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几个技巧


本站公告

    本章接上回分析

    2、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就是谁的股票谁买回去。

    比如贵州茅台的股票如果由茅台公司自己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就属于公司层面的股份回购。

    作者认为:

    第一、回购的活跃度和公司的股价一般负相关,股价的下行容易刺激回购的活跃度。

    第二、高质押、低估值或者现金流充裕是公司回购的必要条件。

    高质押的公司更愿意做回购,因为持续下跌中爆仓的风险显著加大;估值分位相对较低的公司愿意做回购,因为有足够的估值安全边际。现金流少的公司显然没法做回购。

    从逻辑上来讲,股票回购之后二级市场的流通股减少,并可能减少总股本,继而可能增厚每股收益,这会对股价有一定支撑作用,但其实效果并不好。

    公司进行股票回购之后,股价大概率还是维持原来的趋势,回购并不能对股价形成有效支撑。我想这是因为在回购的时候,上市公司更多考虑的是基本面的因素,它们没有办法左右市场下跌的趋势,更没有办法预测个股的走势。

    不过,那些愿意回购的公司,尤其是那些规模比较大的回购,还是值得研究的。

    公司回购股份这事儿其实只是公司和管理层的表态,如果基本面不是太好,再怎么回够也于事无补,看看现在的某空调公司,曾经的现金奶牛,家电行业永远的神,前不久放出了一个大规模股份回购计划,用于提振市场信心。

    但上雪扫了一眼它目前的股价走势,依旧是“一泻千里”,如同决堤的黄河水,止都止不住。

    所以大家别看到某个公司出了回购计划就觉得股价有支撑了,就傻傻的买入,我们看公司还是要看公司本身业务行不行,尤其是看未来的增长性有多少。

    买股票买的不是公司现在的业绩,而是它未来的业绩,股价反应的也不是公司现在的价值,而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

    商品的价格反应的是商品的价值,但是股票的价格反应的一定、必定且永远是投资者预期,这个区别大家一定要深深印入脑海里。

    上雪再重复一遍:

    买股票买的不是公司现在的业绩,而是它未来的业绩,股价反应的也不是公司现在的价值,而是投资者对于公司未来业绩的预期。

    比如一家非常能赚钱的公司每年净利润增长率30%,但是投资者觉得它明年会涨到60%,于是大家给出了这家公司很高的估值,但到了明年,当这家公司公布业绩预报的时候,发现依旧只增长了了30%,那么公司的股价一定会面临大幅回撤。

    是这家公司不赚钱么?

    不是。

    是这家公司赚钱速度不快么?

    也不是,净利润可以每年增长30%的整个a股也没多少家。

    公司是好公司,公司也能赚钱,公司还能很快的赚钱,但就是因为它赚钱的速度没有快到跟投资者之前预想的一样,其股价一定会被捶下来。

    所以当我们非常看好一家公司的时候,不要急着就往里头扔钱,先看看我们的这种“好预期”是不是已经被市场价格反应了出来。

    因为你有这种“好预期”多半是看了新闻,看新闻的有不止你一个人,而且已经成为公开信息的新闻多半都是滞后信息,你看到的时候已经晚了。

    就算新闻是第一时间发布,从你看到,形成判断,到买入,估计黄花菜都凉了,人家那些比你先下手的买家早就把价格推高了。

    所以很有可能你的入场价已经位于钟摆右侧的高估区间。

    经常有朋友问上雪明明他买的是好公司,公司未来也非常好,但怎么股价一直震荡下行,完全不反应价值,只要一买进去就亏。

    殊不知如果把股价走势往回拉几个月,该上涨的都上涨了,而且涨过头了,因为该公司最近一个季度净利润增长率没有投资者原先想的那么好,所以股价被捶。

    3、审计报告

    向读者简单科普一下,审计报告分为四种类型。

    (1)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2)保留意见审计报告。

    (3)否定意见审计报告。

    (4)无法表示意见审计报告。

    除了第一种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其他三种都叫作非标准审计报告,简称“非标”报告。当审计师对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存疑,或者审计师认为公司的内控风险比较大的时候,会出具“非标”报告。

