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六章 都察院


本站公告

    “御史台必须独立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不受其它官场的影响,从而更好的监督百官!”

    垂拱殿中,宁复神情坚定的道。

    当初赵煦在世时,宁复就向他提过这个建议,监督权必须独立于行政机构之外,这样才能更好的实行监督的职责。

    只不过赵煦担心这种改动太大,会影响到朝堂的稳定,所以最后并没有同意。

    “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御史也是官员,同朝为官,肯定会与其它官员产生交集。”

    章惇却摇了摇头,觉得宁复的话根本不现实。

    “这件事说容易也容易,以后御史台一系的官员,由朝廷独立选拔,升迁调动也与其它官员不同,甚至御史可以做为一类特殊的官员,由朝廷专门培养。”

    宁复再次道。

    “若是这样的话,势必会让御史一系的官员与现在的官员对立起来,恐怕会挑起官员间的内斗啊?”

    章惇再次担心的道。

    “朕任命官员是让他们治理国家的,而不是让他们相亲相爱的,而且若是官员之间一团和气,朕反而要睡不着了。”

    宁复却毫不留情的道。

    其实关于御史这一类特殊的官员,以前也同样不受人待见,因为御史可以风闻奏事,不用讲任何证据,而且御史是唯一不受宰相任命的官员,所以御史与宰相处在天然的对立面上。

    可以说每一任宰相上任,都会受到御史的弹劾,哪怕是扑风影,朝廷也不会怪罪。

    但御史也只有这点职权,除此之外并没有其它的权力,这也造成了御史的监督权过小,无法对官员形成有效的威慑。

    所以宁复现在决定将御史独立出来,并且增加他们手中的权力,但也解除了他们风闻奏事的权力,上奏必须要有证据。

    当然御史的权力也随之增加,可以对官员展开调查,甚至连宰相他们也有权监督,而这显然会触犯许多官员的权利,所以章惇才会如此谨慎。

    不过宁复却铁了心要推行这件事,毕竟大宋的官员,特别是文官太缺监管,导致官员贪污受贿之事时有发生,甚至把持一地的大权,对朝廷的旨意阳奉阴伪。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宁复之前为了尽快让全国稳定下来,保留了大宋原来的官员,这些官员良莠不齐,天知道其中有多少贪赃枉法之辈?

    现在大周的天下已经稳定下来,宁复需要对现有的官员体系做一个清理,而御史一系的改革,显然是一个最佳的借口。

    章惇也明白宁复的心思,只是他年纪大了,在政务上也一心求稳,可是现在宁复态度坚决,他最终也只能同意。

    看到章惇同意,宁复也立刻召来柳正等人,然后一同商议了一下对御史台一系的改革方案,对于宁复的决定,柳正是无条件支持的,吕嘉问更不用说了,因此最后几人也十分顺利的商讨出一个大概的方案。

    半个月后,宁复正式下旨,将御史台更名为都察院,设左右都御史,下设副都御史、佥都御史等。

    大周设有二十四路,于是又设二十四路监察御史,每一路监察御史人数不等。

    其实宁复就是把明清时期的都察院照搬了过来,都察院的前身就是御史台,只不过都察院的权力更大,对官员的监督力度也更强。

    要知道在明清时期,中原王朝的皇权达到顶峰,甚至废除了宰相制,从而使得皇权再无人可制。

    特别是在清朝时,皇帝的权力更加强大,大臣成了皇帝的家奴,彻底的失去了与皇帝争斗的底气,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都察院在其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章惇他们当然知道都察院一出,相当于在所有官员的脖子上,都套上了一件沉重的枷锁。

    可是他们也没有办法,宁复对这件事表现的十分强硬,显然是铁了心要限制文官集团手中的权力。

    另外在都察院成立的同时,武学也被更名为武学院,直接隶属于皇帝直管,而且历代武学正,也都由皇帝兼任,另外武学设有两个副学正,负责武学院的具体事宜。

    现在的武学院规模已经扩大了不少,每年毕业的学生已经足够供应军中之用,比如新军和西北禁军,军中的将领几乎都是武学毕业的。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宁复在武学院成立的同时,也直接宣布,以后军中的将领,全都要由武学院毕业的学生担任。

    当然如果有军中的将士在战场上表现出色,也可以得到提拔,只不过在提拔之前,同样需要进入武学院学习一段时间。

    上面这些措施使得军中将官尽出自皇帝门下,不但极大的增强了将官们对皇帝的忠心,同时也让他们拧成一股,从而有本钱抗衡文官集团的打压。

    毕竟朝代虽然换了,但社会的风气一时半会还无法改变,哪怕宁复以军队起家,事后也大幅度提高军队的待遇和地位,但一时还无法扭转社会上对军人的鄙夷。

    另外朝堂上对武将的打压和防备也同样存在,哪怕宁复这个皇帝在背后给军队站台,但暂时还是无法改变武将们的地位,所以只能一点点来。

    武学院成立后,接下来就是对军队的改革,这件事关系重大,宁复也十分的慎重,因此也多次与章惇等人商议。

    不过还没等宁复对军队朝廷改革,都察院成立引发的动荡也终于发生了,朝中不少官员纷纷上书,认为都察院的监察,是对官员的不信任,并且容易引发官场上的争斗,因此许多人严辞要求,解散都察院,保持原来御史台的原状。

    这些官员显然是串通好了,反对的奏本一波接着一波,这也是宁复登基之后,第一次面对如此大规模的反对。

    不过宁复对此早有经验,当初赵煦在世时,可没见面对同样的情况,而赵煦表现的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强硬。

    宁复在这一点上,丝毫不比赵煦差,因此他将所有反对的奏本都打了回去,并且直接宣布对各路御史的任命。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