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晋的建立与统一全国。
魏国自曹操死后,汉国自诸葛亮死后,都失去进攻对方的力量。吴国一向划江自守,孙权死后,也进入衰落阶段。魏国的司马氏集团,在三国衰落阶段内,是统一趋势的代表者。虽然它是一个极其腐朽的集团,但也不容否认它在完成统一事业上所起的作用。二三八年,司马懿灭辽东割据者公孙渊,北部中国完全统一了。二四o年,司马懿采用邓艾的建议,掘宽漕渠,引黄河水入汴河。又在淮北淮南,大兴屯田。屯田兵五万人,轮番分出一万人守边,四万人经常种田。东南有战争,魏军乘船顺流而下,可直达江淮,沿路储粮充足,免运输的烦费。司马懿说,“灭贼之要,在于积谷”。他在淮南北实行屯田积谷,作灭吴的准备。后来晋武帝在这个基础上,终于消灭了吴国。
曹魏政权的太傅司马懿于公元249年在都洛阳高平陵动政变,夺取了曹魏大权,是为洛阳政变,或称高平陵之变。
二六o年,司马昭杀魏帝曹髦,司马氏集团势力愈益巩固,同时汉吴两国愈益衰落,统一的时机成熟了。司马昭定计,汉国小力弱,出兵先取,取汉以后,再水陆并进取吴。二六三年,司马昭遣钟会率兵十余万进攻汉中,又遣邓艾率兵三万牵制驻在沓中沓音踏ta甘肃临潭县西南的姜维军。钟会攻入汉中,姜维引兵退守剑阁四川剑阁县拒钟会。邓艾自阴平甘肃文县西北凿山开路,击败汉守军,进入成都平原。汉后主到邓艾军前投降。汉国人口只有九十四万,士兵却多至十万二千人,官吏多至四万人。普通户大抵八人就得有一人当兵,实际是老弱妇女以外,几乎所有男子都被迫当兵。这样残酷的统治,当然为人民所厌弃。邓艾兵一到平原,百姓纷纷散走,官吏无法禁阻。汉国统治集团除了投降,再没有其他道路可走。司马昭用兵前后不过三个月,便灭汉国,因为他早看准了这个形势。
司马昭原定灭汉三年后灭吴,可是他在二六五年死去了,当年,晋武帝废魏帝,建立晋朝。他需要先稳定内部,因之延迟了对吴国的进攻。
二八o年,晋武帝兵二十余万,分六路攻吴。其中王濬所统水军,自蜀出击,占领武昌城。建业失去上游屏障,更难自保。王浑所统陆军进攻历阳安徽和县,大败吴兵。王濬水军自武昌顺流直下,逼近建业,吴水陆军溃散。吴主孙皓到王濬军前投降。吴国人口二百三十万,士兵却多至二十三万,官吏多至三万三千,吴兵役与汉是同样沉重的。晋用兵前后不过三个月,便灭吴国,因为孙氏统治早就为吴人民所厌弃。
司马氏政权迅地消灭汉吴两国,并且在短暂的太康年间,确也曾使社会呈现出一些繁荣的气象。这是因为它的某些政治措施多少是符合当时人民利益的,因而有可能完成国家的统一事业和有限度地恢复久遭破坏的社会生产力。
第二节西晋的经济
一、西晋占田制推行的原因
占田制是西晋王朝实行的一项土地和赋税制度。泰始二年266年,晋武帝诏令"罢农官为郡县",屯田制度被废止。太康元年28o年,即灭吴统一全国后,颁布占田令。
西晋推行占田制的主要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和整齐赋役征收制度。这是因为曹魏政权对屯田客的剥削量高达5o%6o%,故使屯田客强烈不满,逃亡事件屡见不鲜,以致武装反抗亦与日俱增。后来,许多贵族官僚又乘机将大量屯田据为己有,不少屯田客又沦为私家奴隶,使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曹魏政权对自耕农用户调式进行剥削:亩收租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这和对屯田客的剥削方式和剥削量极不一致。于是晋武帝便用占田制代替了曹魏时期的屯田制和户调式。
第二,为了使流亡农民和荒芜土地重新结合起来,展农业生产,增加赋税收入。曹魏末期,由于屯田客大量逃亡,贵族官僚又"侵役寡弱,私相置名",到晋初时荒地和流民很多,出现了"地有余羡,而不农者众"《晋书》卷38《司马攸传》时状况。国家的赋税收入严重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占田制遂代之以兴。
