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天下一统


本站公告

    韩非于公元前233年死去,他死后3年,秦国便攻克了韩国的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韩王安只能率领残部向秦军投降。

    韩国的灭亡带来了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各国犹如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下,天下诸侯由此而惊惧不已。此前赵国和秦军正陷入胶着状态中,在紧张的气氛中,赵国居然轻易跳进秦国间谍布置下的圈套,把那位唯一可以暂时挽救国家名将李牧逼得自杀而死。从此,秦军便再也没有了真正可与之抗衡的对手。秦国继白起之后的名将王翦也就此成为天下第一将。在他的带领下,秦军发起了对赵国最后的进攻,赵王迁兵败投降。赵王迁的哥哥赵嘉向北逃走,在代郡集结了十余万残军,希望能够重新创立合纵联盟,继续抵抗秦国的入侵。

    但是其他国家都不认可赵嘉的合纵思想,认为合纵联盟已经不可能重新建立,即使能够建立起来也无法抵抗秦军的进攻。燕国太子丹也有这样的思想,在手忙脚乱的情况下,太子丹最终发起了对秦国的刺客攻势,最后以失败告终。

    三晋之地,韩国和赵国相继灭亡,唯独剩下魏国还在苟延残喘,就在太子丹死亡的第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军以风卷残云的气势,很快便兵临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不过这一次秦军并没有直接进攻,而是再次利用了河水的作用。秦军连夜把黄河的堤防掘开,几乎兵不血刃,便灭亡了魏国。魏王假在被秦军擒获之后,就地处决。

    最后还剩下两个国家,等待秦军去征伐,一个是楚国,一个是齐国。楚国经过这些年的休养生息,厉兵秣马,元气有所恢复。因此与楚国的战争是秦军扫灭六国面临的关键一战,也堪称艰难的最后一战。

    这时年轻将领李信刚刚从襄平大胜归来,带着一身的光彩和荣耀。此时秦王政开始思考攻楚的问题,攻灭楚国无疑充满了艰难和挑战,而一个君主要权衡天下内外大事,一方面要防备军事上的溃败,另一方面则要防备大臣或者大将尾大不掉,功高震主。

    所以到底派遣谁去攻克楚国是秦王政当前最为疑惑的问题。王翦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攻下楚国不在话下。但正是这样,秦王对他才有所犹豫,因为他的功劳已经很大,功高震主的道理秦王是懂得的。李信刚刚经历战事,经验、计谋、威信上都比不上王翦,却是秦王政重点培养的对象,他甚至还想要在军中让李信和王翦抗衡。

    在秦国兼并天下、横扫八方的过程中,没有王氏和蒙氏家族的支撑,秦军很难如此快速地攻灭六国。蒙骜、蒙恬、蒙武祖孙三代,各个居功至伟、威名赫赫;王翦、王贲父子也不屈居人后,古人来者都屈指可数。是故《史记》评论道:“秦始皇二十六年,尽并天下,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山东六国之中,除了韩国之外,其他六国都是在王氏父子的帅旗下相继攻灭的。相比于蒙恬、蒙骜等人,秦王政更需要防范的是王翦。

    王翦自然知道秦王政的心思,白起的结局还历历在目,警示着每一个秦国将领:了却君王天下事,不一定能够赢得生前身后名。

    所以王翦之子王贲在接连攻克了楚国的十余座城池之后,便毫无怨言地把帅印交给了李信,把最后的功劳让给了他,也是把自己的祸患消灭在李信的功劳之中。

    在此之前,秦王政还对王翦和李信作了一个对比。他问王翦,需要多少兵力才能够攻灭楚国,王翦毫不犹豫地说要60万。秦王政暗自抽了一口凉气,60万大军可是秦国压箱底的实力。于是,秦王再去问李信同样的问题,李信人如其名,自信满满地说只要20万大军。

    李信说要20万大军看似轻狂,实际上也有一定的根据。当时攻打燕国之时,李信不过是带领了数千人马,就灭掉了燕国的数万大军。

    秦王最终选择了李信,同时心中也忐忑不已,不知李信是否真的可以用20万大军灭掉楚国。

    而王翦则扛着一把锄头去到了乡间,从此过上了乡村田园式的生活。那时王翦突然生出了一种异样的感受,其实他这一生只做了两样事情:进攻和防御。白起、蒙骜、王龁、樊於期,这些曾经他崇拜的、共事的、尊敬的将领,都驾鹤西去;廉颇、乐毅、田单、李牧,这些沙场上最高明的对手,也魂归黄泉。生命如此灿烂,如夏花般开满了每个原野,又在残酷的深秋中,翩然落下,没有感伤,只有执著。

