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外第二十章:权臣天下


本站公告

    翻外第二十章:权臣天下

  明·王振

  王振本是一介失意文人,他从历史上不胜枚举的宦发迹擅权事例中,找到了一条代天行事,富甲天下的捷径,获得了自我阉割的精神力量。于是他像赌徒一样,把和人格作为赌注,用自我阉割的代价,铺就一条飞黄腾达之路。他置传统观念与社会议论于不顾,排斥辅政大臣;盗毁朱元璋严宦干政的铁牌,使宦公开地走上政治舞台;大权独揽后,疯狂敛财,打着皇权的旗号干预财政,贪脏受贿,把发财的主意打到了和尚尼姑头上;翦除政敌手段,阴险毒辣,肢解残杀刘球,为明英宗时期最为骇人听闻的惨案。王振专权乱政,导使英宗被俘,自已也送上绝路,被护卫将军樊忠一锤砸死,魂归黄泉。

  中国明朝宦。山西蔚州(治今河北蔚县)人。自阉进宫,英宗为太子时,侍于东宫。英宗即位后,掌司礼监,以防备大臣罔上为由,劝皇帝以重典治理。正统七年(1442),太皇太后死,王振勾结内外僚,擅作威福。在京城东造豪华府第,大兴土木;逐杀正直员。英宗称他为先生,公卿大臣呼他翁父,争相攀附。十四年,瓦剌大举入侵。王振鼓动帝亲征,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误行程,行至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被瓦剌兵追至,全军覆没,英宗被俘,王振被乱军所杀(见土木之变)。

  王振是明朝第一个专权的太监。他本来是一个失败的教书先生,却自阉进宫,得到了明英宗的宠幸,开始擅权,结党营私,干涉朝政,揭开了太监帝国的序幕。为了建立所谓的丰功伟绩,根本不知作战为何物的他,怂恿皇帝亲征来犯的也先,结果是皇帝做了俘虏,自己搭上了命。明朝宦国害民直接导致了明朝的败亡。

  秦·赵高

  赵高本赵国贵族后裔,和灭时被掠入秦,父子先后被阉,少年赵高饱尝人间辛酸。入宫后暗立复仇之志,忍辱负重悉心侍侯少公子胡亥深得秦始皇赏识。公元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赵高策划阴谋,巧言厉拉李斯下水,瞒天过海,矫诏逼杀公子胡苏,将大将军蒙括史弟下狱,成功邦助胡亥篡位。事后升为郎中令,控制朝纲。接着赵高充分施展其凶残手段,诛杀异已腰斩同盟者李斯,他指鹿为马,玩秦二世股掌之上,最后发动政变,逼杀二世。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天之灵他怎能明白,铁打的大秦江山竟然毁于一阉人赵高之手.

  赵高,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一说赵高为“宦”乃后世曲解),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东汉·张让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颖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所”,公开卖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游馆”,专供灵帝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张让自小聪明伶俐,七岁时,父亲为了光宗耀祖,将他净身送入皇宫做宦,从此,他察言观,献媚邀宠,深得汉桓帝、灵帝、少帝和诸多皇后、皇太后的宠信,被灵帝常谓“张常侍是我父”;残害忠良,阴险毒辣,参与了臭名昭著的两次“党锢事件”,杀戮锢“党人”千余人;巧取豪夺、疯狂聚敛,残酷掠夺不义之财数以亿计;心理变态,丧失人,为了“阳道复生”啖噬幼儿、人脑无数;倒行逆施,蠹国害政,残酷压榨人民,加速了东汉了东汉王朝的灭亡。作恶多端,终得恶报,在被卢植追杀时自投黄河,结束了罪恶的一生。

  唐·李辅国

  从夏朝到清代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宫中太监,成千上万,且不去说好坏忠奸,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印迹者不多,象李辅国这样的太监宰相,只赵高和他两人其后再无来者。大凡乱国枭雄,都有一套超乎常人的厚黑心术,李辅国是此中圣手。阿谀奉迎,溜须拍马,他不学就会。翻云覆雨,落井下石,他无所不能。谋害同类,残杀异已,他从不手软。从亲王、宰相到皇后、皇帝,有用时可成为手中权杖,无用了则手起刀落,痛杀干净。李辅国一生忙碌,谋权固位,巧取豪夺,拥城国之富,最后落了个身首异处,尸弃荒野.

