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东山再起


本站公告

    大宋不杀士,文人窝里斗。朝廷那是什么地方,全是人精待的地儿,让唐僧成为唐僧的,不是经书,而是取经的那条路,但凡不能杀死你的,必将使你强大。

    卢多逊把赵普的妹夫侯仁宝从西京洛阳一把手,贬到邕州任知府,最终战死在交州。就这样,他还不罢休,对老对头赵普,那是放开了祸祸。

    赵普儿子赵承宗任潭州知府,受诏回京,奉旨与燕国长公主的女儿高氏成婚。高氏的后台足够硬,她是燕国长公主与开国功臣武胜军节度使高怀德的女儿,也就是赵匡胤和赵光义的外甥女,赵承宗就成了太宗的亲外甥女婿。

    宋朝官员的婚假,规定可以休九天;父母居住在三千里外的官员,每三年有三十天的探亲假。按理说,知潭州的赵承宗可以连续休假三十九天,然而结婚还没满月,卢多逊就逼着赵承宗离京,回到任所。卢多逊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让赵承宗跟侯仁宝一样,老死江湖,永远也别想回到京城。

    在卢多逊的压制下,赵普的亲人纷纷远离自己,从属们也各奔东西,政治势力大有一去不复返之势。

    俗话说:兔子急了也咬人;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卢多逊的咄咄逼人,彻底惹恼了赵普,他不想让儿子再步妹夫的后尘,他决定出手反击。

    赵普是什么人?那可是官场大哥大,半部论语就能治天下的主儿,不但政治经验丰富,而且手段老辣,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天地都要抖三抖。

    后周显德三年(956),进入赵匡胤的幕府,历经大宋开国,为相十年,到大宋开宝六年(973),被赵匡胤罢相,前前后后在太祖赵匡胤身边干了十八年,赵普所有的策划,都是围绕赵匡胤和他的大宋量身定做的。

    从陈桥兵变到大宋开国所有重大决策和治国方针,都是在赵普主持和参与下制定的。包括后来的平定二李叛乱,陪着太祖御驾亲征,杯酒释兵权,强中央弱地方的政治布局,先南后北的雪夜决策等等,赵普从出谋划策到亲力亲为,一样没拉。

    太祖赵匡胤曾对赵普道:“朕与卿定祸乱以取天下,所创法度,子孙若能谨守,虽百世可也!”

    ◆ 姚恕不恕

    在太祖朝,唯一敢跟御弟哥哥——晋王赵光义对抗的,只有宰相赵普。

    赵普跟赵光义,两个人在朝堂上,双方“堂堂正正的玩阴谋”。两套领导班子为了权利,互设陷阱,把一切都摆在明面上,但一切又都是阴谋,都是挖好了坑让对方往里跳,而且不得不跳。甚至大打出手,杀掉对方的左膀右臂。

    当时,晋王赵光义手下有个得力干将,此人名叫姚恕。一天,赵光义让姚恕去宰相府办事,宰相赵普正在接待朋友,相府看门的就没让姚恕进去。

    姚恕火气很大,二话不说,立即甩手而去。因为是晋王的人,看门人觉得不妙,立刻回禀了赵普。赵普让家人赶紧骑马去追,结果,人是追到了,也再三道歉赔不是,姚恕仗着有晋王撑腰,执意不回去。

    姚恕这么横,完全是狗仗人势。家人回来向赵普如实做了回禀,堂堂的宰相,竟然请不动你一个小小的开封府判官,赵普感觉自己颜面尽失,心里面的无名火,腾地一下子就起来了。这真是“姚恕不恕,则平不平(赵普,字则平)。”

    不久,开宝二年(969),赵普向太祖举荐姚恕到澶州做通判(相当于副市长、政法委书记),辅助太祖的舅舅杜审肇。昭宪杜太后有五个兄弟:老大杜审琦、老二杜审玉、老三杜审琼、老四杜审肇、老五杜审进。

