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书生李煜


本站公告

    “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的李煜生于937年七月初七,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等。系李璟第六子,据说是皇子里长得最英俊的,有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身高有一米七五,身材匀称身姿优美,走路富有节奏感,仪容清俊,文质彬彬。古人用“回眸一笑百媚生”来形容一个女子的千般优雅万种风情,可是,可亲可敬的后主——皇帝书生李煜却是:所到之处,哗然一片。连宫女们都习惯笑看他温雅和善。他的哥哥文献太子李弘冀,却是为人尖刻善嫉妒“恶其有奇表”。尚是安定公的李煜通今博古,自幼继承了他的父亲李璟好诗书歌舞琴画的特质,每日以此为乐。他不愿李弘冀猜忌他更无意争夺皇位,也从不参与政事,真是“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倚”,在皇族的“宦海无风三尺浪,朝廷不雨翻波浪”环境中他“两耳不闻窗外事”沉迷于诗词歌赋丹青,为以后的“盛名不在青史在文史”、“误为人主”留下既盛幸又凄婉的千古话题。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后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煜为太子,而大臣钟谟进谰“从嘉德轻志懦,又酷信释氏,非人主才。从善果敢凝重,宜为嗣。”可见当时的钟谟已经对李煜作为君主的“多愁善感,仁厚寡断”必定于国不幸已有先见之明。但钟谟自己因忤逆圣上的美意而被贬官流放。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迁都南昌并立李煜为太子监国,李煜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后,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后主早期无忧无虑、风华旖旎、富贵豪奢的生活是造成他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不脱“花间”习气的重要原因,根据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还有一类是在宋朝的压力下感受到无力摆脱的命运时所流露的沉重哀愁,他后期的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以一首首泣尽以血的绝唱,使亡国之君成为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这些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笔,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其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

    宋初婉约派词的开山,后世尊称他为“词圣”。

    说起后主的诗词,不得不说起他与两个绝世佳人的可谓惊天动地的爱情。即大小周后,大司徒周宗的的两个女儿,人称大乔小乔。

    “通书史,善音律,尤工琵琶”的大周后名宪,小字娥皇,女儿。原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后主大一岁。李煜初见她是在父亲生日宴席间,那时他还是一个皇子。娥皇因善弹琵琶又是大臣的女儿且生的端庄大方姿容秀丽而进宫祝寿。在她那轻柔袅娜仪态万方的舞姿和催人醉的琵琶声中,李煜恨不能离席与她同台共舞,但他毕竟是皇子又有良好的教养。

    一曲清歌曼舞之后,元宗欣赏她的超越于皇家乐师的技艺,特赐给她烧槽琵琶,据说是东汉蔡邕所制,又叫焦尾琴,是无意中看见吴人烧桐木做饭,桐木入火炸裂,响声格外清脆悦耳,于是带着焦糊色的焦尾琴诞生并且流传至今。

    一年以后,十九岁的娥皇嫁给了十八岁的李煜,他们双双携带不同寻常的风雅艺术细胞和俊逸的灵性坠入情网,而且,一坠十年,让后宫的三千佳丽和无数倾慕他的钟灵毓秀的女子春闺寂寞倚栏望,空自飘落花瓣雨,就凭这一点,他配尊为情圣,情操高尚人格高分。

    周后经常以后主的词作来弹奏,后主十分赞美,也因此成就了后主诗词的原动力。曾在雪夜酣饮,李煜要她制新曲,她就边唱边谱曲,一忽儿谱成,称《醉邀舞破》,又作《恨来迟破》。唐明皇时的《霓裳羽衣曲》,乱后失传。她得到残谱,用琵琶来弹soudu.org,又补足了残缺不全的旧谱。(原注:见陆游《南唐书》卷一六《后妃传?后主昭惠国后周氏》)来看后主为她而写的初作《浣溪纱》: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这首词把迷恋周后的情感,深宫香艳的情形,全部写托出来。下面再品读他的《一斛珠》:晓妆初过,沈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娇无那三个字,说尽娥皇风流,一种香闺韵事,儿女柔情,此词停在肉欲的边缘上,诗意弥漫,停出了男欢女爱的无限风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多么的纯真烂漫,多么的娇柔小儿女姿态,以现代眼光看,固然不足为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会里,却是够奇特的。

