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问题,为整个国民经济衰落之象征,是年以来,吾国外受国际间经济恐慌之袭击,内因灾祸之侵寻,致农村都市,均趋破坏,百业凋敝,失业问题之严重,远非其他各国所可比拟,亦为历年情形之最。”许久以后,实业部劳动年鉴编辑委员会发行的《民国元年中国劳动年鉴》的编纂者们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不由心有余悸,以异常沉痛的笔调记下了这段话。
对于这些情况张文英早有准备,但他还是把问题看的太简单了。中国是落后的农业国,同时也是列强争夺的市场与原料产地,自身的工业底子薄就不提了,更要命的是从政府到民间既没有抵御危机的资金,也缺乏必要的手段。
也幸好张文英有所准备,中国的工商业受打击很小,而且还主要是那些不听劝告的投机者盲目追捧橡皮股票造成的,让张文英始料未及的是真正损失惨重的还是农业,而作为一个农业国,这才是真正致命的。张文英当然不是不重视农业,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仅仅这点程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张文英一直相信一个事实,贫穷便是一切罪恶之源,特别是对于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来说,贫穷不仅给各路军阀提供了充足的兵源,也给他们对抗中央提供了最好的借口,单纯使用武力好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使用计谋可以得逞一时,但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只有让人民富裕起来。尽可能的消灭贫困才是长治久安之策,历史上的宋朝可说是中国最富裕的一个时期,正因为如此,宋朝的军事虽然乏善可陈,却几乎很少有内乱民变之类。偶尔有之规模也相当的小。
刘仰岳地报告陆续摆上了张文英的案头,间或还有一些实业部送上来的,情况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
中国是个农业国,更糟糕的是中国是个落后地农业国。生产落后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几乎完全系于自然界,人在其中的能动性极弱。所以在中国的农村龙王庙甚多,祁望风调雨顺,这当然无济于事,中国依然水旱灾荒不断,农业生产技术。则一如数千百年前之旧法,病虫流行,种子退化,栽培不精。而国内之河川、湖沼,或则淤塞,或则泛滥。于是“洪水之来。泽国遍及数省,大旱之至,赤地何止千里”。满清政府是个贪腐可以创世界纪录的腐朽王朝,投入治理江河的钱看上去很不少,但真正花到地方的却不多,历代统治者对于水利的热衷更多只是做做样子,成效自然不会大。特别是清末。这些情况更加严重,中国的农业本就是靠天吃饭。如此忽视水利,自然灾害也就越发频繁,一些原本无足轻重的气候变化居然也能酿成严重地灾荒。
再有就是沉重的农民负担,之所以说它沉重是就生产关系而言,这主要是指封建田赋的沉重。田赋历来是政府的主要收入,以往都属中央财政,清末以来各省督抚权力大增,特别是庚子年以后,明里暗里截留田赋已不是什么秘密,满清政府穷于应付,也只有睁只眼闭只眼了,革命时期,一些地方势力趁机坐大,不受中央控制,田赋自然也就不再上缴了。军阀们发了大财,农民们却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好处,反倒是更加贫困。田赋是国家地大宗收入,同时又是相当混乱的,即使是归中央财政的地区收取标准亦不甚相同,至于军阀控制地地区在田赋征收上更是随心所yu,任意妄为,有地地方对征税人员仅给微薄薪金,或者干脆不给,任其私自浮收。
真正可怕的还是正税之外的附税和预征。
先看附税。由于加赋之权完全操诸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滥用此种职权,乃变本加厉以造成各省附税超过正税数倍或数十倍之怪现象。苛征附税是地方政府加强田赋盘剥的主要手段之一。
四川似乎附税不多,但却是预征最严重的省份,民国元年才刚过,一些县已经开始证民国五年六年的田赋了,最离谱的是甚至已经征到民国十年,以致天府之国哀鸿遍野,在这样下去只怕孙子辈地田赋也要缴了。
天有不测风云,地上课以重税,中国农业始终困扰在这两大枷锁之中,20世纪地中国农业似乎依然停留在了中世纪。
作为传统的农业社会,中国奉行地依然是小农经济,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经营规模都很小,生产工具也很简陋,对土地的投入几乎等于零,农作物的产量自然是比较低的,不过与西方各国不同的是自西汉以来,中国便逐渐形成了精耕农业,靠劳动力的大量投入而实现的精耕细作,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产资料投入的不足,因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并不很低,但中国历来的赋税或田租的支出是相当沉重的,单靠种地求得温饱还是太困难了些,因此,自古以来,在中国便形成了“男耕女织”、“以织助耕”、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家庭养殖业相结合这一经营模式,比起西方的农民,中国的农民更加显得万事不求人。但这一切从鸦片战争后慢慢开始了改变,随着西方商品越来越多的涌入,小农经济开始瓦解,中国的农民本就因为满清政府的统治陷入了极端的贫困,西方商品的冲击又使得传统的男耕女织趋于破产。更糟的是屋漏偏逢连阴雨,自世界大危机爆发以来,各国在高筑关税壁垒的同时大肆实施商品倾销,关税壁垒打击了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倾销则是带来了大量的进口,显然这种倾销还具有摆脱危机和转嫁危机的主观恶意。
在这个欧美各国工人大量失业的年代,中国的农民也正在失去赖以生存的最后一点点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