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谈心


本站公告

    杨凡带着张五典、刘鸿训、杨嗣昌等人,坐着卡车改装的房车,一路又风尘仆仆的赶回了归绥城。

    这个车上的座椅都是仿制的现代沙发,可以放半平,当床铺用。

    又是两天一夜的折腾,终于快到了归绥城南城了。

    这个改装车虽然加装了减震弹簧,但是仍然把杨凡颠的不轻。

    车上虽然有两个女服务员,但是也就能做个泡面,冲个咖啡之类的。外加几根烤肠,对付着吃点。

    这一路,颠的人想吐。

    毕竟官道早没人维护了,上一次修补还是神庙时候的事儿呢。一路上坑坑洼洼的,杨凡指示工兵把这条破路修补一下,至少把坑都填上。

    要不然,那些移民里有老人和孩子。一路上,再颠簸死几个。

    张五典和刘鸿训倒是表现得很兴奋。他俩还是第一次坐,这种蒸汽卡车改的房车呢。这东西不用牛马,跑起来飞快,而且不需要休息。

    可以一路从陕北,跑回归绥城去,简直是神迹。

    现在,张五典和刘鸿训,明显已经投入了杨凡的阵营。

    杨家的发展趋势,有目共睹,他们都是在杨凡身边亲眼看着,杨家和这个老迈的帝国不同。一个走下坡路,一个走上坡路。

    他们人老成精,一双眼睛毒辣的很。尤其是杨家这些划时代的技术成果,让他们感觉这个世界恐怕要变天了。他们自然愿意投入杨家的阵营。也好在这乱世中给子孙谋一个更好的未来。

    其实,士绅里面有一些明白人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做着有利于自己家族的选择。张五典因为喜欢科学,和杨凡是忘年交,所以在杨凡的体系里,很快就被众人接纳。

    杨家的家奴们都恭敬的称呼海虹先生。刘鸿训也不会再原谅崇祯,他索性跟着杨家混了。刘鸿训是当过首辅的人物,能力和才干都是拔尖的,杨凡尤其欣赏刘鸿训敢于改革的勇气和魄力。

    他那届内阁是崇祯朝,崇祯自己组的第一届内阁,也是唯一一届真心想大刀阔斧的改革的内阁。

    结果,当时崇祯只想维持局面,不想真心改革,把他们都弄下来了。

    之后上来的东林内阁,周敦儒、温体仁、都没敢真正动大明的体制。都是小修小补,甚至除了党争,屁事不干。

    崇祯十七年,换了十九个内阁首辅,五十个大学士。号称崇祯五十相。

    这么短的任期,这么频繁的人事变动,哪有时间沉下心办事,全是搞党争斗争去了。

    都说人事就是正治。这也体现了崇祯没有一个明确的正治纲领。

    就像教员说的,大的方向在一定的时期内是不变的。小的方向则是在大方向下,一直在不停变化的。

    崇祯的问题就是,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大方向,什么是小方向。他隔一段时间就变一次,为了变化而变化,除了对防止臣下坐大有点作用,其他的没起什么好作用。正事全耽误了。

    “你打算什么时候去金山。”张五典问道。

    “回去后,我先送大师去西宁,然后坐船回临河城。我会在临河换火车去哈密,然后转汽车去金山城。这一次恐怕会在西域待上一两年时间,搞不好三年也是可能的。这绥远行省就交给三位帮我维持了。”杨凡放下茶碗说道。

    张五典和刘鸿训都笑着点头,张五典说道:“你放心,有老夫二人在这里,把家给你看的好好的。”

    “老夫年轻的时候,也是自诩虚负凌云万丈才。何曾想,岁月蹉跎,一生襟抱未曾开。过去在神庙的时候,虽然年富力强,可是一身的能力和志向,都消耗在了官场毫无意义的倾轧之中。什么事儿都没干成。没想到老了,还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哈哈哈。”