    跟国舅爷在一起共事,姚恕觉得脸上有光,拽得不行不行的,却不知他这是在与狼共舞。

    开宝四年(971)十一月,淫雨不止,河水暴涨,黄河在澶州决口。

    澶州官吏杜审肇和姚恕心存侥幸,玩忽职守,没有及时上报灾情,导致黄河水一泻千里,下游州县民泽其鱼,山东曹州等地成了重灾区。

    下游州县官吏纷纷给皇上上奏折求援,赵匡胤接到奏章,龙颜大怒,派出钦差彻查澶州官吏瞒报之罪,国舅爷杜审肇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姚恕。

    结果,杜审肇首先被“免官归私第”,回家卖烤地瓜去了,还好,“特以潍州刺史月奉优给之”,不至于挨饿。

    姚恕可就惨了,黑锅彻底背身上了,“怒其不及时上言,遣使案鞫,遂论恕弃市,”为平民愤,不用押回京受审,不用等秋后,太祖当即下诏:“斩,投其尸于河”。

    《续资治通鉴长编》载:“(姚恕)居澶州几二年,竟坐法诛,投其尸於河。恕家人初不知也,偶於中流得其尸,朝服故在,后数日,乃知恕所以死。人谓恕罪不至此,普实报私怨耳。”

    姚恕的死法比较特殊,没穿囚服,身穿官服,在黄河边被杀,然后抛尸黄河。姚恕家人根本不知道姚恕被杀,发现了黄河里漂着一具穿着官服的尸体,打捞上来,才看清是姚恕。

    不作死就不会死,后人笑称此事为“神仙打架,凡人遭殃。

    (本章未完,请翻页)

    ”

    赵普设计杀掉了赵光义的手下干将,赵光义怎肯罢休,双方从此势同水火。

    ◆ 二虎相争

    太祖赵匡胤武艺超群,大智大勇,心怀苍生,总感觉自己书读得少。

    随周世宗柴荣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藏财宝数车,一检查,发现全是书籍。

    世宗道:“你作为武将,不把心思花在坚甲利兵上,带这么多书弄啥咧?”

    赵匡胤道:“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书来看,就是为了多学点知识、长长见识,才能多打胜仗啊。”世宗听后,越发地欣赏太祖了。

    当上皇帝以后,赵匡胤矢志一统天下,更是鼓励武将们多读书,建隆三年(962)二月的一天,太祖赵匡胤曾对近臣道:“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

    “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宰相赵普,本身读书并不多。跟赵普相比,卢多逊可是真正的文人出身,后周显德初年,卢多逊就考中了进士,历任秘书郎、集贤校理、左拾遗、集贤殿修撰。《宋史》载:“多逊博涉经史,聪明强力,文辞敏给,好任数,有谋略。”

    卢多逊,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他的曾祖父卢得一、祖父卢真启都曾做过县令,他的父亲卢亿,年少时即好学,以孝悌闻名乡里。

    卢多逊博览群书,涉猎经史,文辞敏捷,而且记忆力超强,很多东西看过一、两遍就记住了。大宋立国,卢多逊以集贤殿修撰出任知制诰,成为太祖赵匡胤的近侍。

    卢多逊很善于揣摩皇上的心思,赵匡胤爱读书,经常到史馆拿书看。作为大宋的国家图书馆馆长,每次赵匡胤去书馆取书,卢多逊就让书馆官吏,将书名告诉自己,他自己便会通宵达旦地把同样的书籍提前读一遍。

    并不是卢多逊多么喜欢读这些书,他心里面是揣着小九九的。赵匡胤经常在朝堂上谈及书中的内容,当别的大臣还在努力思考如何对答的时候,卢多逊已经开始抢答了,由此,让赵匡胤对他开始刮目相看。《宋史》载:“太祖问书中事,多逊应答无滞,同列皆伏焉。”

    太过张扬,难免抢了众人的风头,宰相赵普对卢多逊甚是看不惯,认为此人投机取巧,心机太深,因此,卢多逊的仕途并不顺利。卢多逊也看不惯赵普的工作作风,在朝堂上,二人经常意见相左。一次,太祖召对卢多逊,他竟然大谈赵普违法占地等不法之事,给赵普上眼药,两人的梁子从这时就结下了。