    我工作过的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都有这样一条红线:“非标”公司不能碰。

    4、周期性行业的投资心得

    在强周期行业里,当最有效率的龙头企业都在亏钱的时候,整个行业大概率处于底部区域。

    比如,到2012年年底,光伏行业经历了一年半的下滑,上游多晶硅的价格跌到了龙头企业保利协鑫的现金成本。当时,全市场到处都是悲观的声音,说光伏全行业亏损,已经看不到未来。但是,在鲜有关注的时候,多晶硅的价格横在保利协鑫的现金成本上再没有下探。2013年年初,保利协鑫第一次提价2美元后,公司的港股股价在数月之内急涨一倍。

    在强周期行业里,当最没有效率的企业都在赚钱时,这个行业有可能已经处于顶部区域。

    仍然以多晶硅为例。2010年是光伏行业的狂热时期,多晶硅一吨难求。保利协鑫凭借独步全球的冷氢化技术赚得盆满钵满。

    当时,一位领导模样的人数次请我喝茶吃饭,说他们企业想进入多晶硅行业,但冷氢化技术太难,所以考虑金属级硅料技术。我虽不懂技术,但面对狂热情绪,还是提醒他投资百亿元要小心为上。这个人扔下一句话:再小心就来不及赚钱了!后面发生的事情很悲惨,10年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一朝“灰飞烟灭”。

    水泥是个强周期行业,股价波动来自周期的变化。周期向上的时候,水泥企业的利润高速增长。投资者喜欢用市盈率估值法,估值倍数一般都超过10倍,乐观的时候给到20倍以上。

    周期向下的时候,水泥企业的利润迅速下滑,投资者改用市净率估值,而且给出的估值倍数很低。因此,研究和投资水泥企业的核心是把握周期的变化。但是我知道,这对于普通投资者是有难度的。

    因此,我建议大家牢记“盛极而衰,否极泰来”这个简单的原则。

    著名的全球投资经理彼得·林奇总结过,在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从谷底上涨的时候买入周期股;结束上涨周期开始下跌,同时伴随行业产能接近或者超过以往高峰,若股价接近历史高点或者创出新高,这时候要考虑卖出手里的周期股。

    以下是作者给出的一些查询信息的技巧,基本上就是投资银行调研那一套,上雪毕业进入投资银行工作时经常跟下面这些网站打交道,不过对于一般的投资者而言较为专业,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学一下。

    1、财务报告一般从wind、choice数据或者同花顺这些软件下载,也可以从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或巨潮资讯网三大官方网站浏览和下载。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和巨潮资讯网是a股上市公司权威的信息发布网站,网站的界面做得很友好,在搜索框里输入股票的代码就能找到所有公告,然后我们就可以挑选自己想要的财务报告。如果是做港股的研究,那就去香港证券交易所的网站浏览和下载。

    2、在看财务报告的时候,我们需要关心的是年度报告、半年度报告和招股说明书这三份材料。一季报和三季报的信息量很小,如果刚上手做公司研究,建议一季报和三季报略过不看。

    3、在阅读年度报告和招股说明书的时候,我认为需要关注的是“人、财、事、况”四个方面。

    人,是很关键的。在阅读的时候,需要仔细分析上市公司的董事长、高级管理层、独立董事、员工总数、前十大股东、股东户数、技术领头人和审计师。

    财,指的是需要对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股东权益变动表这四张报表进行分析和研究。在看报表的同时,还要把报表附注的内容从头到尾读一遍。