  704~762)唐肃宗时当权宦。本名静忠,曾赐名护国,后改辅国。少时被阉,充当宦高力士的仆役,四十余岁时始掌闲厩(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后入东宫侍太子李亨。安史之乱时,潼关失守,玄宗奔蜀,静忠从太子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西),参加随从将士杀杨国忠的兵谏,又建议太子分玄宗麾下兵北至朔方,以谋恢复。太子至灵武(今宁夏灵武西南)即位,是为肃宗。静忠因功擢太子家令、判元帅府行军司马,掌握兵权,改名辅国。后随肃宗还西京长安,拜殿中监,兼闲厩、五坊等十余使,封郕国公,权势显赫。当时宰相和百除常日朝见外,奏事必须经由辅国才能面见皇帝。辅国置“察事厅子”数十人,侦察员活动,吏有小过,无不伺知,即加传讯。京兆府、县地方和法司审判案件,皆由辅国决定。颁发诏书亦由他签署后施行,属臣无敢非议。当时宰相李揆对他执子弟之礼,呼为“五父”。玄宗自蜀返京,被尊为太上皇,居南内兴庆宫。辅国对肃宗说,上皇左右有拥护玄宗复位的阴谋。上元元年(760),他以肃宗的名义逼上皇迁居西内太极宫,玄宗的亲信高力士等都被贬谪或罢。宝应元年(762),玄宗忧郁而死,肃宗也病危。张皇后谋杀太子豫而立越王系。辅国与另一宦程元振同谋,拥立太子豫(是为唐代宗李豫),杀张后、越王系。从此,辅国更为骄横,他对代宗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虽不快,但因他手握军,不敢轻率,仍尊他为“尚父”,又加司空、中书令,凡事请他参预决定。就在这一年,程元振掌握了部分军,谋夺辅国权,代宗遂罢免辅国所有职,进封其为博陆王,以元振代判元帅府行军司马。不久,又遣人将辅国刺死。

   唐高力士

  高力士是大唐一代最有权谋的太监这一。他从一流浪少年,遭阉入宫侍奉皇帝武则天,目睹深宫中种种险恶和残酷,逐渐领会了一套处绝学。“神龙革命”中他随机应变,择主而事,投靠李隆基,将主子武则天拉下马。后又出谋划策,助李隆基诛杀韦后和太平公主,终成唐明皇最忠实的心腹奴才。不过,高力士在创造唐朝“开元盛世”的过程中出过不少力,献过不少良策,这在中国历届太监中,算是出类拔荟的高人了。高力士在历史舞台上演出最精彩一出戏,是他一手撮合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旷世姻缘。是他成就了杨贵,也是他在马嵬坡缢死了杨贵。成也力士,败也力士。真是人一笑媚千古,空留长恨在人间.

  高力士(684—762),唐潘州人(今广东省高州市城区),为冯盎之曾孙、冯智玳之孙、冯君衡之子,10岁时,其家因株连罪被抄,武则天圣历初(698年),岭南招讨使李千里进二阉儿,一为力士,为则天赏识,后因小过逐出宫,中人高延福收为养子,一年多后,则天又召力士入宫。景龙中(708年),临淄王李隆基引为知己,景龙四年李隆基发动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唐睿宗复位,立隆基为皇太子,力士参与谋划有功,擢升朝散大夫、内给事。先天元年(712年),力士协助玄宗又发动一次宫廷政变平乱,迁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正员。开元初(714年)加封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玄宗宠信宦,尤以力士为心腹。自此,力士权倾朝野,各地奏文必先呈力士阅后才进呈皇帝,小事便自行决断。朝廷内外大臣也纷纷讨好力士,就连显赫一时的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高仙芝、宇文融、盖嘉运、韦坚、杨慎矜、王珙、安思顺等也因巴结力士才能居将相高位。天宝初(742年),加封力士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年,加封力士骠骑大将军,其家产富有非王侯能比。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而缢杀之。至成都后,力士因有功受封齐国公。天宝十五年(756年)肃宗称帝,改为至德元年。后力士随玄宗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赏五百户。上元元年(760年),力士被诬流放巫州。宝应元年(762年),唐代宗即位,力士遇赦还京,归至朗州,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力士面朝北哀恸呕血而卒。代宗复其原职,并赠封扬州大都督,陪葬唐玄宗泰陵。