    刘鸿训也拱手说道:“青海的事情,老夫一力承担,绝对不会出现问题。你就放心的往西征战去吧。前线需要的补给、牛羊、马匹、补充兵员老夫给你办理的好好的。”

    杨嗣昌心里叹了口气,他明白这里已经是杨家的地盘了。

    这已经是既成事实,谁来了都没用。因为最好的土地和人口都在杨家手里。最关键的是,只有杨家有蒸汽机和兴修水利的能力。

    这里太旱了,气候一年比一年冷,无霜期还短。已知的大明任何一种粮食作物,都不能打出粮食来。因为还没结籽灌浆就下雪了。

    可是杨凡有能在这里种植的特殊种子,生长周期只有三个多月,甚至还能在主粮收割后,还能种植秋菜。铁路运来了海岛上的鸟粪肥料。这种蛮荒、寒冷之地,小麦亩产居然是北直隶的三倍。

    他要不是亲眼看着收割的,打死他也不相信。

    还有蒸汽机抽水,还有推土机、挖掘机开挖水渠灌溉。

    草原上的人口和牧民全都是杨家的,其他人来了根本没法独立生存。这里荒地遍地都是,可是谁肯下力气开发呢。

    没水,也种不了粮食。他们有又没有杨家的技术和人口。

    杨嗣昌表情尴尬的坐在这里,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说什么都不合适,会被认为加入了杨凡一伙。

    他是不愿意选择跟随杨凡的,他的心思还是在朝廷那边。

    杨凡对杨嗣昌说道:“文弱啊,人一辈子,不仅要低头拉车,更要抬头看路。做一个裱糊匠没意思。”

    “这间旧屋子,你可以把它裱糊的干干净净的,看着富丽堂皇的,和新屋子一样。可是四梁八柱早已腐朽不堪,经不起风雨。只要一阵大风,立刻就会原形毕露,没几下就塌了。付出多少心血都不值得。”

    历史上的杨嗣昌是一个极其健谈的人。

    他有雄才,善辩,因建言平叛李自成、张献忠的起义而上位。

    明朝末年飘摇的江山,也曾因他的平叛策略得当,短时间内就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而一度有了叛乱平定的气象。

    大明王朝之所以能够苟延残喘到1664年清兵入关,这与杨嗣昌在任时的各项举措有着很大的关联。换言之,是杨嗣昌为大明王朝延续了生命。

    他的下场很惨,因为失陷亲藩,坐等被诛杀中,在恐惧、憋屈和愤懑中病逝。这样一个能出将入相的人才,最终却抵不过皇帝的面子重要。

    杨凡对杨嗣昌起了爱才之心,很想给他指出一条正确的道路。

    杨嗣昌又何尝不明白杨凡的心思。

    此人,根本不是陛下的人,也不是大明的人。在他的认知世界里面,只是又一个曹阿瞒罢了。只是他的心思更大,他的胸中锦绣,宇宙关怀,远迈古人。

    他想建立一个四民平等的新世界。

    他想要以工商立国!

    他想要把权力下放,否定两千年来的君主专制。

    他想废除科举和儒教,……。

    杨嗣昌的才干,让他对杨凡的所作所为洞若观火,他不是傻子,相反他目光如炬,明察秋毫。

    杨嗣昌沉默良久,转头看向窗外。

    车窗外的旷野上,万里无云万里天。一行大雁上青云。

    大雁排列着雁阵,向南方飞去。

    这是最后的雁阵了吧,毕竟冬天已经到了。

    杨嗣昌拱手说道:“侯爷是带兵的人,以知兵闻名天下。吾闻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人各有志,还望侯爷海涵。”

    杨凡一声叹息,响鼓不用重锤,多说无益。

    他转头望向窗外的雁阵,没有说话。

    杨嗣昌苦笑道:“大雁也知南飞,嗣昌在绥远一年多,也有些想家了,张公,还请给我放个假,回京城看看。”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