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 不用四舍五入都有两个小目标入账啊


本站公告

    接下来的段云和田晴都没有ppt,各自口头讲了几句话。

    段云“银纳米线掺杂pvdf基热电材料”的工作,上周四投了small期刊,这周打算“沿用之前的pvdf基体材料,采用镍纳米线替代银纳米线,制备热电器件”。

    田晴关于“钙钛矿电荷输运机制”的深入研究工作,上周五投出,目标期刊为jpcl。

    他们两人两篇文章,再加上吴菲菲那篇adv.sci.,魏老师在一周内一共投了三篇文章,非常之高产。

    魏兴思交予田晴接下来的工作,是和瑞典隆德大学的冯盛东老师合作撰写一篇综述,他瞄准了最近几年钙钛矿材料研究的非常火热,但人们的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新材料的研发,以及冲刺光电转换效率上,很少对电荷输运动力学方面的进行总结。

    他们讨论过后,取了一个比较洋气的标题,暂定为“有机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从薄膜到太阳能电池”,目前正在写综述计划书,这也是魏老师这次出国时的收获。

    当然,这篇综述主要出工出力的还是田晴和冯盛东,最多再加上一个吴菲菲打辅助,魏兴思和t?nu,一个负责统筹,另一个则是院士大佬,负责挂名当吉祥物,提升稿件被送审、接受的概率。

    这次魏老师拉上了t?nu院士,因此野心非常大,一篇am、ees这类材料顶刊都已经满足不了他了,他打算冲击一波chem.soc.rev.。

    这是rsc旗下综述类期刊的扛鼎之作,地位类似于acs期刊公司下的chem.rev.,影响因子40左右,原则上只接受综述,年文章数非常少,只有200篇不到,期刊的h因子250左右,即被引用次数超过250次的文章数量超过250篇。

    简而言之,能发一篇chem.soc.rev.,可以吹一年。

    说起来,这也和田晴之前表现出来“不愿意做钙钛矿量子点合成实验”的意向有关,魏老师充分参考了她的意愿,给她安排了这个新的任务,田晴很开心的接受了。

    孙沃汇报了上周的各项表征数据测试数据,他没有做器件,所以没有效率数据。

    魏兴思没太在意孙沃的实验结果,因为对他来说并不重要,他现在对孙沃的期待放在了最低,他心里的想法是“已经有了许秋和韩嘉莹两员本科生大将,收下孙沃就当综合一下人品”,反正只要会所有的基本实验操作,能帮吴菲菲做做实验就好。

    因此,魏兴思只问了一句“新接触到的那些仪器操作有没有学会”,得到对方肯定的答复后,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口鼓励了几句。

    接着,陈婉清汇报,她上周的实验工作还不少,满满当当的准备了六页ppt。

    虽然早上受到那篇《自然·材料》文章的影响,让她有些患得患失,但作为博士二年级的学生,基本的情绪调控能力还是有的。

    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她已经恢复了平日的镇定。

    不过,一开口就露馅了。

    学姐没有感情的对着ppt看图说话:“我测试了……,结果表明……,又测试了……,结果表明……,还测试了……,结果表明……”

    一共“测试……,结果表明……”了七次,陈婉清终于结束了汇报。

    魏兴思见她这个状态,也没辙,他是导师,又不是辅导员,更不是心理医生。

    陈婉清刚来那会儿一直做不出成果,他还可以黑着脸“开导开导”她,可现在她有成果了,之前那一套就不太好拿出来用了。

    魏兴思说了句“不错,抓紧时间把文章写出来”,然后就摆摆手让许秋接替。

    许秋首先汇报他上周帮学姐做的器件光电性能,效率最高达到5.86%,这个结果魏老师已经知道了,他就讲了两句直接带过。

    然后是光源的数据,按照文章中的思路讲了一遍,“……3d-pdi分子弱结晶性……与tem、dsc数据相吻合……”。

    最后才是重头戏,也就是之前给冯盛东老师那边送样测试的tas结果。

    为了弄懂这个实验结果以及冯盛东老师绘制的一张图片,许秋在周日晚上还和冯老师语音聊天,聊了近半个小时。

    但机理这玩意,就和《高等数学》考试复习一样,前一天复习后觉得自己都会了,甚至产生“我能考100分,是因为卷面只有100分”这样的错觉,然而第二天转头上了考场就忘了一半,最终喜提59分。

    因此,周一早上起床后,许秋还专门复习了一遍,但后来到办公室发生了魏老师被紧急召唤的事件,导致他现在思路又有点断。

    不过,当许秋操作激光笔翻页到tas结果那一页的时候,突然发现熟悉的感觉又回来了,于是他轻咳两声,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述起来:

    “通过415纳米和670纳米波长的单色激光,分别激发单独给体、单独受体以及给受体共混薄膜,利用两种不同波长的激发光源,可以实现只激发受体材料和同时激发给体、受体材料的效果……”