  下面是高力士地一首“咏荠”:

  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不同,气味终不改。

  此诗毫无文采,常人写出来,定会遭人笑话,但是年过七旬地高力士在流放途中作此绝句,却句句都透着凄凉劲和忠诚味儿,让人读着心里不是滋味。荠是一种野菜,很多南方人喜欢用它包馄饨吃,估计如今地年轻人都不认得这种黑觑觑地小东西。在开元盛世,吃野菜地有两种人,一种是穷人,一种是富人,穷人吃它为了裹腹,富人吃它为了换口味。所以,在富者云集地长安城,荠菜论斤卖,而在人少地广地农村遍地都有,需者自掘。高力士在诗中自喻为荠,相当贴切:他在长安很高贵,而在流放地巫州却无人理睬,即便如此,他地忠心有如荠菜那样“气味终不改”,他地心时时向着玄宗、肃宗和大唐地天下。所以,他地死也相当壮烈:“高力士遇赦还,至郎州,闻上皇崩,号恸,呕血而卒。”民间传说更加绘声绘,说高力士听到玄宗死亡地消息后,恸哭不已,绝食七天,最后呕血而亡。且不论高力士在呼风唤雨时做下地事是功大于过或是过大于功,就冲着他对李隆基地一片忠心,就足以推翻太监们“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地面具化形象。

  当然,除了忠心,高力士不同于历代其他知名太监地地方还有很多;其中就有他是历史上首位娶地宦。一个不是男人地男人,要老婆做什么?或许年轻时候我也会这样想,不过现在我地想法却不一样。子是什么?难道只是男人地生理伴侣?如果是这样,子和就没有什么本质地分别。一个人生理地不完善,并不意味着可以剥夺他感情地需要;据传,子吕氏是高力士在少年流浪时相认地,后来虽然他身为宦,吕氏仍然心甘情愿地嫁进了门,如此看来,这桩婚姻并没有什么可非议地。而且我还在想,这桩首次发生在宦身上地婚姻或许也便是同类婚姻中最好和单纯地一例,往后那些权倾一时地太监们迎娶地三四,恐怕真情实意者少而攀权附贵者多。相比他们来说,高力士算是幸福地了。

  现在陕西省蒲城县保南乡有一座金粟山,山上便是玄宗陵,失去杨贵地唐明皇在此安息了千余年。在这壮观地玄宗泰陵边,有一个黄土堆,破败而且很不起眼,但就在这黄土下,长眠着玄宗最忠实地仆人――高力士。这个黄土堆,是玄宗唯一地陪葬墓。或许是玄宗在做太上皇地最后几年孤苦时光中,终于想明白了那些当初甘愿为他当牛做马地奴才和大臣们,只不过是他荣华富贵地附带品,真正能属于自己地,便是和杨玉环地那场倾心之恋以及与高力士一起打拼天下地主仆兼兄弟之情。人已不可寻,唯有力士还在遥远地巫州为自己流泪,所以在死前,玄宗亲点其为自己唯一陪葬之人。也许,唐明皇生前赐给高力士地财富不计其数,但唯有这封遗诏,才真正显示了在这位皇帝心中,高力士早已不是奴才地身份,那是朋友,是兄弟,是唯一可与之交心,与之荣辱与共地人。或许也是因为知道这个,高力士不愿让明皇在九泉下孤独,尽早赶了去,在地下再续这份只有他俩才明白地情谊!