第三,为了对地主阶级内部的土地占有情况实行再分配。曹魏后期,豪强世族大肆兼并土地和抢占屯田,出现了"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地"的状况。西晋建立后,为了在地主阶级内部对土地的占用进行重新分配,故颁布了这一制度。
二、占田制的内容
西晋的占田制包括百姓的占田课田、品官的占田荫客和户调式三个内容。
百姓的占田课田规定:男子一人占田7o亩,女子3o亩;丁男课田5o亩,丁妇2o亩,亩课8升。
品官占田荫客制规定:一个一品官可占田第九品可占田1o顷。各级官吏又可依官品大小荫庇不同数量的佃客和衣食客。
户调式规定:丁男为户主的每户岁输帛3匹、绵3斤,丁女及次丁男为户主的纳半数。
三、占田制的意义
第一,因为占田制下农民的负担与屯田制相比,有所减轻,并解除了屯田制下军事编制的强制形式,因此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刺激农业生产的展。
第二,百姓占田无年龄之分,课田则有年龄和性别的区分,占田数又高于课田数,故可以鼓励农民占田垦荒,有利于扩大耕地面积。
第三,扩大了封建国象的剥削对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于占田制推行以后,大量流民垦占荒田,并申报户口,故实行数年以后,西晋的户数由246万增至377万。
但西晋的占田制只是规定了农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而多数农民的占田数量却远远达不到占田制的规定,但课田之数却不能因此递减,故农民的赋税负担还是十分沉重的。
第三节西晋末年各族人民的反抗斗争与西晋的灭亡
一、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生的原因
第一,西晋政府对占田农民的赋税剥削虽比曹魏对屯田客的剥削有所减轻,但却比曹魏对自耕农的户调式剥削田租增加了一倍,调绢增加了5o%。加之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农民普遍占田不足,?quot;一岁不登,便有菜色"《晋书》卷47《傅玄附咸传》。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终于酿成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第二,魏晋之际,周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等纷纷移居晋陕高原北部、河西走廊、陕甘和关陇等地,而魏晋统治者和官僚地主对这些内迁民族却进行残酷的奴役和剥削,致使他们的"怨恨之气,毒于骨髓。"《晋书•江统传》因而民族矛盾更加尖锐。
第三,西晋末年统治集团内部生的长期战乱,加之政治**和天灾流行,造成了各族人民的大流亡。流亡人民生活无着,只能铤而走险,奋起反抗。
二、西晋末年各族人民反抗斗争的经过
李特起义与成汉建国晋惠帝元康六年296年至九年,关中地区生了一次由氐人齐万年领导的武装起义,加之连年荒旱,关陇地区的天水、略阳、扶风、始平、阴平和武都六郡的汉、
氐、賨等族十多万人由于生活无着,结队南迁,涌入蜀地。这时,西晋的益州刺史赵廞图谋割据四川,便想把这十多万流民作为自己和西晋抗衡的力量。不久,赵廞又嫌流民领袖李庠、李特兄弟的势力过大,遂借故杀李庠及其子侄十余人。于是李特、李流便率流民进攻成都,杀了赵廞。晋廷又派罗尚任益州剌史。罗尚入蜀后,限期迫令流民返回故地,又暗中派兵向流民进攻。李特遂在绵竹揭旗造反,率众进攻成都。由于麻痹轻敌,李特、李流相继兵败被杀。李特之子李雄继领其众,于永安元年3o4年攻占成都,杀了罗尚,自称成都王。两年以后,即位称帝,国号大成。后来,即位的李寿又改大成国号为汉,史称成汉。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年,成汉被东晋将领桓温所灭。
