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法一


本站公告

    猴拳:创立于植被丰茂的深山幽谷之中,取万物生克制化之易理,统驭拳经、拳论,融拳理于万变归一为始终。始祖董成在其“拳经总论”里讲到“若晓拳理终何在,一阴一阳为之道”。虽该拳以“猿”为名,仿“猿”而创,但他却是重神而不重像,“鸡腿本意每含步,猴形是影重神明。”道出其真意。要求演习时,随其自然绝无做作、僵滞;刚不露骨,柔足任磨;刚柔各半,自然平衡;“能软柔者,自然刚者灵也!”。为早期小说中流传甚广之武学。

    一、摘果

    我方用单点跃步向前上步,同时以左爪向敌方面部虚击,诱使敌方招架防守。当敌方以右手拦截时,我方立即顺势用左爪下压敌方右手臂或右手腕,同时迅速用右爪向敌方双目抓扣。

    二、扑躲

    此为退避之招。当敌方踢击我方时,我方迅速以此势躲避,然后向敌方空虚之处还击。

    三、后蹬裆

    我方以狮子大开口势站立;敌方以右弓步、右冲拳向我方上盘进攻。待敌逼近之际,我方身体迅速后转伏下,两手撑地,同时以右后蹬腿出其不意地猛力蹬踢敌方的裆部。

    四、护脑挑裆

    我方以猴子坐洞之势与敌方对峙。敌方上右步,以右弓步、右冲拳击打我方头部;我方立即以左猴爪向上挡护住己方的脑部。随即我方以右弹腿猛力挑踢敌方裆部。

    五、拨尾蹴

    我方以左虚步站立;敌方上右步,以右弓步、右冲拳进攻我方胸部;我方立即缩身,同时用双手拨拽敌方右臂。紧接着,我方迅速用右弹腿攻击敌方裆部。

    六、单鞭撩阴腿

    我方上右步,以右单鞭之势进攻敌方胸部,迫使敌方防守。趁敌防守上盘而忽略下盘之际,我方迅速以左弹腿撩踢敌方裆部。

    七、阴阳腿

    敌方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站立;我方用猴拳中的窜步向前上步,以左爪虚击敌方面部并立即回收护胸,将敌方的防守注意力诱使到上盘;随即我方用右爪扑抓敌方面部,同时用左腿攻击敌方裆部。敌方向后撤左步闪躲;我方左腿迅速向前落步,并立即用左爪再扑击敌方面部,迫使敌方防守上盘,我方则迅速用右弹腿再次踢击敌方裆部。

    八、叶底偷桃

    此为猴拳中的特别杀手。我方窜入敌方之身下,左手护裆,身体下蹲成右骑龙步,同时从下用右反爪探取敌方下阴要害。

    出处《冰河洗剑录》江海天。

    五行拳:是形意拳系中最基本的拳法也称之为形意母拳。它包括:劈拳、钻拳、崩拳、炮拳、横拳五拳。五行拳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来命名的拳术,前辈拳家先贤以五行学说结合拳式、把拳式招法删繁就简,则博返约,找出五拳,再结合人体参以中医理论,用以解说拳理和攻防技法,用以命名拳术为五行拳。为江湖流传甚广之武学。

    五行拳有“三顶、三扣、三圆、三敏、三抱、三垂、三曲、三挺”八原则,也称形意拳的“二十四法”。

    三顶:头上顶,有冲天之雄;手外顶,有推山之功;舌上顶,有吼狮吞象之容。

    三扣:肩扣,则气力到肘;膝胯扣则全身气凑;手足指掌扣,则周身力厚。

    三圆:脊背圆,其力摧身;前胸圆,则两肘力全;虎口圆,则勇猛外宣。

    三毒:心毒如怒狸攫鼠;眼毒如观兔之饥鹰;手毒如扑羊之饿虎。

    三抱:丹田抱气,气不外散;胆量抱身,临事不怯;两肘抱肋,出入不乱。(另一说为三敏即:心敏、眼敏手敏是也。)