  宋·童贯

  童贯,少年净身入宫,投于大太监李宪门下。他为人乖巧,揣摩功夫十分了得,精于媚术。徽宗即位后,他如鱼得水,使出浑身解数,献古玩,弄字画,用尽心思讨得这位天子的欢心,从此平步青云。他与蔡京联手,排挤朝臣。公(即蔡京)媪(即童贯)二相,朝内朝外,互相勾结,独霸北宋军政大权,朝野百,尽出其门,童太监成了“童大王”。童贯独领兵权二十年,北宋在与辽、金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国力日虚,他却兵权永固,足见他保权固位手段之高.

  童贯(1054-1126) 北宋宦,“六贼”之一。字道夫(一作道辅),开封(今属河南)人。巧媚。初任供奉,在杭州为徽宗搜括书画奇巧。助蔡京为相。京荐其为西北监军,领枢密院事,掌兵权二十年,权倾内外。时称蔡京为“公相”,称他为“媪相”,为“六贼”之一。宣和四年.攻辽失败,乞金兵代取燕京,以百万贯赎燕京等空城而回,侈言恢复之功。七年,金兵南下,他由太原逃至开封。随徽宗南逃。钦宗即位,被处死。《宋史》列为“奸臣”。

  童贯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般的悲喜剧彩。他的一生中,开创了几项中国历史之“最”,肯定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迄今无人能够打破的记录,并且可能会永远保持下去。

  童贯是个阉人,出身宦,北宋末年的军事将领。据《宋史》载,童贯进宫后,以其办事才能和宰相蔡京的推荐,颇得徽宗重用。徽宗曾令童贯监军西击夏国,合军十万取青唐。军至湟川,因宫中起火,徽宗下旨童贯回师。童贯因见战机成熟,断然决定不奉诏,继续西进,果获大胜,连复四州。童贯此举深得徽宗赏识,破例被任命为景福殿使、襄州观察使。不久,因功迁武康军节度使,又因收复积石军、洮州,再加检校司空。政和元年(1111年)童贯进太尉,领枢密院。从此,童贯位列三公,手握重兵转战于西北边陲,与外族夏、辽、金周旋十多年。宣和二年(1120年),徽宗遣童贯以宣抚制置使率兵15万,镇压方腊农民起义军,作战450余日,杀起义军7万多人。童贯因功封太师。宣和七年(1125年),童贯因收复全燕之境,封广阳郡王,统率大军重镇边疆,驻扎大原。那时,金已灭辽,大举兴兵南侵。童贯见大势已去,由大原遁归汴梁,且不听钦宗令他留守汴京的命令,而随徽宗南巡。于是,大学士陈东等上书劾蔡京、童贯等六人为误国六贼。童贯的主要罪名是“结怨辽金,创开边隙”。其实辽金之怨非童贯所结,边隙亦非童贯所创。童贯握兵20年,在与夏、辽,金战斗中,有胜有负,但还算尽力,并无投敌误国。北宋之亡,根本在于朝廷,经济崩毁。童贯为众矢之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出身宦,朝廷里的员多看不起他,加上童贯骄恣,上下结怨。徽宗禅位,钦宗登基,童贯失恃,靖康元年(1127年)被一连三贬。7月贬吉阳军(今之海南崖县)又诏数童贯十大罪,命监察御史张澄追而斩之。

  童贯“状魁梧,伟观视,颐下生须十数,皮骨劲如铁,不类阉人。”(《宋史&8226;列传二百二十七》)。虽然童贯被贬谪,人们仍畏他脆诈,畏他勇力,所以,张澄奉诏追斩童贯,不敢轻意动手。张澄一路追到南雄州,先派人上门“拜谒”童贯,假称有圣旨赐给茶叶、药物,要童贯回京担任河北宣抚,明天中使即可到来传旨。童贯信以为真,拈须而笑:“还是少不了我!”并留下张澄派来的人。第二天上午,张澄来了,童贯欣然出迎,跪接圣旨,张澄当即宣诏,申童贯十大罪状。待童贯省悟过来为时已晚,被张澄派来的人—刀砍下头颅。

  当然还有其它权臣,我们就来盘点一下.

