之直隶第1混成旅改编为第5混成旅,驻军淮安。

  第6混成旅

  1914年8月,以驻湖北第2师补充旅改编为第6混成旅,民国7年1月,扩编为18师。

  第7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驻京师北苑第一路备补营改编为第7混成旅,移驻河南,民国11年,扩编为14师。

  第8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驻保定第二路备补营改编为第8混成旅,民国11年7月,扩编为14师。

  第9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8月,以江西第6混成旅改编为第9混成旅,驻军赣县,民国13年12月,以第9混成旅和23混成旅之一部并补充团一团,改编为江西中央第1师,并入五省联军系列。历任旅长:丁效兰/吴鸿昌(赣南镇守使兼)/王永贵/邓琢如。

  第10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9月,第4师7旅14团及补充第5团,扩编为第10混成旅,民国12年7月,直系孙传芳率第2师入闽,任福建督理,该旅被解散。旅长:唐国谟。

  11、第11混成旅

  二次革命后,驻军福建的陆军14师许崇智部被裁减为27混成旅,1914年9月,改称第11混成旅,1923年后列入五省联军系列。

  12、第12混成旅:

  1911(民国元年)10月,以山西晋军组成第12混成旅,1917年后,该旅改称为山西陆军第3混成旅,后升编为山西陆军第2师。

  第13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3次:

  ①1914年(民国3年)9月,陆军第9师撤消,分立13、14俩个混成旅,1915年9月缩编为第1混成团。

  ②1915年(民国4年)1月成旅,陈宦任四川将军时,率该旅入川,民国5年,陈离川,该旅在宜昌解散。

  ③1916年(民国5年),李炳之第13混成旅在宜昌解散后,另以第1师步兵一团与第2师一混成团合编为第13混成旅,民国5年,随吴光新入川,民国9年8月,该旅与第21混成旅合编为湖北暂编第1师。

  第14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2次:

  ①1914年(民国3年)9月,陆军第9师撤消,分立13、14两个混成旅,1915年9月缩编为第2混成团。

  ②1916年(民国5年)5月,由第10师19旅改编为第14混成旅,民国7年,该旅扩编为福建暂编2师。

  第15混成旅

  1914年(民国3年)9月,以驻陕西第7师改编分立15、16两个混成旅,民国9年7月,取消建制。

  第16混成旅

  前后共编成2次:

  1914年(民国3年)9月,以驻陕西第7师改编分立15、16两个混成旅,民国4年,随陈宦入川,民国5年,陈宦离川,该旅由陕西北归,驻军廊坊。民国6年,复辟事起,该旅参加了讨伐张勋辫子军的战斗。民国7年2月,屯兵武穴,民国10年,该旅入陕,同年7月,扩编为11师,该师后成为国民军的主要力量。

  第35混成旅

  1912年初,在新疆的原清末建立的新军35混成协,改称第35混成旅,不久该旅撤消。

  第39混成旅

  1912年初,陕西新军改称第39混成旅(协),1912年12月该旅撤消。

  第47混成旅

  1912年2月,在山东的新军第47混成协,改称第47混成旅,驻地:济南。1925年张宗昌督鲁,该旅被张收编,后归直鲁联军第2军。

  第75混成旅

  辛亥革命后,江苏第4师缩编为第75混成旅,1917年7月,李纯任江苏督军,该旅被改编。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