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里上自习的几个同学,都探起身上来,往讲台方向巴望着。
这班上的大部分表现不好的同学都被这个“吴胖子”体罚过,所以,很多孩子是不敢仗义执言的。
很可能,这就是李子孟和孟晓彤他们那所归属厂区的民办小学的一个特点——老师的素质普遍都不怎么高吧。
“吴胖子”继续质问着她:“你知道不知道,被你殴打的那名同学,她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出身的吗?”
小女生整个一个混不吝儿,听他这么一问,随即,便轻飘飘地摇了摇头:“她什么家庭,干我P事!就算是天王老子骂我,也得先给我赔礼道歉!否则,我就会揍她!”
仔细想一想,她这种思考问题的逻辑,果真是大错特错吗?也未必,不可一概定论。
所谓“城里人”出身的一些老师,内心里确实是很害怕学校里招收到像这种观念偏执、很难被从根本上进行教化的、从“村”里来的学生。
别说她们了,就算是她们的父母,再数到上三代,爷爷奶奶那一辈儿,往往,大都是有着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所特有的道德标准的“执念”的。
而且,很显然,在过去的那些年底里,“村里人”是与“城里人”的价值观、生活习惯等等,总是显得格格不入的。而且,就算是格格不入也没关系的,但是,如果还“屡教不改”的话,就是让人很是糟心的!
然而,为什么偏偏非要她们这些所谓的“村里人”必须做出改变呢?
难道说,只因为,她们为了寻求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未来人生的发展机会,就要必须“入乡随俗”地完全摒弃掉她们曾经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吗?
这问题,在当时看来,是十分具有冲突性。对于当时还在读小学的李子孟来说,实在是太深奥了。
最近这20年,这种情况,好了很多。城乡差异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多的“城里人”更加喜欢“乡村生活”了,都惦记着逃离北上广、回归恬静田园呢。
还是回过头来,继续说,李子孟上小学的那个时候。
这些从乡村入学而来的孩子们,她们从小侵染在生活方式简单、民风一向淳朴的乡村氛围里。
就拿孟晓彤她们班的那个女孩子举例说吧。
在她的乡村家乡,无论营生大小,所有农户都是诚信经营。上到cun 长、支部shu 记,下到乡村小学的校长、老师,没有谁的身上会体现出自己高人一等的官气、书气。
村里的乡亲们,虽然,不算足够超级的富有,但是,每家均有良田,基本可以自给自足。最重要的,如果,在意外的自然灾情来临的时候,一家有难、八家支援。
甚至,邻里邻居之间挨家挨户地住着,也总是门不闭户、相互照应着,一村人就像是一大家子人一样。
最初,那女孩儿自然是不怎么太懂得“城里人”每天擅长玩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学校里,她还得谨慎小心地对待着自己身边的那些“非富即贵”的某某二代子女。
然而,到底那些“富”啊、“贵”啊之类的形容词,代表着什么具体的含义,她一个十岁左右的小丫头,能有多么特别明确的概念呢?
就算是,很多大人们没有亲身处于那样的富裕阶层和“上流”等级的社会环境中,也是很难想象得到人家平日里是怎么生活的。
小女生一直寄宿在亲戚家里,听从分别前父母对她的反复叮嘱,一定要和听亲戚的话,一定要听老师的话,在学校里一定要和同学们维系好关系……
可是,她的父母也好,她的亲戚也罢,没有人教过她,如何在自己受到伤害和不公的时候,合理性地保护好自己。
她也完全没有办法预料到,刚升学到新的年级没多久,就和隔壁班的“富家女”同学打架斗殴……
咳!
这起事故发生之后,并很少有人会去特别关注一下:为什么,那个被她打伤的“富家女”,会对她这样一个“贫家女”出言不逊地说出一些带有侮ru 性的话语呢?
或许,这是独属于那个从完全封闭到突然开放的过度年代里,在第一波经济巨浪的激荡和冲刷之下,由于贫富过度差距所导致的、几乎“无法逾越”的不同阶级之间的文化沟壑,使然吧?!
然而,“富人”蔑穷,“穷人”仇富,真的,只存在于那个特殊时期阶段的二十年里吗?
如果,只有那个年代里才存在这种特有观念的话,那么,为什么,直到现在,在贫富差距不断缩小的同时,那些仍然可以归属于是“阶级固hua”的社会现象,从很多方面看来,反而是越来越明显了呢?
这些社会学领域的问题,还是交由给社会学家去研究吧。
留在一代人记忆中那些“刻骨铭心”,也不过是二、三十个年头吧。而,每一代的“刻骨铭心”,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而,前一代人的“刻骨铭心”,会随着他们那一代的离去,那些历史片段的记忆也越来越少,鲜有能对后一代仍然具有“非凡”的意义的!
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简简单单地快乐幸福着,就足够了!
有些扯远了……
小女生始终都认为,和自己打架的隔壁班女孩是“罪有应得”的。
吴胖子对她大吼了一声:“你知道吗?!她是咱们第三印刷厂副厂长家的闺女!”
那个女孩子又摇了摇头:“我管她是谁的闺女!反正,她骂我,就不行!”
“简直就是无知!”吴胖子着实是在气头上的,听到女生咬死不松口的那句话,不容分说地便挥起了手中的木头尺子,一下子抽在了她的胳膊上。
无知者,才“无所畏”吗……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