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政府成立也许久了,列强的公使却还滞留在北京,一点儿没有要南下的意思,这获得列强承认只怕便是最紧迫的事情了。”在座的你看着我,我看着你,谁也不好开口,最后还是盛宣怀应了一句。
“这么说乍听起来也未尝不可,只是过于抬举洋人了。只要我们自己不先乱起来,洋人的承认那是早晚的事,到时候这公使就要升格为大使了,再着说了,政府已经成立,洋人承认与否都已是既成事实,他们承认不过是锦上添花,不承认也无足轻重。”张文英轻描淡写的说着,其实事情并不像他说的那么轻松,毕竟关税等还把持在洋人手中,而这个时候与洋人闹翻也是不智的,当然,他现在说得信心十足也不全是给这些人打气,也是因为他有把握顺利解决这些事。
“那便该是政府的财政危机了。”这次答话的是虞恰清,他在上海也与洋人打了不少交道,洋人对于民国政府自然是缺乏好感的,但是也就到此为止了,若是临时政府对他们完全不加理睬,他们也没什么可怕的,相对来说,钱才真的是一个大问题。
“财政危机当然是让人头疼的,不过我想有了那笔公债,还是可以暂解燃眉之急吧,其实说到根本,还是我们的政府太过混乱。又有人浑水摸鱼,中央对地方也缺乏约束,所谓财政危机根本还是制度造成的,并不是当真就那么缺钱。我想孙大总统这个时侯应该也看出些其中的端倪了,多少事从来知难行易,怕就怕在不知其所以然,病根已经找到,以后类似这样地财政危机该是不会再有了。”
张文英这么说自然是有道理的。度过了最初的混乱后,至少在张文英能控制的地区,地方政权已经被牢牢把握,那些敢于跳出来地被一个个铲除。
海关目前还没什么指望,对于张文英来讲,政府最重要的收入莫过于盐税。身为实业部总长的张謇对此也看的分外清楚,心中也是早有计划,他猛烈抨击引岸专商制。认为“中国旧时**政治之毒最为灭绝人道者,无过盐法”,引岸专商制“弊有不可胜数者乎。”他通过对旧盐务弊端的剖析,通过对食盐成本、价格与供求关系的分析,总结出改良盐法的唯一途径就是自由贸易。他根据自由贸易宗旨,对盐的产、运、销、税等进行了详细规划计划以两淮盐区为试点,推行盐务改革。然而改革必然要损害封建专商及盐务官吏胥役们的既得利益。正如张謇所说的,“引岸之弊已千余年,食其弊者不仅数十万盐商,上自盐政院、下迄缉私营队以及官吏、幕僚、吏胥、牙役、……。无一不恃盐为活。”盐商们虽然失去清朝廷这一靠山,但他们多显贵之人,短时间内便成立盐业公所,鹾商公会等组织,操纵权势和金钱。极力反对改革。浙江地改革计划刚提出,便被引商以金钱运动都督幕府下令暂缓执行。对于张謇的两淮改革试验,“盐商全力抵制,百方运动;盐官群起反对,阻力横生。”当时又缺乏改革所需要的稳定地经济和社会环境。临时政府对于各省无法进行实际控制。淮盐销区各省为了保持地方盐税征收权。纷纷借口财政困难,请求不参加张謇的改革。更有不法私盐泛滥成灾。诸如徐宝山之流成立私人武装,公然武装贩运,气焰何其嚣张。孙中山自然也认为封建专商垄断之敝政必须要革除,但在这样的政局下不得不向盐商妥协,说张謇的方案不是目前立即实行的办法。
张文英对此自有他的看法,在他看来,张謇的改革看上去不错,其实却是等于政府向私盐贩子低头,不说那些既得利益的地方政府和垄断官商不会答应,就是对于改善现在的财政状况也没什么大的好处,孙中山地选择自然是逼于无奈,想来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吧。目前的政局还很不稳,即便张謇的改革计划是没有问题的,现在就进行这样大刀阔斧地改革本身就是不智之举,这样一来就等于把人都得罪光了。张文英自己的方案非常简单,原有的盐税根基不去触动,但要盐商们在盐价方面作出让步,张謇在南通的民团扩编为专门的税警总队,严厉打击那些日渐嚣张地私盐贩子,对那些敢于武装贩运地不惜动用最精锐的汉军主力加以清剿,绝不姑息。这样做看上去只是保护了盐商们地利益,其实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大大扩大了税基,同时受到打击的还有那些打着官盐旗号贩卖私盐的不法商人。
临时政府也没有闲着,以办事认真、大公无私闻名的胡汉民被从约法起草委员会调到了最高法院,胡汉民不是法学权威,之前在这个方面也没有任何经验,但他胜在不怕得罪人,能做到翻脸无情,六亲不认,有素有清廉美名,财政部与交通部的弊案交给他来审理真是再适合不过了。这也表现了临时政府的决心。
这些商帮的代表们都没想到张文英身在海外居然也能做了这么多事,自然也就不会有他那份自信。
“咱们民国眼下最迫切的事便是国家如何能尽快富强起来,只有国家富强起来人民的生活才能幸福,只有国家富强起来我们才不会被列强欺负。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有三个,一是银行,二是铁路,三是农业。”张文英淡淡说着。
在座的都是一时之选,听了张文英的话却都不由一惊,这前两个还好理解,这第三嘛在他们看来该是重工业才对,怎么也想不到居然会是农业,其实他们更想不到的是便是这前两条张文英与他们所想也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