    而另一边,李信和蒙恬大军已经挥师大举进攻楚国。

    秦军派出两路大军同时出发,一路由李信率领。李信所部很快就从南阳郡向东方进发,他采取的是秦军惯常的作战手法,分割包围,继而歼灭,并没有直接前去攻打楚国的都城寿春。李信大军是秦军主力,很快便攻克了平舆(今河南平舆)以及楚国原来的都城陈(今河南淮阳)。另一路大军则由蒙恬率领,他们很快将寝丘(今安徽临泉)攻占,以掩护主力大军的行动。双方最终会于城父(今安徽亳州)。按照李信的战略意图,楚国的国土会就此分割,秦军便可以各个击破。同时可以占据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整个楚国都城能够尽收眼底。这种战法在以往的战役中百试不爽。

    战前,李信对当地的地形做了充分的考察,认为如果进入楚国广袤和开阔的平原地带,秦国的大兵团就能够如同潮水般向前一波波推进,楚国军队势必难以抵挡。

    只可惜李信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秦国大军纵然可以阶梯式地推进,殊不知楚国大军也可以利用那些河网和丘陵在不知不觉中隐藏,然后靠近秦军。果然,楚军跟了秦军三天三夜,最终使得秦军全线溃败,7名都尉被斩杀,李信仓皇而狼狈地逃回了秦国。

    事实证明,李信在军事谋略上远远不及王翦。

    当秦军大败的消息传到秦王政的耳中时,可以想象当时的他是多么懊悔和愤怒。纵然如此,也无法改变秦军大败的事实。秦王立刻驾着马车,来到了王翦的老家频阳。

    一见面,秦王便打开天窗说亮话,一说自己和李信的错误,二便是请王翦出山。王翦没有立刻答应秦王,而是向秦王诉苦,说及自己身体不好,脑子不灵光,手脚不便利,要秦王对他好点。

    这秦王也是快人快语,秦国军队刚刚经历了大败,自己焦头烂额,只有王翦先帮助了自己,自己才能够帮助王翦。自己诚意十足,亲自来请王翦出山,万万不可以推辞。

    这一刹那,王翦想到了昔日的秦昭襄王和白起,秦昭襄王面临攻灭邯郸的关键之战,秦军数战不敌,秦昭襄王只能卑躬屈膝前来请白起出山。只可惜白起孤傲无比,一点也不给秦昭襄王面子,最终范雎屡进谗言,迫使秦昭襄王诛杀了白起。

    识时务者为俊杰,王翦伸出了六个手指,口中说道:没有60万大军,去了也是大败而归。秦王这次只好应允。然而在秦王的心中,对王翦还是心存忌惮的,举国之精锐都交到了王翦的手中,东出可以平天下,西进则可以灭秦国,拥有如此雄师的王翦对秦王是很大的威胁。于是,秦王想到了笼络王翦。他对王翦说,战事一结束,自己就搬过来,和王翦一起住。

    于是,王翦再次挂帅出征,秦王亲临灞上,为王翦践行。酒也喝了,天地诸神都祭拜了,祝酒词也念了,这王翦却不动了。

    秦王很奇怪,怎么不走了呢?

    王翦明白秦王的心思,但是秦王却未必明白王翦,王翦此举,就是要秦王也能够体谅和明白自己。当然,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就是语言:“大王,臣老了,估计几年之后就不能动了,再想要为秦国立功,为大王建业,就会有心无力。同时臣也发现,自己的担心已经很多。此次前去攻灭了楚国,臣必定是功成身退,到时候就要孤苦无依,连一日三餐,住宿出行都不成了。所以臣希望,大王能够给赏赐多点金银钱财、良田美宅。如果能够满足臣的这个愿望,臣就安心了。”

    秦王瞬间便明白了,王翦表面上是在请赏,实际上是要自己不要猜疑。于是,秦王保证道:“将军为秦国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本王自然不会让你受穷的。”

    王翦道:“臣就只要一些良田美宅、金银钱财,其他的给了臣也没用,只要臣死了,子孙能够温饱,臣死也瞑目了。”

    秦王大笑不已,遂答应了王翦,可是王翦还是表示自己不放心,遂不厌其烦,一连给秦王捎了五封信,找秦王要这要那。王翦此举,彻底地打消了秦王的疑虑,可是却引起了王翦身边副将蒙武的好奇,老将军这么做,实在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于是,蒙武便向王翦求教。

    王翦自然将心中所想一一说了出来,他说此举可以消除秦王的疑虑,赏赐之物却可以分给将领。蒙武恍然大悟,极力称赞。

    王翦哈哈大笑,为名将者不仅要努力在战场上纵横捭阖,攻无不克,也要在政治上韬光养晦,攻守进退皆有道。

    公元前232年,王翦率领60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楚国境内。一时之间,楚国上下积极备战,杀敌图存,士气高昂。但是王翦并没有直接攻上去,因为他知道眼下只有先消灭敌人的锐气,进而以威武雄壮之师攻去,才能够收到奇效。