刘渊、石勒起兵与西晋灭亡刘渊是南匈奴单于余扶罗之孙、左贤王刘豹之子,原居并州治今山西太原,后长期充作质子,留居洛阳,汉化极深。"八王之乱"生后,成都王司马颖欲结刘渊外助,遂遣其返回故地并州。晋惠帝建武元年3o4年,刘渊称汉王。晋怀帝永嘉二年3o8年,又改称皇帝,建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北,国号汉。接着,刘渊遂率众攻晋,并对洛阳形成包围态势。永嘉四年,刘渊死,其子刘聪即位,继续进攻洛阳。次年,洛阳陷落,晋怀帝被俘。这时,西晋大臣拥立晋武帝之孙司马邺在长安称皇太子。怀帝被杀后,司马邺遂在长安称帝,是为晋愍帝。建兴四年316年,刘聪派族弟刘曜攻入长安,俘获愍帝,西晋亡。
石勒是羯族人,世居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西晋末年,曾被掠为奴隶,卖往山东荏平为耕奴,后被免奴为客。"八王之乱"生后,石勒以十八骑造反,投奔刘渊。后经转战河南、河北,兵力增至1o多万。当刘渊围攻洛阳时,西晋执政东海王越和太尉王衍曾率1o万主力部队南撤,企图控据江东。行至苦县今河南鹿邑,被石勒追及,晋军被俘后,全被坑杀。
第十一章东晋十六国
31742o年
西晋灭亡后,司马睿在建邺后改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在此前后,由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少数族又相继在北方建立了成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西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前凉、后凉、南凉、北凉、西凉和大夏可简称为一成、二赵、三秦、四燕、五凉、一夏16个割据政权,史称五胡十六国。42o年,东晋大将刘裕代晋建宋,东晋灭亡。东晋十六国的历史,以淝水之战为界,可划分两个阶段。
第一节淝水战前北方各族建立的割据政权
一、汉、前赵、后赵兴亡
汉国兴亡汉国是匈奴人刘渊所建。刘渊死后,即位的刘聪于316年灭西晋。刘聪死后,其子刘粲继位。刘粲荒淫无度,朝政混乱,太后之父靳准乘机动政变,杀死刘粲,遣使称藩于东晋。319年被石勒所灭。
前赵兴亡318年,靳准在平阳动政变不久,镇守长安的刘渊族子、汉相国刘曜即起兵东征,行至赤壁今山西夏县西北即帝位,建国号赵,后迁都长安,史称前赵。329年,前赵被石勒所灭。
后赵兴亡后赵的建立者是羯人石勒。靳准政变后,镇守河北的石勒率部亦向平阳进击。靳准被部下杀死后,石勒攻入平阳。 319年,石勒自称赵王,迁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石勒对境内百姓实行"户赀帛二匹,租二斛"的赋税制度,剥削较轻。又大兴学校,喜爱汉族文化,优容汉族门阀著姓。并严禁酗酒,劝课农桑,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展和思想文化的兴盛,是十六国时期的一位杰出君主。
石勒死后,其子石弘继立。335年,石勒之侄石虎杀弘自立,又把都城迁至邺城。石虎是十六国时一个著名暴君,残忍暴虐,嗜杀成性。其子石邃更比其父有过之而无不及。349年,石虎死,诸子争权。次年,石闵乘机夺取了后赵政权,后赵亡。
二、冉魏兴亡
冉魏的建立者石闵,原姓冉,被石虎收为养孙后改姓。石闵灭后赵不久,即登帝位,改国号为魏,又还本宗,故史称冉魏,仍都邺。冉闵执政后,遂下令禁"六夷"携带武器,后又在邺城内大杀羯和其他少数族人,前后被杀的胡人有2o多万,加深了民族矛盾。352年,冉魏被鲜卑慕容氏所灭,立国仅2年。
三、前燕兴亡
前燕的建立者是鲜卑慕容氏。公元285年,鲜卑族领慕容廆统一了内迁辽西的慕容诸部,并将其迁于辽东北居住。294年,慕容廆死,其子慕容皝继立,被东晋封为燕王,后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为前燕之始。352年,继位燕王的慕容皝之子慕容儁击灭冉魏,称帝于邺,建国号燕,史称前燕。公元37o年,苻秦乘前燕政治**之机,攻占燕都,前燕亡。