    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卢多逊出使南唐,赚取了南唐的山川地理图,向太祖邀功。从此受诏与人同修《五代史》,升任中书舍人、参知政事。参知政事与宰相并称为“宰执”,相当于副宰相,一旦宰相位置出现空缺,参知政事就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主持国家事务。

    卢多逊能成为参知政事,也是因为他跟晋王赵光义一个鼻孔出气,穿一条裤子,搞到了一条船上的原因。

    “多逊相则赵普出。”

    开宝六年(973)八月,赵普因强买他人田产、收受吴越王钱俶贿赂等罪名罢相,被调出京师,出任河阳(今河南西北部一带)三城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同平章事。

    赵普跟赵光义最大的分歧就是在皇位传承上。赵普是坚决反对让赵光义继位的,这也是导致他罢相的最主要原因之一。

    赵光义登基后,曾对身边人道:“若赵普在中书,朕亦不得此位。”就是当着赵普的面,也说过:“朕几欲诛卿。”

    副宰相卢多逊并不是一个肚子里能撑船的人,心胸和格局极其狭小,一直将赵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他得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赵普,继而打击赵普的家人,在卢多逊的排挤下,赵普的妹夫侯仁宝很快被调出洛阳,贬到邕州。

    没有铁杆粉丝赵普的支持,太祖赵匡胤在开宝九年(976年)十月,神秘驾崩。赵光义即位,卢多逊作为皇帝的红人,被擢升为宰相,一时权倾朝野。

    太宗继位之初,任命高宝寅为怀州(今河南焦作)知州。高宝寅与赵普本来就是冤家对头,矛盾很深,赵普被贬为河阳节度使,正好兼管怀州。赵光义派了个反对派高宝寅来做赵普的下属,很显然是故意针对赵普的。

    作为上级领导,赵普对高宝寅没少使绊子,高宝寅仗着有皇上撑腰,于是向赵光义上书,要求自己的这个州直接归中央管辖,不想让赵普再监管自己,建议罢废节度使统辖支郡。打压赵普,也是太宗的工作重点,立即准了高宝寅的奏折,这等于缩减了赵普的权力范围。

    太祖驾崩,作为地方节度使的赵普提出要进京觐见新皇,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三月,赵普自河阳入朝。一见到赵光义,赵普就提出想在京城留下来,参加太祖的山林安葬仪式。

    赵光义当即应允,道:“既然这样,河阳节度使你就别干了,就留在京城参加大行皇帝的陵寝安葬仪式吧。”于是免去赵普河阳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封

    (本章未完,请翻页)

    他一个太子少保的虚职,留京城奉朝请。

    古时称春季的朝见为“朝”,秋季的朝见为“请”。奉朝请,不是官名,只是一种待遇,赏赐给那些闲散官员的一种资格,让他们一年当中可以朝见皇帝两到三次。

    赵普被罢黜节度使,罢黜使相,这回彻底离开了权利中心,连见皇上一面的机会都很难得。太宗终于心满意足了,卢多逊也露出了胜利者的微笑。

    ◆ 出面作证

    在太宗和卢多逊的共同打压下,赵普在京几年,始终郁郁不得志。赵光义对赵普的冷遇,赵普还可以接受,卢多逊对自己的迫害,赵普不能忍受。害死了自己的妹夫,此次,卢多逊又逼儿子赵承宗离京,还想害自己的儿子,这彻底惹恼了赵普。

    若想重出江湖,扳倒卢多逊,赵普觉得必须得到太宗皇帝的支持,作为老对手,赵普太知道赵光义要什么了,他的反击就从赵光义的软肋开始下手。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九月,赵普向赵光义上秘奏道:“臣是开国旧臣,被权幸大臣中伤,臣想见驾,臣有一样东西要交给陛下。”