    贵为皇后的周后温柔多情灵巧,感动了后主的雍容才智芊芊词笔,洒下熠熠生辉的词句,他们的凝结艺术与爱情、精神与物质的双重贵族的血液流进古今的文化长河。令无数后人千古瞻仰叹为观止。

    文学是环境的产物,是细腻的情感交流,在他们这里完全得到印证了。当后主二十八岁那年,周后生病了。后主朝夕视食,药非亲尝不进,衣不解带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痴。这是如何的深情厚谊啊?!不要说九五至尊的皇帝,就是上至宦臣官吏下至平民百姓也是凤毛麟角的。然而,也许真的有天妒英才红颜薄命,周后终被秋风吹去了,至此,后主哀苦骨立,杖而后起,亦如其丧考妣,且将投井以殉,赖救之获免。又自制诔词数千言,皆极酸楚。

    周后的殒世对于独有情钟的后主来说,是天大的不幸,将她葬于懿陵,谥号昭惠,从下面词中,可以看到后主那时的心情: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销心里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犹残药,香奁已染尘。前哀将后感,无泪可沾巾。

    艳质同芳树,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实,又苦雨伤丛。秾丽今何在?飘零事已空。沉沉无问处,千载谢东风。

    无泪可沾巾!失去周后的后主处于巨大哀痛之中。深深的痛苦,残酷的刺激,已根种进心灵深处,把他从温柔沉醉的大国,拖到悲哀凄惨的境域里来,于是他的词也从“烂嚼红茸”而转变为“为谁和泪倚栏杆”、“秋风多……夜长人奈何”的幽凄寒凉。还有这首“浮生共憔悴,壮岁失婵娟。汗手遗香渍,痕眉染黛烟。”的五言诗「书灵筵手巾」也是写给娥皇的。

    娥皇病逝三年以后,小她十五岁的妹妹女英成为小周后,小周后天性活泼爽利,除弹琵琶不如姐姐以外,其余均不亚于大周后。娥皇抱病时,小周后床前床后服侍,早就喜欢这个风流多情又多才多艺的姐夫。直至姐姐病逝三年以后和李煜完婚,小周后未曾生育,和后主相亲相爱。视姐姐的孩子如己出,谆谆教导毫无怨言。

    下面三首《菩萨蛮》,都是李煜见小周后的初期所作,他在细致描写人物活动的同时更多地表现出心理活动,这种细腻的心思,居然是一位君王所作,令人叹为观止。

    “花明月黯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衩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

    画堂南畔见,一向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君恣意怜。”这首词表明他们曾私下幽会,清晰的刻画了小周后的伶俐和娇嗔。

    “蓬莱院闭天台女,画堂昼寝人无语。抛枕翠云光,绣衣闻异香。

    _4460.htm 觉来珠锁动,惊觉银屏梦。脸慢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铜簧韵脆锵寒竹,新声慢奏移纤玉。眼色暗相钩,秋波横欲流。

    雨云深绣户,来便谐衷素。宴罢又成空,魂迷春梦中。”这三首词虽然描写的场合不同,表现手法也微有区别,字里行间闪现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蜜意柔情和轻盈快乐。

