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后来的学者们抱着研究的心情来看皮埃尔的日记时,最多被读到的却是这句话。事实上在旧旭年旧月的那些天里。类似的话在他的日记里出现了好几次,越到后来出现的越是频密。有人说这是皮埃尔一向谨小慎微的个性决定的,也有人说在那段日子里他内心充满了焦躁与不安,也有人说这不过是皮埃尔自己在故弄玄虚,因为那些日记事实上原本就没有太多的私密性,他本人几乎从一开始就有将日记公开的意思,谁知道呢?没有人会出来证实,大家也只是猜测而已。
皮埃尔的确是苦恼的,尤其是当他终于重新回到彼得堡后,每当他的地位更进一步,自以为离报仇的目的也更一步的时候,抬头一看。却只发现彼得罗夫的地个也越发巩固,这让他时常有一种挫折的无力感,也让他的仇恨与日俱增。
现在一份份文件就摆在皮埃尔面前,有他自己掌握到的,也有海川,的情报部门送来的,更多的是那个叫鲍尔森的美国人搜集来的证据,每一页纸皮埃尔都很小心的阅读过。生怕漏掉哪怕一丝一毫的细节。
他在法国时一直从事的是最危险的工作。随时都可能没命,而且在去之前他就被不止一次地告知。国家将不会为他的任何行为负责,也就是说他必须独自面对所有的一切,却不可能得到任何保障,在这种随时都必须面对不可知未来的环境中生活工作的确不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每天担惊受怕。时不时还要面对上司的指责甚至谩骂,不过这些也锻炼了他敏锐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正是因为如此,眼前的这一切才越发的让他感到不安。 掌握了眼下的这些资料,任谁都会得出一个结论 彼得罗夫大将里通国外,有出卖沙俄情报甚至阴谋叛乱的嫌疑,这似乎十分的顺理成章。很少有人面对如此多的证据还有可能去思考别的,例如自己判断的真实性,或者说是虚假性。显然,皮埃尔是那些依然能保持冷静的极少数,他心里清楚得很,仅仅如此还不够,因为他所面对的可不是一般人。他还需要更加直接的证据。
“也许现在是主动采取一些行动的时候了鲍尔森的建议在耳边回响着。
是的,也许的确应该这么做。即便不能收集到更多有关彼得罗夫大将的证据,至少可以有一些别的收获。事实上到了这个时候,俄国境内关于反对沙皇的活动相当猖檄,在一些情况下,某些活动甚至是完全公开的。应协约国的多次要求,为了配合西线战事,俄军多次主动发起攻击,尼古拉二世自任最高统帅。而且不只一次的撤换自己的参谋长,俄军最初略有小胜,但面对着多线作战的窘迫局面,很快便遭受严重挫败,军队的战术战法陈旧落后,许多指挥官能力平庸,还会将私人恩怨带入战场,部队士气消沉,在一些连队逃兵甚至会超过半数,由于害怕遭到报复性惩罚,那些逃兵普遍不敢回家,这就成了反对派们争相拉拢的对象。而对于内政,即便是在战前尼古拉二世也远谈不上称职。开展以后他更是把政府交由其妻亚历山大拉皇后与其他官员管理,虽然沙皇本人其实并不喜欢拉斯普钦。对其劣行也早有耳闻,但碍于皇后的关系,尼古拉二世依旧听之任之。拉斯普钦在圣彼得堡纵酒宣淫,无法无天,他还掌握着对皇后的巨大影响力,甚至官员的任命都要先博得他的同意,由其游说皇后来得到批准,也有一些官员和贵族因为得罪拉斯普京而被罢免,开战后被公众指责为德国间谍、以及宫廷反动政治的中心人物,上层社会中也出现了许多反对皇后和拉斯普京的秘密集团。沙皇本人的不作为也让这股怨气更加集中于尼古拉二世身上。工厂产量下跌、铁路系统欠缺效率以及后勤保障极其不力加重的不只是前线的负担。饥荒与物资短缺已露出苗头,再不能打破困境整个国家都会被拖垮,当这一想法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会形成反对沙皇的势力也就不足为奇了,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彼得罗夫是不是也参与其中,参与得又有多深。对于皮埃尔来说其他的都不重要。他要的就只有这个答案。
对于皮埃尔的谨慎,他的支持者们倒是显得有些急不可耐,这其中包含了不少声名显赫的贵族和将军们。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来说,锦衣玉食早已习以为常,骄奢淫逸也是司空见惯,然而在没有比目前更令人感到难以忍受的时刻了。沙皇本人一门心思的只关注有关战争的问题,这对于他们来说原本应该是绝对的利好消息,然而所有的权利却都落入皇后以及他身边的少数人手中,彼得罗夫也恰恰是他们看不惯的一个家伙。毕竟他不是出身于传统贵族家庭,与彼得堡的王公贵族有些格格不入。当然,彼此间也未必就真的有多么大的仇怨,不过一个谁都知道的事实是,如果彼得罗夫垮掉,将会有一大批位置空出来。这也方便大贵族们在要害部门安插自己的亲信。
“实在不行,也只有如此了在犹豫了许久之后,皮埃尔终于下了决心,该是最后见分晓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