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朝会弹劾 (二合一)


本站公告

    “入仕为官确实需要交际打点的地方甚多,但如今晚辈刚入仕不久,根基不稳,大肆收购田地恐造成不利影响。”

    “舅舅与族中长辈这番好意,晚辈就心领了。”

    有一说一,明朝官员如果家境底子不够殷实的话,担任京官之后那是真的穷, 翰林更是穷比中的战斗机!

    原因就在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出身贫寒见识过社会底层的黑暗面,就把贪腐问题全部归咎于官员奢侈享受。

    朱元璋认为治理国家当以德贤为先,贤者天下之望也。然布衣之士,新授以政,必有养其廉耻然后可责其成功。

    这种思维属于标准的儒家“修身”观念,官员只要吃饱饭就行,然后提高自己的品行操守、廉洁自律,天下就自然没有了贪腐问题。

    于是乎朱元璋把官员俸禄标准订的很低,像沈忆宸这般六品官员,一年禄米为一百二十石,折合银钱为六十两。

    明初阶段每个月能发个五两银子,吃饭什么的其实也够了,中产阶级水平还是有的。但问题在于朝廷的俸禄制度,并不是直接发放银子,而是发放禄米。

    你要全部发放大米,官员们其实也能接受,粮食在任何时代都能称得上硬通货。结果到了后面,把禄米给折算成宝钞、绢布、苏木、胡椒等物品。

    而且这个折算定价标准,不按市场规律来, 朝廷说这绢布什么的值多少钱, 它就值多少钱!

    随着时代发展,各种物品价格也出现了极大变化。到了正统年间市场价一匹布四钱银子,一石米三钱, 两者仅仅相差一钱。

    然而在朝廷定价中, 一匹布能值十三石米, 沈忆宸一个月俸禄到手连两匹布都换不到。这样下来都已经不是全家能不能吃饱饭的问题,能保证自己不饿死都得感谢老天风调雨顺。

    偏偏朱元璋在大明就是祖宗之法不可变,后续皇帝只能通过柴薪银、皂隶银等等方式,去补贴官员的吃穿用度,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结果明朝就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状况,官员越反腐越贪,不贪也得贪,否则就活不下去。

    从朱元璋的全员反腐到全员皆贪的转变,仅仅过去几十年而已。

    利用士大夫免税特权,接受乡邻族人的田亩挂靠,算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敛财手段了,也被明朝包括朝廷在内整个社会所接受。

    只不过土地是有限的,长期搞下去无异于饮鸩止渴,沈忆宸日后如果想在这件事情上有所作为的话,就不能在自己身上开这道口子。

    听见沈忆宸婉拒,这下几名母族长辈坐不住了,二舅公立马开口劝说道:“忆宸你此言也有理,要不这样,先挂靠族中三千亩上好水田。次等田地以及旱地,日后再挂靠到你的名下,这样就不会引发外界非议了。”

    在二舅公看来, 没入仕的举人都能免税一千二百亩地,沈忆宸可是三元及第的状元公,前期挂靠三千亩地不过分吧?

    等来年官场站稳了,再把族中其他田地都挂靠在沈忆宸名下,甚至还可以征收村上外姓人的地。

    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听到这话,沈忆宸简直哭笑不得,这应该是说他们纯朴呢,还是该说他们愚笨呢?

    自己这番婉拒放在官场上面,老油条们能秒懂弦外之音。结果这几个母族长辈,还真以为是担心外界的看法跟非议。

    到了这一步,沈忆宸也没兴趣继续虚以委蛇,直接站起身来说道:“挂靠田地之事,诸位长辈还是另寻他人吧。晚辈公务繁忙,就不打扰了。”

    说罢,沈忆宸就搀扶起母亲沈氏,准备离开客栈包厢。

    沈忆宸的果断拒绝,让几名母族长辈大眼瞪小眼,简直不可置信。

    挂靠田地就是送上门来的钱财,沈忆宸仅仅点个头每年就可以入账上千两。就算成国公府财大气粗,也没有谁会嫌钱多吧?

    而且此事还能极大提高宗族内地位跟声望,在乡亲族人中博得口碑与美名,堪称百利而无一害,结果沈忆宸却拒绝了?

    “沈忆宸,就算你如今飞黄腾达,可别忘了自己乃沈氏族人。如此数典忘祖,就不怕被世人戳脊梁骨吗?”