    事,指的是重大事项。这包括上市公司和实际控制人有没有法律纠纷,有没有被监管机构处罚,有没有担保、股权质押、股票期权或限制性的股票激励等。对于这些重大事项,上市公司会写清楚公告的详细刊登时间。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去查询公告的原文,因为财务报告里的信息是浓缩的,看公告原文能了解得更清楚。

    况,指的是行业状况。在宏观、策略、行业和个股四个方面的研究中,宏观研究是滞后的,策略研究是摸着心跳看k线图说话的,只有行业和个股的研究才是有价值的。

    我在wind的研究报告系统里设置了这样几个关键字:会议纪要、调研纪要、产业、电话会、思考、框架、方法、深度和专家。在我看来,研究报告里有用的东西是券商的调研数据、电话会议的内容、行业统计资料以及偶然披露的一些数据资料来源。

    4、对于券商买卖建议的部分,我建议不要花时间去看了,券商研究员的建议无外乎“买入、增持、谨慎增持、推荐、强烈推荐”。国内很少有强烈看空的报告。对于很差的企业,券商研究员要么不写,要么即使写了,也顶多说“持有”,而且会一直“持有”下去,所以不要太关注买卖建议。

    5、其他有用的网站:比如中国裁判文书网,这是一个官方的免费网站,把上市公司、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的名字输入进去,可以查看历史法律纠纷,如果有法律纠纷的话,仔细看看是哪些事情。

    “天眼查”或者“企查查”这两个网站或者app,能够查询企业股东、实际控制人、相关法律纠纷、工商资料变更、企业关联关系等资料。我在查询的时候会感觉自己像侦探一样,有的时候会找到意想不到的东西。

    6、搜索引擎。如果有疑问,上百度、搜狗和必应网站查询都行。要诀是顺藤摸瓜、打破砂锅问到底。过去的新闻报道、其他投资人的分析、论坛上的帖子等都是我们分析企业经营情况的“呈堂证供”。至于这些资料怎么筛选和应用,那实在无法统而言之了,只能是用到自然知。

    在这里补充一下对于商誉的专业知识,同样,想进一步学习的小伙伴可以自行往下看:

    商誉是如何产生的?简单一句话,商誉是在溢价并购时产生的。比如,a公司100%收购b公司,b公司的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是3亿元,a公司出了5亿元,那么多出来的2亿元就是商誉。

    从公式上看,商誉=收购成本-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x收购比例。

    这里有两个小问题。

    首先,从会计计量的角度看,商誉仅由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产生,企业自身产生的商誉是不进行计量的(商誉不会凭空产生)。

    其次,因为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难以确认和计量,所以商誉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记账手段,存在很大的操纵空间。

    商誉出现在哪里呢?还是以刚才的案例来说,收购完成以后,2亿元的商誉出现在a公司合并的资产负债表里(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不会出现商誉)。又因为商誉是不可辨认的,所以现在把商誉放在非流动资产里。

    2019年年初,《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做了明确的要求。

    首先,其他所有资产都是在出现减值迹象以后才做减值测试,商誉则不同。商誉每年年末都要做减值测试,并且商誉减值和业绩对赌无关。哪怕过了三年的对赌期,只要有商誉,还是要做减值测试。

    其次,在做商誉减值测试的时候,不允许把并购对象的整体股权作为减值测试对象,而是要将商誉分摊至资产组(组合)后分别进行减值测试。

    最后,不只是年报和半年报中要披露商誉减值信息,季报中同样要披露商誉减值的相关信息。

    商誉减值后,公司会在利润表上体现商誉减值的损失。比如,这次北斗星通做了5亿元的商誉减值,利润相应少了5亿元。

    因为利润会影响资产负债表中的股东权益,所以减值以后股东权益相应少了5亿元。

    如何避免踩到商誉减值的雷?

    作者认为,我们在看任何一家公司的时候,如果资产负债表中的商誉和净资产比超过了50%,那么这家公司我们暂时不要再看了。

    后续论点见下章。

    重要提示:文中提及的所有公司仅用于案例分析,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