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霞关,一座曾经扼守于浙闽赣三省咽喉的雄关。我曾经先后多次翻越仙霞岭,到达福建浦城和武夷山,还沿着仙霞古道到达过仙霞关。
仙霞关位于浙江省江山市境内的仙霞岭上,北距离江山市区50公里,南距福建省浦城县城60公里。岭南和岭北各有二道关门条石砌筑而成。北向头道关门,高3.6米,宽2.6米,墙厚5米,建在两山夹峙,悬崖陡壁隘口,有东南锁钥,八闽咽喉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古代兵家扼守的仙霞关,现在已成为游人慕名而来观赏游览胜地。
秦汉两晋时期,中原入闽的路线是经水路抵达鄱阳湖,然后溯信江而上,至河口、上饶、洋口、五都,经二渡关入闽。陆路交通直到唐乾符五年(公元878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饶、信、歙等州,转战皖浙闽赣边的武夷山区之际,乃“刊山斤道七百里”,筑关屯兵,始有仙霞关和仙霞古道。此后的一千多年间,仙霞古道承载着历史和经济的演绎。
仙霞古道北起江山市二十八都,南至福建浦城。一帮又一帮来自江山、常山、上饶、玉山、铅山、弋阳等地的,当地称“挑浦城担”的来往于这条商旅古道上,陆绎不绝。
挑浦城担是一项强体力劳动,全是由青壮男子汉充任。他们数十人为一伙,头戴竹箬笠,脚穿草鞋,扎着绑腿,肩上披着一条五尺长二尺宽的白龙头细布汗巾,起早落晚,挑着一百五六十斤重的货物,长年翻山越岭,往返仙霞古道。
扁担客长长的扁担,用桑树、枣树、黄檀木、青岗栎等坚韧的木材制作,两端微微上翘,包着铜皮或铁皮,两端的扁担键用竹钉或铁钉。扁担头上挂着干粮袋、竹茶筒、旱烟筒、旱烟袋。每人还有齐肩高的短杵一根,短杵上端如扁担宽狭并呈微凹型,与扁担微凸相吻合,短杵根部镶有厚铁箍,装有铁柱头,一是为了耐磨,二是当作护身武器。短杵用来歇肩,挑着重担攀登一段山路后,要用短杵撑着稍事休息,因此有的地方称作扁担撑。重担在肩时,有时又用短杵放在肩上翘起,将重担分担在两肩上。短杵还有信息传递功能,前面领头的拄着短杵一步一移,短杵点着路面一步一响,后面的人就知道到了陡坡,稳步慢行。如果短杵拖地哗啦啦响,前面路况好,就加快脚步。遇到拦路打劫,众人往往以短杵当作武器进行自卫,这是到了万不得已之时才动武。
这种扁担生活,我在五十年代曾经为兄长挑荷担接过肩,因此也就有少许体验。不过我的家乡黄村岭后山庄上的物资进出至今还是依靠肩挑人背。父老乡亲为了早日凿通8公里的山区公路,已经苦干了三个冬天,我也尽了一个游子的心力和微薄的财力。不过离凿通这8公里山区公路,为时尚早呀!
仙霞岭南的浦城曾经是各路货物的集散中心,客商仕宦北上中原,南下福州必经之地。
仙霞岭北的二十八都,处在闽浙赣三省交界处,是一座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入厚的千年古镇。当年黄巢起义军失败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流散军人在此安身,各地南来北往的客商也在此云集,渐渐成为南来北往物流集散地。
来到二十八都,在长约二华里的古街道上,浙、赣、徽、闽式古建筑鳞次栉比,雕梁画栋,深幽的庭院,雅致的陈列。这里姓氏特别多,据统计有130多个姓氏,十种互不相通的方言,民俗风情也与周边地区大不相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是罕有的现象。
仙霞岭上开辟出仙霞古道,筑起仙霞关,保存和发展了一方的独特经济和仙霞景观文化。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