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林楼今年才二十六岁而已,按照以往的经验,他能够将自己的建筑理念磨砺成熟,然后拿出代表性作品来,起码还得十年时间。
“可这是啊,并不是什么垃圾期刊!他们的文章都是经过严格审核的,如果不是拿到了确凿的证据,他们肯定不会这么说!”的权威性却让很多人不得不相信这一点。
并开始期待下一期尽快出来,好早点看到林楼的新作品,“满世界都是现代主义,这实在是太让人厌倦了,建筑界也确实需要一种新的理念来打破现代主义的垄断!”
眼下虽然有种种新的理念,比如文丘里的后现代主义,阿尔瓦罗-西扎的新地域主义,伯纳德-屈米在拉维特公园里展现出来的解构主义等等,但谁又会嫌弃建筑理论更多呢?
最重要的是,林楼通过香山饭店、山顶俱乐部、圣鼓体育场、皮尔-卡丹拉德芳斯新旗舰店、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等项目已经在国际建筑界树立起了不小的声望,大家都认可了他的实力,认为他有能力做出一些东西来。
现在林楼果然拿出了他们期待已久的大成之作,这些建筑师自然想早点看到他的作品,说不定林楼的新作品就能给自己带来灵感,促进他们在建筑设计领域再上一个台阶。
这些建筑师对于各种建筑材料的性能以及常规的设计手法都非常熟悉了,所欠缺的就是一点灵感,一点理念上的改变,任何新理念的出现都值得他们关注。
“可惜去中国太麻烦了,不然的话,我真想现在就订机票,到中国去拜访他,好早点看到他的新作品!”一些建筑师为此感到遗憾。
“现在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马上就要竣工了吧?身为主要建筑设计师,他肯定会来参加这场仪式,到时候我们去拉脱维尼亚见他就可以了!只是不知道,这场典礼和下一期究竟哪个会先到来!”
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的落成庆祝典礼如今还没有确定时间呢,所以他们也不知道哪个会更早到来。
一些和林楼有交情的建筑师都开始打电话了,从贝聿铭到黑川纪章,从矶崎新到格姆鲍赞巴克,甚至正在继续磨练自己的扎哈也专门询问了。
“是的,我是进行了一次更加深入的尝试,想把中国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的文章或许有点夸张了吧…….您想要看我的图纸?我感到非常荣幸,我这就先发传真给您……”林楼愉快地回复着。
“传真过来的图纸效果很不好,如果方便的话,能不能邮寄图纸过来?”现如今传真的质量不算很好,这些建筑师都害怕会因此而影响自己观察细节。
“我正要说呢,现在先发传真,让你们有个粗略的印象,然后我就会安排人复印资料给你们邮寄过去!”这些资料将包括效果图、总平图、福建土楼的照片,自己设计这座建筑的缘起经过等等,让他们能够更直观地了解自己的设计理念。
“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可惜最近还有好几个项目要做,不然的话,我一定会前往北京和你交流的!”几位建筑大师都发出了类似的感慨。
同样激动的还有那些建筑类的期刊杂志,尤其是之前刊登过重量级文章来介绍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的和等等,他们明明已经注意到了林楼,并且开始考虑对他进行专访,没想到还是被抢了先。
倒是淡定许多,他们并不在意那些仍然停留在图纸上,尚未完工的项目,不过他们也把这件事记下了,并且决定继续保持对林楼的关注,等到他的新项目一落成,就安排记者去现场拍摄,撰写文章进行报道。
“瞧瞧,我们都干了什么?的崛起已经让我们很吃力了,现在又被他们占据了先机,如果下一期的作品真有那么重要的话,那我们的影响力肯定还会被他们进一步削弱!”高端期刊市场就这么大,多吃一点,他们就要少吃一些。
这个后果谁也不愿意承受,于是他们很快做出决定,“马上联系林先生,不管你们利用什么办法,都必须尽快找到他,调查清楚他的新作品,拿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来交给我!要是你们做不到,我就换人!”
这个换人显然不只是让别人来接替这项工作,原本负责和林楼联系的人估计就该滚蛋了,为了这项收入不菲、社会地位不俗的工作,好多人都开始全力以赴地寻找着各种关系,来争取一个前往中国采访林楼的机会。
找到了皮尔-卡丹,则找到了林桥,他们很关注建筑设计软件的发展,也知晓了林楼和林桥的关系,当时那位记者还有些纳闷,我要是有个亿万富翁的哥哥,怎么可能还继续留在中国,恐怕早就跑到美国来享受生活了吧?
就算是想继续从事建筑行业也没有问题,利用林桥的财产,他完全可以购买地皮按照自己的心愿来完成作品,根本不用担心甲方的干扰。
要是让林楼知道他的话,恐怕就会嘲笑了,你们这些移民国家的国民,哪里懂得家国情怀这种东西?而且身为一名建筑师,必须不断地汲取营养,而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建筑文化,都可以给自己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
要是脱离了这些,他和美国建筑师还有什么区别?他设计出来的作品那还会有如此鲜明的个人风格?