    “对于单独受体的薄膜,通过415纳米单色光激发,并截取555纳米处瞬态光吸收的电荷动力学过程……,对于共混薄膜,通过415纳米单色光激发,并截取555纳米和680纳米处瞬态光吸收的电荷动力学过程……”

    “……漂白带……奇异值分解发……全局变量拟合……”

    “tas结果表明,有别于富勒烯衍生物体系,基于3d-pdi的非富勒烯体系,无论给体还是受体,在受到光激发后都会产生电子/空穴对,对光电流的形成有贡献……”

    “共混薄膜中光电材料被光激发后,存在三个过程,时间尺度分别为1皮秒,240皮秒和3.7纳秒,分别对应着……”

    顺畅的将整个结果讲了一遍,许秋感觉自己升华了,之前总担心回头忘,现在当着众人的面演讲了一遍,瞬间感觉对tas的数据分析和解谱能力提升了一个档次。

    果然,学术圈子里经常外出做报告还是有点用的,不光可以公费旅游,还能切实升华自己的学术水平。

    定下神来,许秋看了看周围。

    韩嘉莹扑闪着大眼睛望着他,仿佛在说“师兄,虽然我听不懂,但觉得好厉害的样子”,陈婉清也是呆呆的,一只手托着腮,另一只手抓着黑色水笔,在实验记录本上不断写着字,粗略看去,上百个“陈”字占了满满的一页。

    田晴似乎听懂了一些,毕竟她主要是做机理研究的,而且上周开始准备综述的时候,从冯盛东老师那边拿了一些文献过来,对tas手段有着初步的了解,不过她并没有说话的意愿。

    魏老师张了张嘴,似乎想说什么,但没有说出来,顿了几秒钟才说道:“嗯,讲的挺好的。”

    最后,韩嘉莹登场,她汇报了giwaxs数据,因为结构和许秋的类似,所以结论也是类似的。

    同时,她还表示上周完成了她的四种3d-pdi分子的合成,凸显了一下工作量。

    ……

    下午一点半。

    模拟实验室ii历时四个多小时,已经得出了学姐体系的优化条件,效率突破6%,达到6.12%。

    许秋在最优条件里面掺了两个次优条件,推荐给学姐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同时,学妹的新体系,三代b4t-8系列,也就是上周五在模拟实验室中得到的效率高达9.17%的体系,因为最佳的器件加工条件和许秋的第三代体系很类似,所以他没有直接报出最优条件,而是让学妹去参照他的体系,自由发挥。

    安排好学姐和学妹,许秋自己带着u盘前往魏老师的办公室,修改文章。

    对魏老师来说,他作为文章的通讯作者,要是正文中有什么问题或是错漏之处没有找到,最后文章发表后被其他研究工作者发现,落的都是他的面子,也因此虽然改文章非常耗费精力,但魏老师每次都是非常认真。

    期间,魏老师发现了许秋的一个遗漏之处,没有列举每个作者的分工。

    对于《自然》系列的文章来说,要求比之前发表am的时候要多,在文章中不仅要注明每个作者的具体分工,还有很多其他附加的规矩,比如上传原始数据等等。

    这个倒是不难写,许秋很快完成:

    “许秋设计、合成、制备了小分子受体材料。许秋、韩嘉莹和陈婉清制备、测试了太阳能电池器件。许秋进行了uv-vis、pl、dsc……等表征手段的测试和数据分析。冯盛东进行了tas、trpl的测试和数据分析。韩嘉莹和陈婉清修改了论文草稿。魏兴思修改了论文草稿并指导了整个项目的进行。所有作者都讨论了实验结果并对论文草稿发表了评论。”

    花费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改了三个版本,终于修改完成,许秋将最终版本发给学姐和学妹做最后的核验。

    晚上八点半过后,文章顺利投出。

    “完成了,第四篇,”魏兴思长呼出一口气,“你这工作还是很扎实的,nc大概率没问题,不过这文章的版面费,是真的贵啊。”

    “要多少钱?”许秋好奇问道,他只知道nc作为纯线上的开源期刊,任何读者都可以免费阅读上面的每篇文章,期刊公司将本该向读者收费的阅读费用转嫁给了作者,大幅提高文章的版面费,但具体是多少他还真不清楚。

    “喏,自己看,”魏兴思指了指电脑屏幕,说道:“有三种资费标准。”

    只见电脑屏幕上显示着:“3790英镑(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5380美刀(美洲各国,种花家,霓虹国)、4380欧元(欧洲,其他国家地区)”

    许秋内心默默“卧槽”一声,发一篇nc版面费就要三四万。

    要知道nc一年收文5000左右,光这一个期刊,一年不用四舍五入都有两个小目标入账啊……8)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