  说到权臣,首先会想到曹操。罗贯中一部《三国演义》,不仅使短短几十年的三国历史脍炙人口,更使曹孟德蒙上千载骂名,以“白脸奸臣”的形象遗之后世。

  读正史,看到史家直笔曹孟德杀了董承之后,又要汉献帝把董承的二董贵人交出杀掉。当时董贵人已怀孕,献帝“累为请”,哀求多次,仍旧母子受刑而死。当时的伏皇后惊惧异常,给她父亲伏完写信,讲述曹操的残逼之状,让其父想办法杀曹操。没料到伏完是个草包,一直“不敢发”,当然很快就事泄,伏完就真的“完”了。

  《资治通鉴》这段描写很精彩:

  (曹)操大怒,使御史大夫郗虑持节策收皇后玺绶,以尚书令华歆为副,勒兵入宫,收(皇)后。(皇)后闭户,藏壁中。歆坏户发壁,就牵后出。时帝在外殿,引(郗)虑于坐,后被发,徒跣,行泣,过诀曰:“不能复相活邪?”帝曰:“我亦不知命在何时!”顾谓虑曰:“郗公,天下事宁有是邪!”遂将后下暴室,以幽死。所生二皇子,皆鸩杀之,兄弟及宗族死者百余人。

  中国良史的作者都是高明的文学家。堂堂一国之母,披散头发、光着双脚,一步一泣,梨带雨,哀问自己名义上为帝国元首的丈夫:“不能救我一命吗?”而皇帝已万念俱灰,不置可否,只说“我也不知能活到什么时候”,千般无奈,万种委屈,皆在一言之中。最令人鼻酸之处,献帝对同坐的郗虑(臣子奉另一臣子之命竟当着皇帝面捕捉帝后而安坐)而感叹的那句话:“郗公,天下竟有这种事!”

  自汉以来,“这种事”屡屡发生,史不绝笔。其实曹操诛杀那么几个人实在是小儿科。如果当时他自己不动手,下场肯定如其后的子侄辈曹爽等人会被人一窝“烩”掉,婴儿不免。

  究读历史,曹孟德父子英雄,不仅武功盖世,平定北中国,而且文采华丽,曹丕、曹植,龙子腾跃。即使曹魏王朝传至最后的高贵乡公曹髦,不仅眉目如画,文采卓群,更能以善画丹青之手亲执兵刃,在喊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矣”的同时,二十岁的年轻人驾战车直冲司马府。虽然最终身为戈穿,殒于车下,其英烈之风,仍不减曹家风采!

  对于曹操,连崇尚儒家正统的司马光都心悦诚服地承认:“(曹操)知人善察,难眩以伪。识拔奇才,不拘微贱……与敌对阵,意思安闲,乃至决机乘胜,气势盈溢。用法峻急,有犯必戮。雅节俭,不好华丽。故能芟夷群雄,几平海内。”

  在东汉末年贼兵四起、生灵涂炭之际,曹操讨董卓、破黄巾、征袁绍、戮吕布、服张绣、枭袁谭、败刘备、走马超,又远伐塞北、乌丸三种、鲜卑丁零,无不望风而降,致使戎狄屈膝,确实为一代豪杰!

  而在其有生之年,“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犹畏名义而自我抑制。至于他的子孙谋国,也是天道酬之,比起王莽之流以外戚窃国,不知要胜出几万倍。

  曹操权臣出身,渐有天下。而后曹氏家国,又为权臣司马氏所有。依理观之,很有佛家因果报应的意味。罗贯中就幸灾乐地做打油诗一首:“昔日曹瞒相汉时,欺他寡与孤儿。谁料四十余年后,寡孤儿亦被欺。”自古以来,王朝更迭只有两种名义:禅让和征诛。