    三垂:气垂则气降丹田;肩垂则肩能摧肘;肘垂则肘能摧手。

    三曲:两肱宜曲,曲则力富;两股宜曲,曲则力凑;手腕宜曲,曲则力厚。

    三挺:颈挺则精气实顶,腰挺则力达四肢;膝挺则有弹力。

    出处《书剑恩仇录》铁臂罗汉罗信。

    龙拳:以螺旋上升,螺旋下降,盘旋起伏,穿云拨雾之势为特点,其动作柔而大方,手法有缠、裹、搂、砍、抱、拧、转、抄等;腿法有合、弹、旋风脚、摆、扫、飞脚等;其步形有龙形步、独立步、马步、弓步、插步、扣步、跨步等,练此拳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延年益寿之功能。练习是要动作流畅、节奏分明、眼到手到,对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起到很好的锻炼作用。

    龙形拳技法要求:“力由腰发,气沉丹田,神发两眼,灵藏天庭,气行手足,力加拳脚,呼吸自然,筋骨丢松,耳听八极,眼视四方,留心注意,形态悠然,进退身步,手进身随”。

    龙形拳以拳为主,龙爪为辅,突出“五峰六肘”之运用,拳路精细,拳势猛裂,窜蹦跳跃如蛟行空,扭拧折叠如黄龙滚地。抢掌、快肘、大闭、埋伏等等招势弓马,阴阳结合。

    拳术者,刚柔相济,横直相连,为股肱之宜使也。夫股肱在下,不如守之在上,既守在上,为一身之主。出手时缓用力,两肩起左手动接右足之力,右手动接左足之力。脚为前三后七,先顾自己,后伤他人。寸寸软而有劲,步步柔而有根。五气调元、五机归一。无隙可乘,无空可入。悠往咸宜,百无一失。

    吞在池,吞者存也。吞如猫戏鼠之状,此柔克刚之意也。

    吐在田,丹田也。丹田为命门相关,人之强弱,寿长寿夭之根本也。吐如虎出林,进时其英勇之气,人不能预防也。

    浮在山,浮如云霞映山由,为轻轻实实之意,神气安然之理也。

    沉在水,沉如大石投江,沉而不脱,如水上流,如下水纹转不泻也。此、吞吐浮沉之意也。

    龙法借浪生力、龙法一字分身、此是第一,一字为横一字直,一字能收诸刀杖,用此一字、万无一失,炼真龙不离水、吞吐浮沉、弹力运气起伏、滚浪力大无穷者。

    凡练习此拳者,宜平心静气。闭口气不上涌,双眼由丹田提神平行远视,眼神充足,上从天庭,气取柔和,呼吸缓慢,神气和一,始得其妙也。

    出处《云海玉弓缘》天竺僧人竺法兰。

    六合拳:六合指东南西北四方与上下,以喻练拳时前后、左右、上下都需照顾,做到手与眼合,步与身合,智与力合。练拳要按龙、虎、鹤、兔、猴五形和八卦方位习练,要求动如行龙,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如云鹤。拳法着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矫健敏捷,闪展腾挪,缓急轻重,机智灵活。据传源自少林寺烧火僧许那罗和尚,后流入江湖,为江湖常见拳法。

    其名有三说;一指自然界的六个方位,即东、西、南、北、上、下;二指人体的六个部位,即手、足、肘、膝、肩、胯;三是指拳法演练所要求的内外三合。

    “内三合”指“心、意、气”三者相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外三合”指“手脚、肘膝、肩胯”三者相合,即“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内外合一,即为六合。六合拳法之基本理论,讲阴、阳、起、落、动、静协调配合;心、意、气、力、胆、智协调配合;手、足、肘、膝、肩、胯协调配合。发于脚、撑于腿、冲于胯、拧于腰、送于肩,开于手称为六合劲,故其拳法取名六合。

    所谓“合”,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

    “合”是人先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例如: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甩左手,两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气,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总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作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情况的姿势。

    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决不只是六合而已。初学拳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

    心,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内中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鹰之攫兔,斯之谓心与意合。

    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动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易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癌便油然而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

    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捐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这就叫气与力合。

    内外一致,手脚齐到,不先不后,不贪不歉。后脚蹬,前脚蹦,手掌吐劲。肘之垂劲与膝之纵力相合,肩之沉劲与胯之抱力相合,肩之开劲与裆之圆劲一致,浑身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斯之谓六合俱备。

    出处《连城诀》吕通。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