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伍廷芳道:“我的事情繁琐一些,还是鹤卿老弟先说吧。”
蔡元培倒也没有再客气一下,他这次来找张文英,是有关教育改革的问题。
有了学校,自然少不了要考试,科举只是用来选拔公务员的,不能代替学校自身的考试,现在有了大学,自然也就有了高考。教育部才刚一成立,张文英便很关心高考的问题,从他的本意来说,自然是希望能故作到全国统一,而不是他深恶痛绝的按省区分化。不过理想和现实总是存在差距的,蔡元培自然是明白其中道理的,但有些事也不是想到便可以做到。
教育部不过才刚刚成立,国民政府有多大家底蔡元培或许并不十分清楚,但也有个基本概念,所以对于教育部能够分到多少他从来是不抱太大希望的,好在各国退回的庚子赔款有相当一部分是要用到教育方面的,否则教育部只怕还要更加捉襟见肘,至于人才方面,民国的人才本就是不富裕的,而且大家似乎更热衷于去办实业,或是去从军。肯归到教育部门下地是在少之又少,好在大总统还是重视教育的。并不会来跟他抢资源,甚至还多方给予方便,即便是如此,教育部地人才也是政府几大部门中最匮乏的。
资金不足,人才匮乏,这些问题对于蔡元培来说还是可以忍受的,甚至可以说他是藐视的。但他也不得不面对现实。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平衡,其中以江浙一带最为发达,西北西南最为落后,政府也算是尽了心力了,但已建成和计划中要兴建的国立大学毕竟就那么几所,其他的私立大学也并不很多,如果一上来便推行统一高考。只怕有些省份一个大学生也没有。教育地目的是要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如果真的出现这样的情况,教育发达的省份会愈来愈发达,而落后的省份则会越来越落后,这是蔡元培和张文英不愿意看到地。既然存在着这么大的弊端,也只能退而求其次,但那毕竟是一种不公正的制度。改革是早晚的事。
前段时间内蒙战事紧张,但张文英也没有忘记教育部这摊事,财力现在已经较为充裕。人才也积攒了一些,虽然现在就开始有关高考的改革略嫌早了一些,但他也不想再等下去了。蔡元培自然是不乐意的,才不过两年时间,虽然有了一些变化,但在他看来这些变化还不足以影响全局,可他也同样面对着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巨大压力。不管是政界还是商界,最有势力地自然还是江浙人,即便是他的教育部。江浙人也占了绝大多数。而事实上他自己本身也是浙江人,现行高考制度的不公正一直是为人所诟病地。尤其是他的那些家乡人,虽然江浙一带也有不少学校,却远不敷使用,不少江浙人都骂他这个教育部长过于偏袒北方人。
不管怎么说,在各方的压力下,改革还是开始了,首先自然是各方诟病最深的高考制度,让蔡元培多少有些安心的是北方并没有出现预料之中的哀鸿遍野,不过也正是这一点让他始终感到不解。在政府的努力下,北方的受教育程度已经有了很大好转,思想也渐渐开始改变,按说他们不会看不到上大学的好处,使他们还存着小富即安地心思,亦或者他们更看重地是科举,还是他们对自己目前的水平已经相当有信心了?蔡元培毕竟一直坐阵中央,下面地是他看得也未必就那么透彻,一切只能等第一轮考试结束还再作计较了。
比起前些年的确是好了许多,不过人力物力总归是有限的,何况是第一次如此规模的全国考试,虽然教育部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结果还是忙得四脚朝天,最终的统计工作直到九月中旬才做出来。有些事情蔡元培猜到了,有些事情却没有猜到。就像他预料的那样,真的有一个省级行政单位今年竟然一个大学生也没有,却既不在西北,也不在西南,而是连续两年的全国升学率第一的北平特别市,至于拔得头筹的,也不是教育最发达的江浙,而是前两年升学率最低的河南山东两省,当真让人大跌眼镜,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数据本身出了什么问题。
听完蔡元培回报的情况,张文英反倒是笑了,没想到才两年的光景,情况竟然会是这样的,不过这倒也没有太出乎他的预料。
“江浙那边思想开放,但那边的孩子眼界也高,有些专业在他们看来前途不大,自然也就少有人问津,千军万马却挤那独木桥,自然被挤下来的人多一些,而且江浙那边机会也多,也不是一定要上大学才有出路,相比之下河南山东的孩子只有越发努力才有机会,对于高考自然无比的重视,倒也不是教育水平就比江浙更发达。至于北平,让他们受些教训也好,不要还当自己是天子脚下高人一等,我才从北平回来,那边的教育绝对是不差的,只是当地的大学有许多,即便不努力,也能上大学,甚至是不错的大学,抱着这种思想,成绩自然不会好,经过这一次今后自然会有所改观,当然,北平自有北平的优势,不能因此抹杀掉。不过现在看起来,真正的问题不在江浙,也不在北平,反倒是河南山东的问题极为严重,教育部在这两个省的制度是失败的,必须作出检讨。”
蔡元培有些糊涂了,就连在一旁的伍廷芳这个旁观者也不明白,怎么高考成绩如此之好的两个省居然会是问题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