四、前凉兴亡
前凉的建立者是汉人张轨,他曾于晋怀帝永嘉四年31o任凉州剌史,治所姑臧今甘肃武威,是为前凉之始。西晋灭亡后,中州避难士人接踵而至,促进了凉州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展。张轨死后,其子孙张寔、张骏、张重华等相继即位。张重华在位时曾多次打败了后赵石虎的进攻,使前凉达到兴盛时期。363年,重华之弟天锡继位后,政治日衰。376被前秦所灭。
五、前秦兴亡
前秦的建立者苻健是氐族人,祖籍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其父苻洪曾被氐人推为领,自称护氐校尉、秦州剌史、略阳公。后被后赵石虎迁于枋头。苻洪被石虎将领麻秋毒死后,苻健继领其众,并自枋头迁入关中,据有关陇。351年,苻键自称大秦天王,次年改称皇帝,建国号秦,史称前秦,都长安。355年,苻键死,其子苻生继立。苻生荒淫暴虐,政治日乱。357年,苻健之弟苻坚杀生自立。苻坚在汉族士人王猛的辅助下,兴利除弊,振兴纲纪,使前秦迅强大起来,相继灭前燕、前凉和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国。382年,又命将军吕光进驻西域。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
第二节东晋前朝的政治与淝水之战
"三定江"从晋惠帝太安二年3o3年到晋怀帝永嘉四年31o年期间,曾先后生了由石冰在扬、徐一带领导的流民起义和由合肥度支陈敏及吴兴人钱璯领导的两次武装叛乱,但均被以义兴今江苏宣兴周玘为的江南士族所镇压,是为"三定江南"。这说明江南士族的实力和社会地位仍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就为后来东晋在江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王与马,共天下"早在西晋末年,一些北方士族鉴于局势恶化,纷纷南迁江东。晋怀帝永嘉元年3o7年,西晋执政东海王越令其侄司马睿把根据地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移至建邺。同时,太尉王衍又把他的两个弟弟王澄和王敦分别任为荆州和扬葚菔罚?刂瞥そ?邢掠蔚牧礁鼍?轮卣颉m跹艿淖宓芡醯加趾退韭眍"素相亲善",被其纳为谋主,迅在江南形成了以王氏和司马氏为主体的政治力量。王导清醒地看到江南士族虽有一定力量,但并没有展成割据一方的足够势力。为了在江东站稳脚根,取得江东士族的支持,他在永嘉二年3o8年三月三日上巳这一天,特意安排了一次出游。隆重的仪仗和威严的队列,使江东士族大为震惊,便相率拜于道左,"由是吴会风靡","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晋书•王导传》。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下,在建邺称晋王。次年,当晋愍帝司马邺被杀的消息传来后,司马睿正式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建立。因建邺和司马邺之名犯讳,故改名建康。由于王导有拥戴之功,故司马睿要他升御床共坐,故时?quot;王与马,共天下。"
二、祖逖北伐
祖逖是两晋之际一位著名的北伐将领。早在他任司州主簿时,就曾与好友刘琨"闻鸡起舞",誓要报効国家。晋末大乱以后,祖逖挟宗族数百家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并向时任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提出了带兵北伐和收复中原的请求。司马睿遂拨给他千人廪和3ooo匹帛,让其自行募兵。祖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北伐战争,并接连取胜,前锋进至荥阳。正当他准备乘胜北渡黄河,扫清河朔之时,东晋政权内部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北伐受到牵制。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祖逖忧愤而死,北伐遂告失败。但祖逖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忠于祖国的爱国漏*点却一直受到后人的歌颂和爱戴。