    而此时,赵匡胤攻打南汉胜利,开始虎视南唐,十万大军进驻汉阳,杰出的军事家把他的军队对准了顶级的艺术家书生皇帝,这时,武力薄弱的诗画南唐才开始对李煜的从不研究军事的缺点颇有微词。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的疏理朝政,举国沉浸于诗词歌赋,最终,于975年,宋军破金陵,李煜肉袒出降。没有作什么争斗,很多人责骂他“贪生怕死,偷安苟且,屈辱伏降,风流失国。”这一点也有很多人是不认同的,大多数的战争多是权利王位爵禄者手中的玩物,后主在国难当头宁愿千古骂名,也是百兽飞鸟都不忍伤之,甚至在军中将士无物可食之际,也不忍杀宫中所养之禽兽,何其仁德乃尔!这个时候的挣扎不过是多一条血流成的河,真正的仁慈之君主莫过于此:不为一己之私而生灵涂炭。

    宋太祖封后主违侯命,建豪华府邸赐之,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赵匡胤在带兵南征北战中也曾经常派人搜集后主的诗词,他是个真正风雅雄才大略的武将,在后主称臣他在位期间,还经常召见后主探讨诗词歌赋。对后主十分敬重,因为他深知后主是一界毫无野心的辞采书生。

    但是,国家破落全民为俘最初的心情沉重凄凉是可想而知的。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

    垂泪对宫娥。

    这首《破阵子》写于万般无奈的归为俘虏之际,后主不想南唐三代君主收藏的诸多名家书画和万卷图书也沦落为强权之手,在泪如雨下中下令让负责皇宫书画的黄妃把所有的瑰宝全部烧毁。其中有王羲之、颜真卿、杜甫等人的大手笔,也包括他自己的。

    说到这里,不由得要提一个人:紧挨皇宫几里地远的幽竹松林中有一座净德庵,住持是一个叫李进晖的女子,已在此庵十年。,身为大家闺秀才貌俱佳的她,练得一手好字,前面提过后主是个有道号的俗家弟子,虔心皈依释教,潜心礼佛,以慈悲之心,为众生荷罪。他经常来着个庵礼拜。惊讶于这个女子手写的小字可与柳公权相混,因为他自己小字学的也是柳公权,大字学王羲之,他写大字是不用手笔的“卷帛书之,皆能如意”,因为后主,南唐末年,北宋初年,在扬州、江西、湖南、安徽(即词中的三千里地山河的范围)盛行撮襟书。而这个住持十年诵经十年临摹后主的诗词,曾倚着后主的赞词独守清规。在皇宫一片火海的时候,她令庵中愿相随者留下一起与国殒灭。时年二十七岁。写到这里,我是流着泪的,现今还有谁会这样一厢情愿的“卧斋静听萧雨竹,十年一日情自守”?何等的高尚圣洁的痴爱!

    良辰美景奈何天,往事前欢成追忆。可惜,低头于人檐下的好景也不长,宋太祖病逝后,他的弟弟赵光义继位。这位可没有他哥哥的诗书才艺与气度品行。而且他早就觊觎于小周后的美貌。常常借故凌辱残存的信仰,这里就不多提了,肆意掠夺在这些不重诗书礼乐义的人眼里不过是小菜一碟,面对凶猛的掠夺者仁慈善良显得柔弱无用也无济于事。

    生活的巨变,百般交错零落的境地,他一首首泣尽以血的哀婉绝唱流传至今,如《虞美人》、《浪淘沙》、「清平乐」等。词作是那么的凄凉悲壮,意境深远,语句清丽,音韵和谐。常令遭遇挫折的人读之热泪盈框无限惆怅。有人话说两边的评论他后期的词作是空前绝后“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很是在理。在此,笔者只是想附带一句:当我们遭遇窘迫时,想想千年以前的皇帝书生李煜,他亡国之前的生活何其奢华何其尊贵,当他归于俘虏受人凌辱之际,依然痴爱自己的信仰,正视人生的磨难,而正因为这些磨难,才有了李煜,才有了为后人所长诵不衰的词句。我们虽然很平凡,但是磨难过后也是一个新的自己。按现代医学心理学的观念,后主的身心是很健康的,也许,他早已看破红尘,寄兴寄心于诗书礼乐,把生命化作一朵濯清涟而不妖的白莲花,功名利禄全抛下,让百世传吟诗词之灵。让我们一起温习他这几首被传诵的最多的佳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清平乐」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昨夜风兼雨,帘帏飒飒秋声。烛残漏断频倚枕。起坐不能平。。醉乡路稳宜频到,此外不堪行。

    其实,国破山河虽在,后主家人的却是四处零散颠沛流离,他们每每抄来一首后主的词就齐声流泪朗读。这种旋生旋灭,排除不了“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他们体会又是何其深刻?后主的国与家,志与情的诸多不幸问古今又有多少人有勇气去承受?

