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水县与滋水县城


本站公告

    《白鹿原》中所说的滋水县即蓝田县。蓝田县境内有一条著名的河流,古称滋水;“秦穆公欲彰霸业,遂改滋水为灞水”。《白鹿原》作者以古滋水的历史缘由,将蓝田县称作滋水县。

    蓝田县是驰名中外的“蓝田猿人”的故乡,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1963年和1964年相继在蓝田县洩湖陈家窝和九间房公王岭发现了距今65万年前的猿人下颌骨和115万年前的猿人头盖骨。这一惊世发现,为研究人类起源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目前世界上发现猿人头盖骨的仅有极少数国家,此前中国发现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盗窃失踪,而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也仅为两颗门牙,所以“蓝田猿人”头盖骨的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据说当时复原了三尊头像:一尊在北京,一尊留公王岭纪念馆,另一尊专机赠送当时还处于“天涯若比邻”的阿尔巴尼亚。

    早在100多万至300万年前,秦岭山脉还远远没有现在这么高,南北气候阻隔不大,灞河水量充沛,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茂密,生长着大量的亚热带动植物。这种环境极适合于“蓝田猿人”的孕育和生活。随着秦岭山脉的升高和气候环境的改变,“蓝田猿人”在逐步适应环境的同时,也逐步改变其生活习惯和对环境的要求。于是他们的其中部分就开始分两路沿着灞河河谷和白鹿原向渭河平原迁徙发展。这种迁徙是一种极为缓慢的进化过程:陈家窝距公王岭不过20多公里,其时间差竟达50万年;再至半坡村母系氏族部落遗址,又经过40多万年。在这缓慢的迁徙发展过程内,遍布蓝田的史前文化遗迹就不足为奇了。

    蓝田县史称“三皇旧居”,境内有华胥陵、尊庐氏陵、女娲氏谷等遗址。相传上古时在蓝田境内的灞河中下游生活着一个华胥国的部落,其女首领华胥氏梦踩巨人足印而妊,生伏羲、女娲兄妹两人。后来天大灾,部族尽亡,兄妹祈天作合,结为夫妇,重新繁衍了人类。后伏羲教人渔猎种植,习以教化,并创“八卦图”,被尊为皇;女娲亦教人以衣,习以嫁娶,消灾施泽,成为传说中炼石补天的女神。今蓝田县的雷家村和华胥沟即为传说中华胥氏活动与妊娠之地,并有阿氏庄、毓圣桥、羲母陵等遗址,在华胥镇的宋家沟亦有“黄帝梦游古华胥”石碑一通。在蓝田县南有一地名叫尤风岭,《旧图经》称其为“黄帝时风后灭蚩尤之众于此,盖风后之祠”。还有大量的古墓冢遗址,如秦昭襄王陵、悼太子墓、汉孝宣霍皇后墓及皇戚显官、将军名流墓冢等。有史载:至今仍有争议的秦庄襄王陵亦在曾经是蓝田境内的古芷阳县。

    蓝田之有建置远……

推唐尧时期。夏、商时蓝地属雍州,分别为有扈氏、古丰国方国。周时封弭于蓝地,故蓝地称弭,或称弭侯国。春秋时弭为荡所灭,秦宁公灭荡氏,因古时称美玉为蓝,蓝田出美玉,故称蓝。蓝田之得名并建县制始于秦献公六年,此后2300多年来,蓝田的县名和建置区域虽小有变更与分合,但却从未中断,仅在北周和隋唐时期曾两次设蓝田为郡,分蓝田为玉山、白鹿两县,旋即恢复原制,其置县之早与连续完整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蓝田是个地形多变、地貌复杂,山、川、原、岭皆有,并以山区为主的农业县。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人口66万。史书描写蓝田的地理地貌称:“东南皆山,北为横岭,西为高原,灞水贯其中”;亦曰:“秦楚之要冲,三辅之屏障也”。《白鹿原》有这样的描述:滋水县境的秦岭是真正的山,挺拔陡峭巍然耸立是山中的伟丈夫;滋水县境辖的白鹿原是典型的原,平实敦厚坦荡如砥,是大丈夫的胸襟;滋水县的滋水川道刚柔相济,是自信自尊的女子。

    蓝田自古属京兆之地,是古长安通往中国东南诸地的交通要道和京都门户,从这里经商洛、出武关、通达荆楚及番禺(广州)各地。蓝关古道既是防卫来自东南威胁的最后一道关隘,也是争夺天下,发兵东南所必经的第一要塞,具有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广修驰道,以达天下,蓝关即其东南驰道中的咽喉地段。秦始皇五次出巡,有两次经过这里。历代在西安建立王朝的统治者,无不把蓝田视为沟通秦岭南北,促进东西经济、文化、商贸交流,和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枢纽。明清以前的蓝关道上曾先后设七个驿站,南来北往、熙熙攘攘的两千多年人流,在这条道上留下了说不尽的、用情人的爱、离别的泪、艰辛的汗、征士的血以及得意举子的喜,失意贬官的忧所编织起来的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唐代文学家韩愈被贬潮洲,途径蓝关时留下的“云横秦岭八百里,雪拥蓝关马不前”的诗句,至今仍脍炙人口。