  权臣们夺国畏惧“篡弑”之恶,常借“禅让”的名义。曹丕导演的“假禅让”例子一开,晋、宋、齐、梁、北齐、后周、陈、隋、唐等等,无不借此名义。不过,曹魏、司马晋,包括东晋的桓玄废安帝,对前代帝君都没有加以杀戮。汉献帝、曹魏末帝曹奂,包括被虏的蜀汉刘禅、孙吴的孙皓,都得以善终。自南朝宋刘裕篡位,这位寒人出身的老头子开始杀旧朝皇帝,再到沈约劝萧衍不可“慕虚名”而“受实”,南朝北朝相蹈此习,末代的少年皇帝及凤子龙孙们的下场极惨,无一善终。东魏权臣高欢逼走了北魏孝武帝,迎立孝静帝,由于心里有愧,对心慌敌恭礼有加。高欢死后,其子高澄袭位,对孝静帝很是放心不下。史载这位青年皇帝好文学,容仪,能臂下挟石狮子翻宫墙,箭术精妙,很像他的先辈北魏孝文帝。身为大将军的高澄派中兵参军崔季舒监视孝静帝的一举一动,连吃饭喝酒说什么话都要一一细禀。

  一次,高澄侍宴,举一大斛直抵孝静帝下巴:“臣高澄劝陛下饮酒。”封建等级社会,真正的臣下怎么敢直接“劝”皇帝饮酒!孝静帝也急了,不悦道:“自古无不亡之国,朕也不想这么活着了!”高澄大怒,指帝大骂:“朕,朕,狗脚朕!”并命令崔季舒猛捣孝静帝三大拳,奋衣而出。连打皇帝都不亲自动手,令属下代击,真是闻所未闻。

  不久后,高澄被家奴刺死,其弟高洋袭大将军位,很快就上演“禅让”戏。孝静帝不得已,与嫔辞别。高洋派辆破牛车在东上阁等着接孝静帝搬家,值班的小班长赵德跳上车作押解状从后面抓持,孝静帝以肘击之,最后发怒:“朕畏无顺人,授位相国,你是什么奴才,敢逼人如此!”而对跪满庭院、泪如雨下的后,风神俊朗的孝静帝还忘不了自嘲一句:“此日之事能和汉献帝、常贵乡公(曹奂)相提并论啊。”

  这句话错了。

  汉献帝和曹奂“禅位”后好酒好肉好宫殿活了多年。高洋当皇帝不久,就用毒酒鸩杀孝静帝,并其三子。

  后来,高洋又把魏朝姓元(原姓拓跋)的二十五家直系皇族全部杀光,其中元韶还是他的婿,被囚入地牢,饿得这位驸马爷啃自己的衣服活活噎死。

  过了一阵,高洋又在晋阳把诸元疏属也全部杀掉,共杀721人,弃尸漳水,以至于后来剖鱼的人常在鱼腹中发现人的指甲,致使邺城人好酒不含食鱼。

  高洋又留下东魏王子元黄头一个人,让他和一些死囚从高台上以席为翅,飘悠而下,事先讲好摔不死就饶他一命。死囚们纷纷摔成肉饼,唯独元黄头灵巧,求生心切,竟飞到紫陌慢慢降下(估计有点像现在的玩滑翔伞的技术),高洋食言,全然不顾“君无戏言”的古训,把元黄头教给御史关在狱中饿死,还不如摔死来得痛快……厚厚一部二十四史,权臣历历:秦朝李斯、赵高,西汉霍光,东汉梁冀,曹魏司马氏,西晋司马伦,东晋桓温,东魏高欢,西魏宇文泰,南朝宋刘裕,齐萧道成,梁萧衍,陈朝陈霸先,北周杨坚,唐朱温,后周赵匡胤,北宋高俅、蔡京,南宋秦桧、贾似道,元朝阿合马、脱脱……

  朱元璋建立明朝,削弱宰相职权,最终阉党弄权,宦大成气候,一个魏忠贤就已经“九千岁”了,种下这种亡国之。

  有明一代,权臣只有张居正艺人而已。清朝权臣差点当皇帝的只有摄政王多尔衮,后来的曾国藩、李鸿章小心翼翼,国柄在手仍一心忠于王室,最后的袁世凯一直被小溥仪念叨:他会不会是曹操?——袁世凯果真是曹孟德之流,只不过时移世易,国人已不喜欢再有人当皇帝,秋大梦,八十三天戛然而止。一代雄杰,活活忧死。由此可见,权臣持国,只有两种下场——