不管怎么说,这些记者的努力还是有效的,林楼答应了他们的采访,他们也拿到了前往中国的签证,然后坐上最快的飞机,来到了北京,来到了林楼的四合院里。
林楼虽然同意他们采访,也同意给他们展示海东省博物馆的图纸,只是不会再向千原凛人来时候那么便利了,他要忙得工作很多,可没时间一个个地接受他们的单人访问,于是只能让和等期刊的记者来个集体采访了。
这些记者都心有不甘,以前他们去采访那位新锐建筑师,那些建筑师那个不是翘首以待?早早地做好准备,接受他们的采访,和其它记者一起采访,这样的经历可不多啊。
仔细想想,或许也就是之前卢浮宫扩建工程刚刚完成,去采访贝聿铭的时候遇到过这种情况了,难道林楼现在就能和贝聿铭相比了么?
尽管他们心里在不停地吐槽,真到了林楼面前还是得规规矩矩的,因为一般的青年建筑师获得顶级期刊的采访机会可是很难得的,许多人可能终生就这么一次,一旦再也做不出来高质量的设计,就会被他们所抛弃。
可林楼不一样啊,已经采访过他了,并且接连拿出两期的版面来介绍他的作品;而且还有这么多同一水平的同行赶来,要是自己因为这点原因就放弃采访,等其他杂志纷纷刊出深度文章之后,自家杂志却一点儿也没提,这肯定会沦为笑柄的吧?
所以他们也只好接受了这一现实,按照林楼的安排,陆续进行提问,这可是把他们憋屈坏了,以往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但是今天,有的问题被其它杂志提过了,自己只能想新的;有的其它记者倒是没有提,他们自己却开始担心,如果提问的话,会不会给其它杂志带来新的灵感,要是到时候几家杂志写得文章内容都差不多,那也丢人啊。
林楼不在乎这些,你们要过来采访,机会我给你们了,最后到底能拿出什么样的文章来,就看你们的本事了!
之前的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你们不是分别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详细的分析么?相信这次你们肯定也能做到。
耗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打发走了这些记者,林楼的生活重新恢复平静,然而这些记者却还没有停止忙碌,他们也要像千原凛人一样,继续前去参观林楼的其它作品,其中海东省则是他们关注的重点。
突然来了这么多外宾,海东省也是吃了一惊,当问清楚事情的原因之后,他们可是大喜过望,原本请林楼来做博物馆的设计,最多也只是想在国内出出彩,不至于被其它省份甩下太远而已,结果却遇到了这种好事儿!
如今原来的博物馆才刚刚拆完,新博物馆的建设还没有开始呢,就有这么多外国记者过来关注了,而且听他们说这座博物馆还在国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难道说我们海东省博物馆已经名扬海外了么?这可是意外之喜啊!
于是乎,这些记者享受了比千原凛人当时更多的便利,专门安排了汽车和向导,带他们前去参观土楼,请省院和市院的建筑师来给他们讲述林楼当初设计这座建筑的缘起和经过,以及那些地方展示了海东传统建筑的那些细节等等。
经过几天的忙碌,他们终于完成了素材的搜集,纷纷返回自家杂志,开始撰写文章,准备和一较高下。
然而他们来的还是有些晚了,不等他们把文章写完,新一期的就刊登了新的文章,这次的封面上依旧出现了林楼的名字,图案则换成了海东省博物馆的效果图,他们隆重地将这座建筑介绍给了全世界的建筑行业从业者。
千原凛人在文章一开始大谈特谈林楼所倡导的本土主义设计,并详细分析了林楼此前的作品,比如圣鼓体育场和乌鲁迪的圣鼓文化,拉脱维尼亚首都机场项目体现出来的拉脱维尼亚本土文化元素等等。
甚至还帮自己国家的建筑师吹嘘了一番,从丹下健三、安藤忠雄等日本建筑师的作品里,选出几个融入了日本文化的作品,好好夸奖了一番。
然后附上了海东省博物馆的大幅效果图,和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告诉全世界的建筑师,评价说之前林楼的作品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建筑所在区域的本土文化元素,但仍然是以现代建筑为主。
而到了海东省博物馆项目,本土文化和现代主义建筑融合的更加密切,比例也更加平衡,各处细节的处理更加到位。
千原凛人对以上几点进行了详细地解释,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的领会到,林楼今年虽然才刚刚二十六岁,但是他对于自己建筑理念的摸索已经进入成熟期,不然也不会拿出完成度如此之高的作品来。
这座作品之于本土建筑设计理念,就好比密斯-凡德罗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之于现代主义建筑一样,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足以载入世界建筑史。
这篇文章一出,甭管那些建筑师怎么理解,和等杂志可是气坏了,你把我们想说的东西都说得差不多了,我们该说什么啊?
他们只能继续修改自己的文章,选一些千原凛人还没有提到的角度来称赞林楼的开创性设计。
短短一个月时间之内,好几本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建筑类期刊杂志,都刊登了文章,向全世界的建筑师介绍同一个项目。
如此夸张的自发宣传,让全世界的建筑师们陷入深深地羡慕嫉妒恨之中,我们为啥就没这种待遇啊!
同时他们也注意到了海东省博物馆项目为未来建筑带来的影响,一时间,建筑界陷入震撼之中。
bq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