    之前一直没有说话的沈氏族长,此时颤颤巍巍站起身来,指着沈忆宸就怒斥。

    古代讲究一个乡土宗族观念,无论你有何身份、地位、名望,最终还是得衣锦还乡,荣归故里。

    如果连乡亲宗族都不照顾,以后还有何颜面告老还乡?

    沈氏族长拿捏住沈忆宸的宗族身份,这小子不就是爱惜羽毛,怕对仕途造成不利影响吗?

    难道只有大肆收购田地会坏了风评,数典忘祖就不会了?

    沈忆宸罔顾族亲之事要传出去,看看他能怎么收场,文人最好名声跟仕途,不信这小子不服软!

    咋一听到沈氏族长的话,沈忆宸差点没笑出声。这老头子求人办事之前,就连基本的背景调查都不做吗?

    居然敢拿沈氏宗族身份来威胁,信不信自己明天就能拜入朱氏祠堂,成国公朱勇脸上会乐开花。

    至于什么族内口碑声望,沈忆宸就更没放在眼中。就算自己答应下来,既得利者会是普通的沈氏族人佃户吗?

    答案绝对是否定的,逃掉的国家税收,也不会分到普通农户手上。甚至就连沈忆宸都拿不到多少,大头全部都在这群宗族长老跟地主手中。

    我需要你们这几个沈氏老头称赞吗?

    至于什么仕途风评,那更是笑死人。

    老哥我如今在文官集团眼中,都被视为阉党中人了,这点小事算个屁……

    “族长,你要是不满意的话,明天就可以把我从宗谱上除名,晚辈很期望你能做到。”

    沈忆宸丢下这句话后,就再也懒得搭理这群人,搀扶着母亲沈氏转身离开。

    同时他有绝对的自信,沈氏族长不但不敢把自己从宗谱上除名,甚至就连应天府江宁县的三元牌坊,这群沈氏族人也得老老实实的修建好!

    老虎不发威还真给当病猫了,自己以礼待人纯粹是出于教养习惯,三元及第翰林官是这么好威胁的吗?

    果然当沈忆宸这句话出来,沈氏族长瞬间脸色惨白,同时出现了后怕神情。

    自己好像忘记了,如今的沈氏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公府婢女了,而沈忆宸,更不是那个被公爷所放弃的婢生子!

    一旦惹怒了他,沈氏一族都没好日子过。

    返回公府的路上,沈氏明显还有些忧虑,于是开口说道:“宸儿,这般闹僵了是不是不太好,怎么说他们也是你舅舅跟宗亲。”

    “娘,我们母子俩在应天街角小院相依为命的时候,何时有过舅舅跟宗亲了?”

    儿子的这句话,沈氏听明白了,只不过碍于古人的思维观念,她无法做到像沈忆宸这般洒脱。

    沈氏轻轻叹了口气,常言道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如今儿子已经独当一面,自己也重回成国公府,娘家那边的事情无力再管了。

    后续就如同沈忆宸料想到那样,沈氏宗族压根就不敢把自己除名,相反还托人朝公府投了几封拜帖,只不过被他给彻底无视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很快就来到了半个月后的八月初一,明朝每逢初一、十五的朔望两日,为大常朝日。

    在京勋戚跟文武百官,如无要事在身,一律都得参加朔望两日的朝会。

    沈忆宸殿试后虽然被直授了翰林修撰职位,不用像其他新科进士那般观政实习三个月,等待翰林院的馆选考试。

    但是在前三个月,沈忆宸同样处于见习期,没有参加朝会的资格。

    所以今日的大常朝日,才称得上是他第一次正式上朝。

    相比较以前进宫只能站在宫门处等候,如今沈忆宸可以入朝房侯朝。而且翰林官还有特殊优待,足足分配了三间朝房,可以让众人宽松惬意等待。

    那些同样低品阶的顺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待遇就天差地别。几十号人挤在一个小朝房里面,别说是入座了,就连站脚的地方都不够。

    八月盛夏月明星稀还算好,冬日寒风呼啸再碰个雨雪天气,没挤进去的人就遭罪了。

    沈忆宸进入朝房后,一眼就望见了商辂跟萧彝两人,距离上次恩荣宴一别,已过去数月。

    今日再见,三人俱是翰林官!

    “向北!”

    相比较商辂,萧彝没见到沈忆宸的时间更长,他满心欢喜的迎了上去,张开双臂来了个拥抱。

    “景纯,你何时也变得矫情了,在翰林院还好吗?”