  一、先封王、受九锡、加黄钺,然后搞“禅让”,成为一朝开国之君。

  二、忠于王室,又恋于权力,或生时被杀、或死后宗族覆灭,鲜有善终。

  无论如何,子孙都难逃辱死。

  特别是南朝时期,王朝短命,几十年就一个轮回,可称是“现世报”。首先上演的是田舍夫刘裕。

  老头子岁数大,把晋恭帝立了几个月就逼其逊位,封为零陵王。由于怕被毒死,恭帝与褚自己在前煮饭吃。刘裕让褚的哥哥褚淡把骗出来(这褚淡真是混蛋),兵士乘机跳墙进去,让恭帝喝毒药。恭帝说:“我信佛教,佛教自杀的人转世不能为人身。”兵士就用被子把恭帝活活闷死。

  而六十年后,萧道成把宋顺帝立了三年就废掉。禅让大典时小皇帝害怕,吓得躲在佛盖下不出来,年轻的“太后”吓得带领太监们四处搜寻,让小皇帝最后一次充当新皇帝就职典礼的道具。典礼完毕,小皇帝的身份已成为“汝阴王”,他自己不觉,临走时还问左右:“今天起驾怎么没有奏乐?”无人回答。

  不多时,汝阴王门外有人跑马,守门人怕有人劫持这孩子搞复辟,入堂一刀,然后上报说小王爷病死了。萧道成知道真实情况后,很高兴,对杀小皇帝的人“赏之以邑”。

  又过几十年,萧衍命齐和帝禅位于己,封其为巴陵王。不久萧衍派亲信郑伯禽给和帝一块生金让他吃下去。和帝说:“我死不用金子,醇酒足矣。”大醉之后,郑伯禽将这十五岁的少年生生掐死(也恰恰在同一年,几十年后把萧衍饿死在台城,并诛杀他上百子孙的侯景出生在漠北)。

  陈霸先当皇帝后,等梁敬帝为江阴王,未几就派刘师知去杀人。兵士追得卸任的小皇帝绕狂跑,边跑边哭:“我本不愿当皇帝,陈霸先硬立我为帝,现在为什么又要杀我!”没跑几圈,刘师知就抓住少年的衣带,兵士白刃落下,头落于地……上面都是篡位的权臣,当然,也有很多不篡位的权臣。

  而权臣们如果不做皇帝,报应更快,下场更惨,其中以霍光、张居正、多尔衮最为典型。霍光身历三世帝君。汉武帝死后,孝昭帝襁褓继位,霍光匡安社稷、身当大任,没有异心。

  孝昭帝二十一岁驾崩。

  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刘贺荒,无帝王礼仪,乱汉制度,霍光率群臣废之,转拥武帝嫡曾孙、被武帝杀掉的戾太子的孙子、年仅十九的刘病已,是为汉宣帝。

  这位汉宣帝继位前一直生于民间,熟知世事,英国刚毅,“小来惟射猎,兴罢得乾坤”(李商隐),但对霍光敬仰有加。霍光临死前曾归政,汉宣帝假装谦让不受。

  同时,霍光的丑老婆霍显又买通人毒杀宣帝发许皇后。霍光“知而隐之”,并依霍显之计把自己的儿送进宫内作皇后。

  霍光死后,霍显和儿又千方百计想毒杀许皇后所生的皇子,最终阖族被杀,并连坐十多家。

  司马光对霍光的悲剧分析得时分清楚——

  霍光忠心耿耿辅助汉室,然而他最终不能全其宗族,为什么呢?