三、东晋前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东晋建立后,面对北方少数民族上层领的肆虐中原,不仅无意收复失地,反而接连生了多次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
王敦之乱王敦是王导族兄,西晋末年曾任扬州剌史。东晋建立后,他击杀了族兄、荆州剌史王澄,移镇武昌,权位日重。永昌元年322年,他又起兵武昌,攻入建康。晋元帝司马睿忧愤而死,其子司马绍即位,是为晋明帝。两年以后,王敦在年老病笃之时,仍率兵进攻建康,被苏峻和祖约击败,王敦病死。
苏峻、祖约之乱王敦之乱被平定后,原临淮太守苏峻以功被封冠军将军、历阳内史,原豫州剌史祖约被封镇西将军,屯驻寿春。不久,晋明帝死,其子司马衍继立,是为晋成帝,年仅五岁,由太后之兄庾亮专决政事。苏、祖二人心怀不满,遂于咸和二年327年起兵叛乱,兵败被杀。
桓温专权咸康五年339年,东晋丞相和外戚庾亮相继死去,晋成帝遂以桓温为荆州剌史,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桓温有雄才,并极富有野心。他从晋穆帝永和二年346年以后,曾三次进行北伐:同年冬,他率军溯江而上,直捣成都,一举消灭了成汉,夺回了梁、益二州;永和十年354年,他又率步骑四万,攻入关中,兵锋直至灞上,后因粮草不继,只得退军;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北伐前燕,前锋进至距燕都邺城仅二百余里的枋头,后因运粮水道被阻,只得退兵。随着军功的不断增多,桓温的野心也愈来愈大。太和六年371年,他废掉了晋帝司马奕,立司马昱为简文帝。二年后,司马昱死,孝武帝司马曜继位。这时,桓温已重病不起,但仍要晋帝加赐"九锡"。宁康元年373年,桓温死,东晋的大权归司徒谢安执掌。
四、淝水之战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月,苻坚倾全国87万、号称百万大军,分路向东晋大举进攻。他曾自豪地说:"投鞭于江,足断其流",其军势之盛可以想见。东晋执政谢安以其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以其侄谢玄为前锋都督,指挥由其子谢琰和将军刘牢之率领的8万北府兵迎战。同年1o月,秦军前锋都督苻融率25万兵马渡过淮水,攻占寿春,又派将军梁成率军5万,渡过淮水的支流淝水,逼洛涧以西屯驻,切断了淮水交通,不仅使援助寿春的晋将胡彬及其所率o.5万人不得东撤,而且也加强了寿春秦军的东西防务。苻坚得知胡彬被困峡石,粮草将尽的消息后,遂亲率轻骑o.8万,昼夜兼行,赶往寿春,并派人去晋营说降。谢石乘秦军尚未集结完毕,麾军渡过洛涧,将秦军驱于淝水之西,与秦军隔水对峙。接着,谢石又派人向苻融说:如秦军肯向后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再行决战。苻坚以为趁晋军半渡而击,必胜无疑。遂麾军稍退。这时,东晋降将、原襄阳太守朱序在阵后大喊:"秦军败了!"于是秦军大乱,不可遏止,苻融企图整顿阵势,被退军踏杀。谢石乘机动攻势,风声鹤戾,秦军大败。
前秦投入淝水之战的兵力虽多,但军士成份复杂,离心离德,缺乏战斗力。加之前秦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很尖锐,并在不断展。而东晋在大敌压境之际,君臣上下,精诚团结,民众支持,将士用命,而北府兵大都由北方侨人组成,有极强的战斗力,故能以少胜多,打败前秦。另外,苻坚轻敌麻痹,兵力分散,而晋军主