    沈忆宸笑着询问一句,萧彝出身寒门,性格比较内敛低调。今日这番举动对于他而言,属实是出格之举了。

    “向北你此言差矣,这不是矫情,乃真情流露!”

    另外一边商辂也靠了过来说道:“向北你放心吧,我与景纯同在翰林院,自会帮衬照顾。”

    “甚好,有弘载你在,确实没什么问题。”

    毕竟商辂名望跟国子监资历摆在那里,一般翰林前辈还真不敢在他面前摆谱。

    “唉,只可惜向北你不在翰林院了,不然吾等三人还能一同共事。”

    “这有何可惜的,向北入东阁进学乃高升,应当恭喜。”

    商辂纠正了一句,萧彝这小子看见沈忆宸,有些过于感性了。

    “对,对,是我说错话了,得恭喜向北!”

    三人久别重逢,自是一番寒暄,但没过多久就听到了钟鼓楼传来了朝钟声,这是提醒众官员宫门开了,得入朝了。

    文官由左掖门进入,首先得在金水桥之南根据品级排列好次序。沈忆宸如今为正六品詹事府右春坊中允,比商辂的翰林院检讨足足高了一品,比萧彝这种没品级的庶吉士,更是不知高了多少,自然没办法站在一起。

    就在即将分别站队之际,商辂看着左右众人注意力没放在自己身上,拉住沈忆宸悄声说道:“向北,我在翰林院听到一些消息,今日朝会可能有科道言官弹劾你,得做好应对准备。”

    “弹劾我?因为何事?”

    沈忆宸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自己这段时间出错的地方,无非就是在麓川事件的揭帖上逾矩了。

    但这件事情在经筵上都过去了,皇帝都没有追究,科道言官能弹劾什么?

    “不知,科道言官有风闻言事的权利,弹劾理由五花八门很难猜测。另外我也只是听闻,不确定一定会有弹劾发生。”

    风闻言事是指科道言官,可以根据未经证实的传言去弹劾官员,或者进谏皇帝。

    也就是说他们随便听到了一点什么小道消息或者谣言,就可以直接上奏章弹劾你,不需要证据这玩意。

    甚至更为粗暴一点形容,老子身为言官看你不爽,觉得你今天左脚先迈入宫门犯了我的忌讳。没有小道消息我就自创一点谣言,也可以向皇帝弹劾你,并且你还要自证清白。

    言官制度本意是朱元璋用来广开言路监督官员的,结果就跟之前官员俸禄标准一样,越到后面越不对味。逐渐演变成为了喷子发挥场所,以及党争攻击利器。

    科道言官在明朝中后期纯粹是为喷而喷,一点小事不厌其烦议谏。甚至他们还意识到了舆论力量,开始自发去引导社会风气,从而彻底失控。

    如果说沈忆宸的行事标准,是“以行践言”的话,那么科道言官的行事标准,就完全相反成了“以言代行”。

    “我明白了,多谢提醒。”

    沈忆宸拱手向商辂道了声谢,科道言官这个群体要弹劾你,除了心理准备外,其他什么应对准备根本就没用。

    毕竟“风闻言事”的权利比宋朝“莫须有”还离谱,防不胜防。

    队列排好之后,文武百官在鸿胪寺官员引导之下过金水桥,来到奉天殿门前站好。只不过这次沈忆宸没有入殿内的资格,得跟其他低品阶官员一样,站在殿外的丹墀上朝。

    现在的沈忆宸也经历过几次面圣了,早没有当初那种好奇憧憬心态,站在里面外面没多大区别。

    三声鞭响,皇帝升殿,众官员行五拜三叩礼,然后按照流程宣读八件奏事。

    前面几份奏章沈忆宸都没怎么认真听,当宣读到现任黔国公沐斌的奏章后,他就有些不淡定了。

    因为这份奏章的内容,是本应该送至京师问罪的麓川蛮首思任法,在路上绝食而亡。千户王政于是将其斩首,现在路上送来的就只剩下一个头颅了。

    也就是说,本来安排沈忆宸问罪项目,还没有开始就结局了。

    对于这个消息,满朝文武以及皇帝,都非常高兴满意,认为这是蛮首畏罪自杀,他们已经被大明天威吓破胆了。

    但沈忆宸却不这么认为,绝食而亡需要极大的勇气跟毅力,非心志坚定者是做不到的。

    真吓破胆的人,是绝对不会选择绝食这种方式,如同上一代黔国公沐晟那样服毒自尽才正常。

    而且思任法这样刚烈的自尽方式,将极大刺激到他儿子思机法,以及麓川还未剿灭的蛮族残部。

    古人都知道哀兵必胜,满朝文武却不知?