    因为是“兄终弟及”,赵光义继位后,一直在为自己的登基炮制证据。现在赵普奉朝请,主动要求见驾,那必须接见。

    赵普跪倒在地,赵光义屏蔽了左右。

    赵普道:“臣曾给太祖上书云,‘外人谓臣妄自议论皇弟开封尹,皇弟忠孝全德,岂有间然。况且昭宪皇太后大渐之际,臣实际上参与接受遗命。知臣者君,愿赐昭鉴。’太祖亲手封上这封信,藏在宫中,陛下一查便知。”

    更让赵光义始料未及的是,赵普竟然亲口承认“金匮之盟”是真的。

    这真是瞌睡碰上枕头,赵普亲口承认自己当年记录了杜太后的遗命,讲述了帝位的传承顺序——“兄终弟及”,太祖传位于太宗,太宗再传给弟弟赵廷美,赵廷美最后再交给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就是所谓的“三传约”。赵普这样讲,证实了太宗继位,不但是太祖的遗命,更是昭宪杜太后的遗命。

    赵光义到了太祖的房间,果真在箱子中找到了赵普先前上的奏表和昭宪杜太后当年的“金匮之盟”的遗诏,此段载于《宋史》当中。

    更多的人愿意相信,所谓的奏表和昭宪遗诏是赵普和赵光义两人炮制的。

    大家都知道赵普跟赵光义是曾经的政敌,冤家对头。现在赵普出来作证“金匮之盟”是真的,有物证、有人证,再加上赵普本身就是昭宪顾命的参与者,“金匮之盟”的结尾为“臣普书”,以及朝中三朝元老、四朝元老的响应,证明了太宗的继位是合情合理合法的,赵光义的心总算是可以放到肚子里了。

    作为交换,赵普重新当上宰相,成功实现了咸鱼大翻身。太平兴国六年(979)九月,赵普被授为守司徒兼侍中、昭文馆大学士,封梁国公,实现第二次拜相。同时,太宗下令,留亲外甥女婿赵承宗在京城任职。

    拿鸡蛋换糖葫芦,赵普的此番做法,颇受后世争议。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宋赵普负太祖为不忠”,下令祭祀赵匡胤时去掉赵普的配享;著名思想家王夫之在《宋论》中对赵普的批评,那是一个体无完肤,认为太祖任用这种“险诐小人”足令“万世恸哭”。

    然而在赵普看来,太祖两个儿子德昭、德芳全都死于非命,他要“忠”的君,再无一丁点希望了;加上宰相薛居正刚死,大宋朝堂的天花板出现了极其难得的一个空位,此时不出手更待何时。因此,赵普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放大招,一石激起千层浪。

    都是千年的狐狸,哥现在陪你一起玩聊斋。赵普重新为相,再次站在了朝堂之上,卢多逊感觉如芒在背,心里开始炸毛。

    在“金匮之盟”的遗诏里,皇位的传承不是“二传约”,太宗传给德昭;而是中间又多了一个赵廷美的“三传约”。如今,德昭、德芳两兄弟已死,就是说,赵光义要想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只要办了赵廷美就行了。

    卢多逊现在跟赵廷美打得火热火热的,办了赵廷美,就能扳倒卢多逊,“三传约”或许就是赵普的隔山打牛连环计,也是赵普开出的药方和条件。太宗想让自己这个皇位来得正统,也只有答应“三传约”。赵普就是想借太宗之手,达到打压卢多逊的目的。

    赵光义已经看出了“金匮之盟”里面的弯弯绕,他故意问赵普,“朕该不该传位给廷美?”

    赵普道:“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赵普的意思是说,太祖当年如果不想着传位给太宗你,怎么会落得现在的结果——自己暴亡、两个儿子全都死于非命。太祖已经严重失误,您就不要再重蹈覆辙,掉到同一个坑里了。

    赵光义点头。

    没到最后一刻,都无法定输贏,只有笑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赢家。

    如果说卢多逊有什么错?那就是打架选错了对手。没有对手的人生是孤独的,但选错对手,人生则是不幸的。

    (本章完)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