    于是,王翦命令大军高筑营垒,只要守卫好军粮和粮道就行。任凭楚国军队如何谩骂、挑战,秦军就是坚守不出。而这时候,楚国大军以为秦军主力已经撤退,转而去防守自己的边境。于是,楚国大军急忙向东方撤离。王翦等的就是这个时候,秦军以逸待劳,楚军惊弓之鸟,在一连串的歼灭战之后,楚王负刍最终选择了投降。

    天下初定,此时此刻,只剩下东方的齐国还和秦国并立于世。

    不得不说王翦在政治上很老辣,故而有了那句歇后语——王翦请田,明哲保身。不止如此,王翦在攻灭了楚国之后,还南下攻灭百越,设立郡县,立下不世功勋,秦王知道了他的忠心,遂封其为武成侯。

    而比起王翦,更加深谋远虑的人是范雎。

    当初范雎为秦国立下了远交近攻的策略,使得秦国50年时间之内,坐看山东诸侯的破灭。50年的时间内,齐国和秦国的邦交极为和睦,政府使者、民间商旅往来络绎不绝。

    公元前237年,齐王田建曾率领庞大的使团前去访问秦国,秦王政在咸阳宫中用盛大的礼仪接待了齐王。在秦王的授意下,秦国上下,不管是高级官员还是其他各国的使节,一一匍匐在田建脚下,诚惶诚恐,不敢抬头。田建因此而虚荣心大涨,认为这秦王政和秦国值得齐国深交。

    于是,田建和秦王政设置祭坛,烧香祭酒,结为异姓兄弟。如此,齐国自然成为了秦国的兄弟之邦。为了彻底地拉拢齐国,使其不成为秦国一统天下的绊脚石,秦国不惜花费重金,让前来咸阳的齐国使团满载而归。一时之间,曾经的虎狼之国,摇身一变成了齐国最忠实的盟友。

    来而不往非礼也,秦国也不断派遣各种使节携带大量黄金珠宝出使齐国。其中不乏大量辩才出众的客卿,他们一面游说统治阶层不要改变外交政策,一面诱使他们堕落,跳入贪污腐败的陷阱。除了钱财以外,那些使者还携带了剑客和锋利的宝剑,只要谁不愿意,便刺杀之,这是典型的李斯战略。

    如此一来,对于任何的合纵行动,齐国几乎都拒绝参与。为了表示自己对于联盟的忠实,齐王每次都会为秦国的胜利派遣使节团前往咸阳道贺。秦国横扫各国,鲸吞天下时,齐国始终隔岸观火,置身事外,一连享受了50年之久的和平和繁荣。但是在繁荣的外表下,齐国隐藏的危机正暗暗滋长,最终招致国破家亡。

    公元前221年,末日终于降临到了齐国的身上。可以猜测,齐国一定不乏有识之士看出局势的变化,只可惜未得到重用或者被秦国杀了,这时齐国纵有天才降临,也难以挽回大局。

    这一天的到来,让田建也深刻地感到了齐国所面临的危机,遂和宰相后胜商议对策。他不知道,早在30年前,田建的这位宰相就已经被秦国收买了。可是,后胜似乎也意识到,自己往日的荣光将不复存在,“飞鸟尽、鸟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种道理再也明白不过。

    只可惜,二人的悔悟都为时晚矣,秦国大军从原来的赵国境内挥师南下,没有遇到任何有效抵抗便占领了齐国都城临淄,齐国便在这样一个混沌的过程中断送了国运。

    后胜收了秦国无数的好处,和他预料的一样,最终被秦王政杀了,田建则被流放到共城(今河南辉县),当了45年的太平国王。据说齐国灭亡之后,还有很多人跟随齐王,只是后来发现已经没有了任何前途,便树倒猢狲散,只留下田建和自己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忧国伤怀的齐王,在荣华富贵和三餐难保的巨大落差之下,最终忧郁而死,其儿子也自此不知下落。

    齐国的遗民听到消息,曾为他作一首悼歌:

    松耶柏耶?

    住建共者客耶?

    历经260多年的战国,终于在秦国历代君王特别是秦孝公、秦昭襄王、秦王政,历代贤臣如商鞅、范雎、李斯,历代名将如司马错、魏冉、白起、王翦、蒙恬等人的共同努力下,宣告落幕。主要的诸侯国韩赵魏楚燕齐依次灭亡,然后处于山东的六小国也全数灭亡,唯独卫国还存在到了秦二世,可能是太小的缘故。

    轰轰轰烈的大一统时代就此到来。

    贾谊豪迈激扬的文字开始飞扬: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过秦论》)

    李白快意恩仇的诗句开始出现: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苏洵在秦国故土、阿房宫旧址上开始长吁短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