    以前沈忆宸在看历史典籍的时候,总幻想着自己要是在那个时间点,将怎样力挽狂澜改变一切。如今他才明白,为何会有历史巨轮滚滚向前的说法。

    很多东西就算是你知道了,也很难改变历史走向!

    就好比现在,沈忆宸再强行介入,恐怕自己就得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很快八件奏事宣读完毕,鸿胪寺鸣赞官按照惯例宣告:“有事启奏,无事退朝!”

    话音刚落下,殿外人群中就有两名官员站了出来,朝着殿内高呼道:“臣有本奏!”

    沈忆宸回头看了一眼,这两名奏事官员一名是都察院的十三道监察御史,也就是科道言官中的“道”官。

    另外一名是从翰林院群体中站出来的,沈忆宸看着有些眼熟。思索了会才想起,这个就是当初在翰林院,被自己用官衔压过的翰林检讨陶宏正。

    靠,自己今日该不会双喜临门,挨两本弹劾吧?

    沈忆宸这下是真的有些无语了,如果这两人都是弹劾自己的,怕又得开创一个大明朝的历史。

    难怪这段时间风平浪静,原来陶宏正这孙子,就等着自己第一次正式上朝来参一本!

    “两位卿家请讲!”

    皇帝的声音通过鸣赞官传递出来,翰林官身份尊贵,可以先行奏事。

    只见陶宏正出班高呼道:“臣弹劾翰林院侍读学士倪谦徇私翰林编撰沈忆宸!”

    下官弹劾上官?

    此言一出,很多官员脸色都变了。

    弹劾说实话不少见,毕竟这年头风闻言事不用负责任,哪怕没有像明朝中后期那般滥用,言官基数摆在那里,总得找点事情做。

    但官场大忌下官弹劾上官,没有鱼死网破的决心,是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特别是翰林院这种地方,能进去就意味着前途不可限量,未来登阁入部不是梦想,何必这般拿自己前途陪葬?

    所以要么不弹劾,一弹劾就是大事!

    陶宏正说完之后,另外一名监察御史也高呼道:“臣弹劾翰林修撰沈忆宸不遵长辈,数礼忘文!”

    本来群臣的目光还放在倪谦的身上,这下全部都看向了沈忆宸。

    好家伙,这小子真是有些离谱,上次经筵得罪皇帝,这次朝会得罪同僚。

    到底背后是做了何等天怒人怨之事,怎么每次出事都有你?

    同时还有些人把目光看向了最前排的朱勇,沈忆宸可是他的儿子,莫非不遵长辈,数礼忘文这两项罪名,跟成国公有关系?

    殊不知朱勇此刻内心里面也是满腹疑问,沈忆宸不愿意入宗谱这等大事,自己这个当爹的都没有指责不遵长辈,数礼忘文,与这位科道言官有何关系?

    这他娘的也管太宽了点吧,家事都不放过?

    龙椅上的皇帝朱祁镇,度过最初的意外后,却忍不住脸上浮现出玩味笑容。

    沈忆宸这小子确实有点意思,他入仕以来真是各种问题不断,每次都能整出点新花样。

    “翰林卿家先行细说。”

    朱祁镇对于不遵长辈,数礼忘文这种礼法罪名兴趣不大,反而对沈忆宸徇私很感兴趣。甚至他大概猜测到,这应该与上次经筵的展书官有干系。

    因为当时他见到沈忆宸在场,都感到有些意外,理论上按照翰林院的升迁流程,新晋翰林是没这么快能参与经筵的。

    只见陶宏正一副豁出去的模样,大义禀然道:“回禀陛下,沈修撰入翰林院不过月余,即被调入东阁入学,可谓寸功未立。却在倪侍读学士安排之下,越过一众翰林前辈参与经筵,此举于翰林院规矩不符。”

    “并且倪侍读学士给出的担当与坚持理由,也无法服众。臣秉持公正道义,斗胆弹劾倪侍读学士徇私包庇沈修撰,还望陛下明察秋毫!”

    陶宏正这番话出来,让那日参与经筵的很多官员,都忍不住点头赞同。

    当时他们心中也有过疑问,为何一个入仕几个月的翰林官,就能参与经筵。而且还不是特许旁听,担任了展书官要职。

    如今看来确实有些问题,而且倪学士给的理由,也太敷衍了点。

    坚持与担当?