    先不论“登西楼,东望故国“的无限惆怅凄伤,不说”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清冷萧索。话说小周后在陪伴李煜入宋后,过着寄人篱下的囚徒生活。宋太宗一直有意于她,在此还要提另一个痴情为后主而死的女子:她的名字叫窈娘,仪容美丽自然不必多说,她有一双三寸金莲的秀脚,把独创的金莲舞跳得令人神魂颠倒。后主在位时经常为他表演,后来,宋太宗也很喜欢看,更喜欢她这个人,但她一直不从,即使奉命为宋太宗跳时也是呆滞无趣,可见,美好的艺术境界是根植于高尚的爱的,为此,宋太宗已绽露杀机。宋太宗派人跟着她学习,却始终没有一人能跳的那么传神入画。在978年七月初七(即后主四十二周岁生日)这天,宋太宗以给后主过寿辰为借口,命她必须愉悦的跳金莲舞,她答应了,可是,整个过程中,她的脸始终向着后主所在的位置,至始至终是背朝太宗。正当舞已尽太宗恼怒之际,她还是脸朝后主纵身跃入莲花鼎下的水池之中。她无意于苟且偷生谙透后主也将不久于人世,质本洁来还洁去。又一个冰清玉洁甘心情愿为后主而死的奇女子!只是她不会知道她和后主同年同月同日死。即便不知道,她纵身一跳时是幸福的,完整而又为心所向为彻底了结的多年的梦。当晚,后主被赐牵机药,服后破坏中枢神经系统,全身抽搐,头脚缩在一起,状极痛苦。而《宋史》等正史均未说是毒死,记载为““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李煜死后,葬洛阳北邙山,小周后悲痛欲绝,不久也郁郁而终随之而死。

    的确,艺术天才,误为人主。,他的盛名留在中国文学史。他还能书善画,对其书法:陶谷《清异录》曾云:“后主善书,作颤笔樛曲之状,遒劲如寒松霜竹,谓之‘金错刀’。善如前所述的‘撮襟书’”。对其的画,宋代郭若虚的《图书见闻志》曰:“江南后主李煜,才识清赡,书画兼精。尝观所画林石、飞鸟,远过常流,高出意外。惜无书画传世于后他的词不假雕饰,语言明快,形象生动,性格鲜明,用情真挚,亡国后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超过晚唐五代。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词人的传统,又受了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将词的创作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的词尽管“亡国之音哀以思”,但多数作品则直抒胸臆,倾吐身世家国之感,情真语挚。所以王国维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人间词话》)

    他的精髓神韵在后世的曹雪芹《红楼梦》如《葬花吟》中的“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为首,还有清时的贝勒纳兰容若的诗词中得以继承,如纳兰容若《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和《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象是做了一天的梦,梦回南唐,看见凄沧的后主身着单衣满脸惆怅林立于冷雨敲窗的台前,皇帝书生依然潇洒的身姿浮现在我的眼前,仿佛听见他的哀叹,那落魄却不失志的一生里诉说着他的爱情,他的诸多失意,他的无限落寞,他的种种无奈。我想,他是无悔的即便错生在了帝王家,作为一个文学家,他是成功的,作为一个君王,他是仁慈柔弱的,而作为一个男人,他是至情至性的。

    仿佛听见他仍然月下浅浅低吟:“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故国梦重归,觉来双泪垂。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子夜歌》,我再把一直衷爱的后主词读了一遍,是啊,往事已成空,还如一梦中……。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