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棉花引发的血案


本站公告

    棉花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孙邵、董和这两位内政巨头更是因此而喜上眉梢。柔软、温暖的棉布对益州、荆州、江东三地的市场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一度令三地富商、士族纷纷弃丝绸等物于不顾,皆以身着棉布服侍为荣。

  孙邵、董和俱是高手,那眼光是没得说,他们在为‘棉花带来的收益’感到庆幸的同时,都第一时间上书给了殷丞,以几乎相同的方式向殷丞表示了内心的担忧。

  在三国时期,虽然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货币体系,但由于时局的动荡,钱币的使用价值被无形中削减了不少。而绢帛、布匹以及少数贵重金属,作为一种补充形式,替代了不少货币的作用。换句话说,绢帛等物是可以当钱用的。现在棉布在一定程度上夺取了部分绢帛丝绸的市场,不就代表棉布也将成为一种变相的货币嘛。这样一来,如果没个心理准备,很可能是要出乱子的。

  首先,棉花的种植规模要有一个合理的规划。棉花的产量和丝绸不可同日而语,如果大力推广的话,其增长速度是相当恐怖的。巨量的棉布生产出来,相当于大量发行货币,这对整个市场来说,会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另一个问题是棉花种植技术该如何保密。现在殷丞拥有三个半州的资源(马腾的凉州勉强算半个),可实际控制的区域依然只有益州和江东,是不是需要把棉花的种植限定在益州和江东?如果是,那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确保技术不会泄露?

  殷丞引进棉花加以种植,最初的目的是想改善治下民众的生活质量,想要达成这一目标,棉花的种植范围就不能太小,不然的话棉布势必成为另一种奢侈品,和殷丞的初衷不相符合。可要是大面积种植棉花,不但市场会受到很大冲击,同时也难以保证该技术不被外泄、不被其他诸侯盗取。

  遇到问题,殷丞最常采用的办法就是集思广益,换句话说就是,开会。可惜,这次遇到的问题,一连开了四五天会议,也没能想出一个最好的办法。棉花肯定是要大规模种植的,费了那么大劲才搞来的东西,要是只种几块自留地瞎闹腾一番,实在太没意思了。

  关于棉布冲击市场的问题还比较好解决,只需发布一项政令,规定棉布只可以当作商品进行销售,不能用以替代货币进行流通,基本能把可能产生的‘动乱’遏制住。三国时期的商人一点都不傻,这条政令意味着什么,他们绝对一清二楚,只要这些商家不趁机混水摸鱼,应该不会有不可控制的局面出现。

  然而保密的问题依然无法解决。李严曾经提出找一些地势险要的山谷,将棉花的种植全部放置在那些山谷里,同时派兵把守住谷口和能够通行的小道,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技术的泄露。不过他的意见被殷丞否定了,保密不单单是常起来的问题,秘密往往是从内部泄露的,而不是外人探听出来的。

  诚然,殷丞实行了军屯,可以用屯田的军队来种植棉花,避免普通百姓接触到这些秘密。不过,大面积种植棉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需要的人手是极其庞大的一个数字,殷丞有那么多军队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即便有这些人马,谁又能保证这些人不会被他人所收买?!

  棉花的种植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只要是实际操作过的人员,都有可能把这一秘密泄露出去。想要几十、甚至几百万人同时保守住一个秘密,这连fbi或kgb都做不到,殷丞自然也是无能为力的。如果按照李严的建议行事的话,最多只能把泄密的时间延后几个月,甚至可能只有几天,花了那么大精力,效果却只有这些,显然不符合殷丞的行事标准。

  议来议去没个结果,殷丞实在是烦了,干脆就破罐子破摔。既然保密保不住,那就不保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尽管坑、蒙、拐、骗的手段用过不少,可本质上殷丞还是一个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青年,不至于为了自己的利益,冷血到无视他人生死的程度。人类生存必要的两点就是吃饱和穿暖,棉布的出现,对实现‘穿暖’这一目标,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如果把棉花的种植技术公布于众,能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种植,殷丞自身的利益当然是会有一定的损失,可普通民众所能得到的好处,那也是不言而喻的。既然无法保住秘密而独享其利,那就干脆让大家同受其惠,起码还能替自己多争取到一点民心。

  殷丞的计划很简单,他想把棉花的种植技术和棉籽,以进贡的形式分别给少帝朝廷和献帝朝廷各送一份。一来呢,让朝廷出面推广棉花,相对来说比较有效;二来呢,也是期望朝廷看在自己 ‘忠心’的份上,能给些实质性的奖励,也好多捞回一些成本。手下众臣听了殷丞的设想后反应各不相同,那些武将坚决反对,负责政务的众人则一脸茫然,而以陈宫、徐庶为代表的谋士们,则是恍然大悟的表情。随后,谋士们异口同声盛赞殷丞高瞻远瞩、奇谋妙断,听得殷丞一头雾水。