    沈忆宸在翰林院总过就呆了个把月,坚持了什么?

    担当那更是无稽之谈,新人在翰林院又无法担任要职,有事也轮不到沈忆宸去担着啊。

    不患寡,而患不均,难怪此举会让下属拼着前途尽毁,也要弹劾上官。

    “倪学士,你有何话要说?”

    朱祁镇朝着倪谦问了一句,他也想不出沈忆宸能坚持跟担当什么。就算是看在成国公面上开了后门,你好歹也做漂亮点,让沈忆宸立点小功劳好名正言顺啊。

    面对下属弹劾跟群臣异样眼光,倪谦毫无惧色,出班义正言辞道:“启禀陛下,臣与沈修撰无任何徇私!”

    “那坚持与担当是这么回事?”

    “不知陛下可否记得《寰宇通志》此书?”

    倪谦并未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朱祁镇一句。

    说起这本书,朱祁镇就印象太深刻了,当初差点没把自己给气吐血。

    一群翰林官修书好几年,就呈上来一本前宋的“低仿版”,简直是把自己当做傻子在糊弄,侮辱皇帝的智商!

    哪怕现在已经过去两年了,朱祁镇想起来还有股怒气。

    “朕记得。”

    “此书重修之事被沈修撰给揽下,以一己之力接手修书。哪怕被调入东阁进学,沈修撰也未曾放弃,如今还在坚持修《寰宇通志》。”

    “如此行径,难道当不起坚持与担当二词吗?”

    倪谦站在大殿之中慷慨陈词,甚至在说完之后,把目光看向了弹劾自己的陶宏正。

    当初在询问众翰林谁愿意修《寰宇通志》的时候,陶宏正就在其中没有作声。

    今日他有何颜面说沈忆宸徇私?

    倪谦这番话语出来,许多人看向沈忆宸的眼神都变了。

    修书是个多么枯燥乏味的活,只要在翰林院呆过的都深有体会。《寰宇通志》这个天坑,更是朝中人尽皆知。

    很多人印象中,像沈忆宸这般年轻有为的官员,是绝对沉不下心来修书的,更别论修《寰宇通志》这个坑了。

    万万没有想到,沈忆宸不但接了,而且就算有放手的机会,他也没有选择放弃。甚至如今在东阁进学,他还在修着《寰宇通志》,简直让人无法想象。

    可以说这一瞬间,颠覆了很多人心中对沈忆宸的印象。

    而这番话听在陶宏正耳中,简直如同晴天霹雳一般。他如何也想象不到,倪谦嘴中的坚持与担当,是沈忆宸在坚持修《寰宇通志》。

    当初在翰林院见到沈忆宸被倪谦安排修书,众人还一片幸灾乐祸心境,认为这是让他背了个黑锅。

    如今却峰回路转,沈忆宸主动坚守没有放弃?

    陶宏正无论如何都不能相信,沈忆宸这种飞扬跋扈的人,会坚持不懈修《寰宇通志》。

    这一定是倪谦想好的借口,来帮助沈忆宸洗白的,看来成国公早早就把他给收买了!

    既然已经踏出了这一步,陶宏正此刻没了退路,他只能豁出去道:“启禀陛下,此乃倪侍读学士一家之言,吾等翰林官们,从未见到过沈忆宸修纂《寰宇通志》!”

    陶宏正这话出来,也是引得了一众翰林官点头赞同。

    一方面是他们跟沈忆宸有旧怨,另外一方面确实是看不到沈忆宸修纂《寰宇通志》的过程。

    倪谦乃被弹劾当事人,他的言论不能成为证据。

    朱祁镇听到后,也觉得有些道理,确实不能光凭借倪谦一家之言,就断定此事。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就在他准备让沈忆宸把修纂的《寰宇通志》,当做证物呈上来的时候,内阁首辅杨溥主动出班站了出来。

    “陛下,臣有一言。”

    “杨爱卿请说。”

    杨溥可是真正的位极人臣,朱祁镇都是他看着长大的,自然不敢怠慢。

    “臣可以帮沈修撰作证,他确实在修《寰宇通志》,而且从未间断。”

    此言一出,之前还各种意见的朝堂百官,瞬间面露惊色。

    杨溥站出来可不是作证那么简单,他身为内阁首辅,一言一行都代表着文官权利中枢的意见。

    沈忆宸不是阉党中人吗?如何能做到让文官首领为他站台?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