  因为威福之权是人君的专利,人臣掌握,久而不归,没有好下场的;汉宣帝十九岁即位,知民疾苦,霍光大权久专,不知避去,多置私党,使人主蓄愤于上,吏民积怨于下,他自己能得善终就不错了。

  接着司马光笔锋一转,又客观、委婉地批评汉宣帝:如果宣帝只以高位虚任用霍光子孙,让他们食大县的俸禄,不掌实权,也足能报答霍光匡扶汉朝的盛德。可是,宣帝给他们大权,任之以政,授之以兵,遂至怨惧以生邪谋,这不仅仅是霍家自招,也怪宣帝酝酿以成其。霍显、霍禹、霍云、霍山虽然罪应夷灭,但霍光的功劳不应该抹杀。

  最后,霍家被杀无遗,连一张吃饭的活口儿都没留下,汉宣帝也真可谓刻薄寡恩啊。有明一代,张居正功劳最盛。

  万历皇帝孩提登基,张居正已倾心尽力,使大明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同时,他还身兼嫡师,亲自给小皇帝授课。太后、小皇帝接见张居正的母亲,常常“行家人之礼”,也真够得上荣华富贵到顶了。

  万历十六年六月,张居正病死。

  第二年三月,就被追夺一切阶,转年又被抄家,儿子上吊,老母挨饿,一家人无尺寸立锥之地。

  神宗皇帝刚刚还讲“待朕冲龄,有十年辅理之功”,转眼却恩将仇报,一切功名皆化为罪状。其惨烈情景,不亚于霍光。

  清王朝的多尔衮身为皇帝之子、皇帝之弟、皇帝之叔,本来在皇太极死后自己当皇帝没有任何问题,但他力排众议,仍旧扶持皇太极第九子、六岁的福临为帝,是为顺治帝。

  作为一代辅政明王,多尔衮降吴三桂,进军北京,建立清朝,灭李自成余部,射杀张献忠,绞死南明弘光帝,击破金声恒、李成栋、姜瓖三位明旧部的反叛;他又革除前朝弊政,交好漠西蒙古,把藏原回疆一收宇内,实现“以汉治汉”的统治方针,又令满含民可以互通婚姻,实现“满汉一家”的治国大计,可称得上是文武全才,智勇双全的一代人杰。

  随着权力巅峰的到来,本来就多癖好的多尔衮忘乎所以。他以侄子福临的名义给自己建碑记功;加封自己为“叔父摄政王”,自己的冠带、帽顶、服用、坐垫、房基均专门设立一个级别,明显与皇帝无异。后来,又加封自己为“皇叔父摄政王”,皇族见他都要叩头,礼仪倍于其他王爷。

  顺治五年,封号又改为“皇父摄政王”,不仅仅是皇帝他爸,还兼摄政,此真比皇帝牛多了一大截。本来私下就传他与福临的生母孝庄太后“有一腿”,这样一来风影可触,更加授人以柄。

  此后,此公还私役内府工匠、大修府第,广征,甚至向朝鲜搜求公主,“开处”之后又嫌人家不漂亮随意丢弃。

  顺治七年,三十八岁壮年的多尔衮暴死于喀喇城。

  死后第十七天,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哀荣达至顶峰。

  第二年二月,秋后算账开始,大侄子福临开始公布多尔衮罪状,共有九条,皆是“逆谋果真,神人公愤”的大罪,尸体被挖出、鞭打,砍去头颅,原本壮丽的陵墓化为尘土。

  一百年后,乾隆皇帝才为多尔衮平凡,“追谥曰忠,复还睿亲王封号”。死人无知,宗族零落,仍旧大悲剧结局。由此可见,权臣秉政——

  如果依据古礼,不篡位,即使是嫡亲叔侄之恩、扶立之功,也难免帝后掘坟挖墓之伐,宗族覆灭之惨。

  篡位吧,几代轮回,子孙骨肉又无孑遗,还不如平常百姓能百代不绝。这种历史的黑幽默,荒诞之众寓示着无尽的人生大道理。中国自古崇尚儒家伦理,使得一幕幕悲剧大同小异,走马灯般旋转不停。

  罗贯中基于君臣父子之义,把曹孟德大英雄描画为千古奸雄。

  现在文学编剧大兴“翻案”风,潘金莲成为解放的先驱,朱元璋乃仁德天子,洪秀全也成为爱民如子的英明帝君……如果以荒诞剧的手法编排曹操,以伦理虚幻的剧情套用曹操,假设他芟夷群雄之后,归政于帝,谦逊平和,高风亮节,像诸葛亮一样,最终结果,又会怎样呢?

  (完)

  一剑惊魂下一章:竹林之战!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