  除了殷丞,那些武将也很不理解,陈宫作为殷丞的‘发言人’,为他们做了一番解释,不过他的解释令殷丞感到哭笑不得。

  棉花的技术是必需要保密的,可眼下看来他们做不到这点,因此殷丞想出了这个出人意料的办法。上贡朝廷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无论是少帝还是献帝,他二人都只是傀儡,政令的执行必需通过刘备和曹操才有可能完成。刘备、曹操都是人精,常言道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殷丞上贡的东西他们能不防着吗?只要他们心有疑虑,棉花就不可能在他们的治下广泛种植,也就变相地替殷丞保守住了秘密,效果肯定比在山谷中种棉花要好许多。

  殷丞囧了,看来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实在不咋地。为了维护自己的光辉形象,殷丞不得不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众人袒露,而且一次次重申自己只是想替那些老百姓谋些福利。尽管众人难以接受殷丞的解释,甚至觉得有些欲盖弥彰的嫌疑,可既然自己的主公想做一些‘大仁大义’的事,作为下属也不好反对,不是吗!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理解殷丞的想法,有一个人就极力赞同殷丞的作法,殷丞实在没料到满脑子坏点子的贾诩居然会是自己唯一的知音,甚至还提出了一个更合理的实施方案。陈宫等人的看法不是没有道理,殷丞把棉花上贡给朝廷,还真有可能被刘备和曹操给扣压下来,而贾诩的办法恰恰相反,他建议殷丞由下往上进行推广。

  贾诩的方法是这样的,他建议由王绛、孟庄、鲁肃等人的家族出面,在中原、河北各地成立大量的棉布商行。在销售棉布的同时,和当地士族进行接触,以棉花种植技术作为交换,让各家士族在他们的土地上种植棉花后再卖给商行,而商行则负责纺纱和织布。这样既可以降低商行的成本,又可以很快将棉花推广开来,相信各家士族也是很乐于接受这种方式的。

  殷丞向来很佩服贾诩的头脑,既然是他提出的办法,自然没有驳回的理由。在安排好各种细节之后,殷丞就开始yy自己以‘万家生佛’的崭新面貌,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各大城市中都会出现自己的‘生祠’,家家户户的厅堂里,都供着他殷丞的塑像。

  美啊!美得冒泡!不过是肥皂泡!!!计划实行了两年不到,殷丞的大名果然就家喻户晓,在中原、河北百姓的心目中,殷丞就是――魔鬼!一个青面獠牙、来自深渊地底的食人恶魔,其姓名拥有吓阻小儿夜啼的功效。

  怎么会这样???哪里出错了???

  不是殷丞的错,只是他低估了人性的贪婪。他的计划进行得很顺利,尽管那些士族一开始很小心,得到了棉花种植技术后,大多人采取了观望的态度。然而当少数人在种植棉花喜获丰收之后,各大士族纷纷放下矜持,中原、河北等地的棉花事业发展得欣欣向荣。

  棉花种植对气温是有一定要求的,而它的种植期与麦、稻、大豆等粮食作物是有冲突的,当那些士族捧着洁白的棉花哈哈大笑时,显然已经忘记了棉花是不能吃的。棉花大量种植的后果是,当年的粮食作物产量只有往年的三成。这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低下,老百姓家里是不会有大量存粮的,当人们意识到即将无粮过冬时,粮食的价格已经长上了翅膀。

  死亡,不可避免。暴乱,随之而来。一时间,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曹操和袁绍花了好几个月才勉强控制住局面,然而已经元气大伤了。

  相比之下,刘备的运气那就更差了。临近年关,北方草原连降数场罕见暴雪,牛羊冻毙无数。正常情况下,北地的游牧民族是不敢动刘备念头的,可现在刘备的冀州、并州盗匪横行,自顾不暇。为了自己的生存,羌部各族纷纷纵马南下,在刘备属地劫掠烧杀。关羽、张飞、张辽三大猛男率部血战半年,才将羌人逐回北方。据传,这段日子里,刘备家吃的豆饼上都印着殷丞的名字。

  动乱时期,最苦的还是老百姓,在刘备、曹操的刻意诋毁下,殷丞很自然就和恶魔等同起来。与此相反,殷丞的下属却都以为这是他蓄意而为,是一种削弱敌人的手段。一时间,各种赞誉纷至沓来,像什么‘高瞻远瞩’啦、‘神机妙算’啦、‘不战而屈人之兵’啦,不一而足。

  面对这种赞扬,殷丞只能保持沉默,却在心里不停哀号――我~冤~呐~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