帅指挥得当,很少失误,也是造成秦败晋胜的原因之一。
第三节淝水战后北方的再至
淝水战后,苻坚逃回长安,被羌人姚苌所杀。394年,前秦主苻登又被姚兴所杀,前秦亡。在此前后,前秦国内的各族领纷纷举众造反,北方又陷入了更大的分裂。
一、后秦、大夏与西秦兴亡
后秦兴亡后秦的建立者姚苌是羌族人。淝水战前,曾被苻坚封为龙骧将军,率蜀军沿江东下,未及参战,苻坚即败。返回长安,姚苌遂于384年自称大秦大王,386年即帝位,国号大秦,史称后秦。其子姚兴继位后,重用汉族士人尹纬,招民垦荒,整饬吏治,使后秦达到极盛时期。姚兴死后,诸子争权,内乱迭兴。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率众攻破长安,后秦亡。
大夏兴亡大夏的建立者赫连勃勃,匈奴族人,世居代北。曾任后秦骁骑将军、安北将军,率众驻守朔方,势力渐强。晋安帝义熙三年4o7年,自称大夏天王、大单于,年号龙升,定都统万今陕西横山境内。刘裕灭后秦退回江东,勃勃乘机攻占长安。次年,在灞上即位,仍回统万。勃勃为人不但极端狂妄,而且残忍至极。他曾说:"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方",故把都城取名统万。他派人用铁锥检验民夫所筑统万城墙时,锥剌墙内一寸,杀筑墙民失;否则,则杀检验官吏。对制作弓矢和铠甲的工匠,也用此法检验。真是个"视民如草芥"的暴君。勃勃死后,其子赫连昌继位,428年被北魏俘获。赫连定逃奔平凉,自称夏皇帝,并于431年灭西秦。不久,大夏被吐谷浑所灭。
西秦兴亡西秦的创建者是鲜卑族人乞伏归仁。前秦瓦解后,他于385年在苑川今甘肃榆中自称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其弟乾归继位后,又改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394年,乾归改称秦王,史称西秦。乾归子炽盘继位后,又迁都枹罕今甘肃临夏。431年被夏王赫连定所灭。
二、后燕、西燕、北燕与南燕兴亡
后燕兴亡后燕的建立者慕容垂,原为前燕宗室,后因与执政不合,西投前秦。淝水战后,慕容垂由洛阳返回邺城,杀前秦邺城守将符丕,于384年称燕王,两年后称帝,定都中山今河北定县,史称后燕。4o7年,后燕主慕容熙被部下所杀,后燕亡。
西燕兴亡西燕的建立者慕容冲,亦为前燕宗室。前燕灭亡后,慕容冲曾随大量鲜卑人被苻坚迁入关中。前秦灭亡后,慕容冲遂于385年在阿房今陕西咸阳称帝,后都长子今山西长治,史称西燕。394年,被后燕灭亡。
北燕兴亡北燕的建立者冯跋,是汉族人。原为后燕禁卫将军。后燕主慕容云于4o9年为庞臣离班所杀,冯跋自称燕天王,仍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史称北燕。436年,北魏攻入龙城,北燕主冯弘逃往高丽,438年,被高丽所杀,北燕亡。
南燕兴亡南燕的建立者慕容德,原为后燕主慕容垂之弟。后燕建立后,慕容德被封车骑将军,镇守邺城。北魏攻入后燕都城中山后,慕容德移驻滑台,4oo年又迁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自称燕帝,史称南燕。41o年,南燕被东晋大将刘裕所灭。
三、后凉、南凉、西凉与北凉兴亡
后凉兴亡后凉的建立者吕光,是略阳今甘肃天水东北氐人。382年,被前秦苻坚派往西域,使西域3o余国归附,被任西域校尉。淝水战前,吕光奉命东归,行至凉州,苻坚失败,吕光即称凉州牧。386年,自称大凉天王,史称后凉。4o3年,被后秦灭亡。
南凉兴亡南凉的建立者秃乌孤,是鲜卑拓跋氏的一支,曾在汉魏之际迁入河西,被称河西鲜卑。397年,乌孤先称大单于、西平王,后称武威王,迁都乐都。399年,其弟利鹿孤继位后,又迁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o2年,其弟辱檀继位后,又迁乐都,改称凉王,史称南凉。414年,被西秦所灭。
