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盐区盐资源丰富,盐业生产的基础较好。清初由政府组织的大移民,带来了盐业生产劳动力,也为盐业生产注入了资金,这些资金为盐业生产准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到了清末,四川农村中一部分农民破产,还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为盐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天然气井的大量开采也使盐业生产获得了优质的燃料,用得天独厚这四个字来形容绝对是不过分的。盐业生产给自贡带来了一定的繁荣,但也仅此而已,并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后来的太平天国运动给了自贡一次千载难逢地机会。有所谓“川盐济楚”,扩大了销盐市场,因此盐业生产不断扩大,盐业资本也迅速积累。一些人出租土地。一些人凭借技术,一些人建立诚信,一些人开拓市场……在这个过程中,资本逐渐聚敛到少数人手中,开始形成具有实力的盐业集团。经济上的发展使少数盐业资本集团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因此除经营盐业、土地外,少数集团还谋求在政治上、社会地位上地最大权势。自贡地方议事会的设立是富荣盐区盐业资本集团为建立地方政权做的一次尝试。在领导机构组成中,王、李、颜等三大盐业集团占了议员席位的一半以上,他们在自贡地方议事会的各项活动中起了主要作用。从组织机构看,自贡地方议事会设正、副议长各一人。议员十二人。下设审家长、文牍长、庶务长,以及盐政、财政、交通、学务等科。另外还有自贡地方裁判所、检事局、军事局等。可以说,议事会中立法、司法、行政齐备。就议事内容看,政治、经济决议案占了78,其核心内容是整顿盐务,减免苛捐杂税和拟设合组自贡的行政实体。这些都还是前清时代的旧事。那时候盐业资本集团整体实力还是比较薄弱,表现在资金短缺、生产规模不大、技术改进还较缓慢,这些新兴的盐业集团虽然也提出了种种要求,但其实真正得到满足的并不多,传统势力依然强大,盐业集团固然暴富,在别人眼里却还算不得什么。随着太平天国被镇压下去,“川盐济楚”也就结束了,自贡盐业集团的一时风光如同空中楼阁。轰然倒塌。当然。这些盐业集团虽然不比从前风光,但总也为自己争取到了一定地地位。而其自贡盐业虽然有所衰落,但也不过是回到过去地老样子而已,倒也不至于更差。
因“川盐济楚”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只有盐业集团,还有自贡地盐业工人,至少在当地,他们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古时自贡盐区的盐工多为流放之人,或刑徒,或游民。之后由于人口增加,促成盐业发展,并推动盐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元明之后整个制盐生产过程主要由官府或豪强大户组织盐民进行,由于社会分工逐渐细密,盐业工人身份也在发生变化:一为世代相传的盐工;一为破产地农民或手工业者,主要是附近或者经亲友介绍辗转而来的寻求谋生之路的农民;一为囚犯充任。除了囚犯外,其他盐工都有人身自由。盐区设有“人市”,盐工和雇主之间可以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即可上工。自由雇佣的盐,有充分的人身自由,工资发放也较为自由,要么按班、月、日领取计时工资,或按完成工件的多少领取计件工资。盐工的数量也不断增加,明景泰年间约为十几万人,到民初已达到近三十万人。如此庞大的群体,自然要为自己争取权益,工人们先后组织了自己的帮会,最早是烧盐工人组织炎帝会,继之是挑水工人组织华圣会,锉井工人组织四圣会等。其中尤以华圣会地组织纪律最严密,每年城隍庙会,挑水工人就用围帕扎成巨龙在街上游行,挑水工人人数众多,因此游行队伍声势浩大,给各盐商以极大地压力,并为自己争取到好处。
作为自贡一时风光的副产品,与盐业相关地辅助性行业的兴起,尤其是这些辅助性行业从盐业中的分离出来,是盐区城市职业结构变化的重要部分。在井盐生产过程中,除了选址、凿井、汲卤、制盐等与盐业生产直接相关外,还有辅助性产业,即木材业、竹子业、牲畜业、煤炭业等。之前这些辅助性产业与盐业生产连为一体,没有分化出来,随着发展,一家的规模不管如何大,这么多行当也找顾不过来,何况效率也并不高,原来附属于井盐生产的这些行业也纷纷独立出来。“川盐济楚”后,生产技术有了较大改进,盐业分工和专业化逐步发展,而且大量天然气的开采,使卤井和熬盐的燃料在空间上也有了分离,促成了所谓“西卤东运”的局面,由此产生出了井、灶、枧、运销等相对独立的产业。到了民初,盐区内部交通工具逐渐改善,而且枧业的兴起和发展使挑卤工人大量失业,运销业的发展使庞大的运输业人口急剧减少,从而影响和改变着城市的职业结构,从前实力强大的华圣会在现实面前也不得不低头,开始与其他各方谋求妥协,并日趋衰落了。
“怎么样?看到这些数据,你们应该有一些办法了吧。”张文英又把张謇和胡汉民找了来,想听听他们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