    蓝田地理的复杂多样及其古老的历史,造就了绚丽多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明代就开始形成的“辋川烟雨”、“石门汤泉”、“玉山并秀”、“鹿原秋霁”、“秦岭云横”、“蓝桥仙窟”、“绣岭春芳”、“灞水环青”的《蓝田八景》,至今仍作为蓝田美景的代表而强烈地吸引着人们。秦汉隋唐诸多皇帝在蓝田修“上林苑”,筑别宫。蓝田焦岱镇就是当年汉武帝刘彻养病于上林苑鼎湖宫、后改名为鼎湖延寿宫的遗址。明秦藩王朱怀埢把山清水秀的佛教胜地水陆殿改为水陆庵,奉为家祠,供养其母。明代诗人梁宝赏在一首诗……

中写道:“终南之秀钟蓝田,掘其英者为辋川”。奇秀幽恬的辋川山水吸引了唐代大诗人、画家、右丞王维在此半官半隐20年:作田园诗、绘《辋川图》、聚友会道、崇佛修身,使辋川名声大噪,引后世无数名士络绎不绝前往探幽凭吊。历代的名诗人如:李白、王维、韩愈、杜甫、欧阳修、苏轼等无不在辋川和蓝田各地留下足迹和诗赋篇章,使这块人杰地灵的山川更加增添了美玉般的光彩。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赐予了蓝田县丰富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牧业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水利资源、药材资源等应有尽有,并都能在西安地区乃至全国占有一定席位:蓝田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饮誉古今中外;与众不同的九间房的“九孔莲”,细白脆嫩润,远近闻名;普化乡的冷水大米,传说是古代皇帝专用的贡品;蓝田的历史名吃豆腐、餄餎、洋芋糍粑等永远都让人回味不尽!要不,权倾朝野的秦始皇相父吕不韦是不会两次选蓝田作为他的领地的。

    蓝田是革命老区,蓝田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数十年中,蓝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和牺牲。

    1928年,渭华起义失败后,退至蓝田,在蓝田地下党的努力下,完成了悲壮的尾声;1932年,徐向前率红四方面军长征过蓝田,蓝田人民给予了密切的配合和支持;1933年红二十六军南下蓝田秦岭山区,全军覆没,蓝田地下党组织利用统战关系,与反动武装周旋,营救出大部溃散人员;1935年,红二十五军在蓝田葛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北上后留下红七十四师又坚持了一年多的游击斗争。蓝田人民积极参军参战,根据地武装曾发展到500多人;1936年底到1937年初,红十五军团进驻蓝田,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民众抗日运动,有力地配合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1946年,李先念率中原北路突围部队进入陕南,在蓝田灞龙庙地区建立“蓝洛县民主政府”,蓝田人民与中原部队一起经受了这场血与火的洗礼,为人民解放战争献出了数以千计的宝贵生命,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功绩。现在分别在葛牌镇和灞源乡建立的老区纪念馆和纪念碑,已经成为西安地区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小说《白鹿原》所说的滋水县城即蓝田县城。蓝田县城位于灞河中游北岸:面对鹿原,背靠横岭,玉山左峙,灞水西环,312国道穿越其间。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蓝田县城古名尧柳城”。《长安县志》记述:“峣柳城以面对峣山,其中多柳为名,城周8里,今县城但东南一隅而已”。民……

国《续修蓝田县志》进一步解释曰:“县城在陕西省会东南80里,本名峣柳城,北周建德二年自县西30里故城移治于此,后就东南隅改筑之;周3里80步,高一丈六尺,凡3门”。明嘉靖二年改建后,城周4里130丈,面积8顷60亩,城门四座:东门题:“玉山映翠”,西门题:“白鹿呈祥”,南门题:“灞水环青”,北门题:“秀岭回春”。清道广年间两次重修城墙、门楼、卡房等,并建魁星楼1座。各门题名:东曰“鸣凤”,南曰“延薰”,西曰“涌金”,北曰“迎恩”,水门曰“永清”。清同治9年重修城堞1350座,添建卡房7间;增修魁星楼1座和四门吊桥,凿城壕深2丈,宽1.5丈。广绪及民国年间,又相继4次复修县城,并于北门外制高处筑小城堡一座曰:“新城”,可驻军一营。

    蓝地最早治所约在今大寨乡柿坡附近的白鹿原根下,为弭地。秦时初置蓝田县城,当在今白鹿原鲸鱼沟右岸。汉蓝田县城移至今县城西北30里的故京,亦说是今县北20里处的一座小土城遗址。北周时改迁为尧柳城,即今蓝田县城所在地。

    解放前的蓝田县城简陋破败,仅有几间手工作坊和少数日杂铺面:街道窄小,人称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路”。解放后蓝田县城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彻底改造后的蓝田县城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观,现在的蓝田县城已是街道宽敞、高楼林立,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