西凉兴亡西凉的建立者李皓,是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世为陇西大姓。后凉时曾任敦煌太守。4oo年,自称凉公,迁都酒泉,史称西凉。42o年,被北凉所灭。
北凉兴亡北凉的建立者沮渠蒙逊,匈奴人。后凉时曾任宿卫将军。曾推后凉建康今甘肃高台南太守段业为凉州牧。41o年,蒙逊杀段业,自称凉州牧。次年,入主张掖,改称河西王,史称北凉。439年,被北魏所灭。
第四节东晋后期的政治与经济
一、侨置与土断
侨置侨置亦称侨州郡。东晋建立后,为了吸引更多的北方人南迁江东,遂在江东设立了很多和北方侨人原籍同名的州郡机构,并规定:只要注籍侨置州郡,就可获得免除赋役的优待,北方士族亦可继续保持原来的崇高郡望,是为侨置。
土断侨置推行以后,州郡纷繁,或“一郡分为四五,一县割成三四”,“版籍为之混乱,职方所不能记”;加之北方士族兼并土地,荫庇佃客,致使财政收入日益减少。于是东晋和后来的南朝政府遂对北方侨人实行著籍输课制度,即查实户口,登记户籍,废除原来的优待政策,一律按规定收缴赋税,是为土断。东晋政府曾先后进行过四次土断,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在晋哀帝兴宁二年364年由桓温主持的“庚戌”三月一日土断。
二、东晋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
司马道子专权淝水战后,谢安由于声望极高,招致东晋孝武帝的猜忌,遂出镇广陵,不久病死。孝武帝遂将胞弟司马道子任为司徒、录尚子专权自恣,暴横跋扈,又引起孝武帝的不满,遂以王皇后之兄王恭为南兖州剌史,又以殷仲堪为荆州剌史,以分道子之权。道子又引王国宝和王绪兄弟为心腹,用以对抗王恭和殷仲堪。
王恭、殷仲堪之乱王恭和殷仲堪看到司马道子专横暴虐,心怀不满,遂相互联合,于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分别从京口和武昌向建康进攻,司马道子被迫杀王国宝兄弟,请求退兵。不久,王、殷二人又联合广州剌史桓玄等,再次进攻建康。后因北府兵将领刘牢之受司马道子诱降倒戈,王恭被杀,各路军遂仓惶退却。
桓玄专权进攻建康的诸路军退至浔阳今江西九江后,共推桓温之子桓玄为盟主,桓玄遂乘机火并了殷仲堪,控制了荆州,兵马日盛。元兴元年4o2年,司马道子兵进攻荆州,桓玄又收买了北府兵将领刘牢之,遂长驱直入,攻占建康,道子被杀。不久,桓玄逼晋安帝退位,自己称帝,建国号楚。
刘裕当国桓玄建楚后,为了巩固帝位,迫刘牢之自刎而死,又起用了一批中下级年轻将领,企图将北府兵变成自己的私人武装。北府兵将领刘裕虽表面迎合,暗中却进行倒桓准备。元兴元年4o2年,刘裕在京口起兵,率北府兵攻入建康,击杀桓玄,扶晋安帝继位,遂控制了东晋大权。义熙六年41o年,刘裕北伐,灭南燕;次年,击败了卢循起义;十三年,灭后秦,年底,刘裕称宋王。晋恭帝元熙二年42o年,代晋称帝,东晋亡。
三、孙恩、卢循起义
起义原因司马道子专权时期,为了增强中央的防卫力量,阻止荆州和京口北府兵的进攻,遂令其子司马元显强征浙东地区免奴为客的丁壮入伍,企图组建一支新军,名曰"乐属",于是"东土骚然",孙恩乘机聚众起义。
起义经过孙恩原为东晋新安太守孙泰之侄,孙泰被司马道子诱杀后,孙恩逃入海岛。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孙恩乘"东土骚然"之机,率众登陆,相继攻占了上虞、会稽等地。东晋当即派刘牢之和谢琰率北府兵镇压。元兴元年4o2年三月,孙恩兵败后赴海而死。余众推卢循为领,继续战斗。桓玄建楚后,曾将卢循任为永嘉今福建福州太守。桓玄被击杀后,卢循乘机北攻东阳今浙江金华,被刘裕击退,只得南下番禺。义熙六年41o年,刘裕北伐南燕,卢循又再次北上,进攻建康。刘裕灭燕后,当即回救建康。卢循兵败投水而死,起义失败。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