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大明朝的科学家


本站公告

    徐光启拿来好几种香皂的外包装,非常精美雅致,与汉唐的古朴大气不同,明朝人更喜欢精致奢华的东西。



    崇祯从中挑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定下来,外面镌刻的“乾元堂”三个字精美而流动着贵气。



    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时间宝贵,干净争分夺秒去割一波韭菜。



    中国从古到今聪明人和天上的繁星一样多,如果这东西真的赚钱,下面必然也会有人出来仿制,毕竟制造门槛不算高。



    这件事到目前为止算是办得比较顺利,没有出什么乱子。



    二月五日,北京城又干又冷,还有大风。



    一个穿着比较朴实的中年男子走进了紫禁城,这个时候还没有人认识他,因为他前年会试落榜了,此后就再也没有参加科举考试。



    事实上,在明代,他的名气不大,因为没有进士出身,最高官职也就做到毫州的知州,而且说崇祯十六年的事情,此后辞官在家,捐助学堂。



    但这个人在后世非常有名,因为他写了一本畅销中外的书,《天工开物》。



    这个人就是宋应星,此时的宋应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虽然已经四十三岁了,但是在这大官遍地走的北京,实在显得微乎其微。



    不过就是这么个小人物,被莫名其妙传唤到京师,进入承天门,踏入午门,进了紫禁城,随后一路向乾清宫而去。



    崇祯正在写他的《大明战略》,已经快写完了,他自己从宏观层面将如今的大明从农业经济财务军事金融等多方面梳理了一遍,思维已经清晰很多了。



    等新军建立起来后,他就可以大刀阔斧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改制,这是后话。



    王承恩快步小跑进来道:“皇爷,您要的人来了。”



    崇祯微微有些疑惑:“谁?”



    “宋应星,年前您不是让奴婢去找他么?”



    崇祯立刻放下笔,陡然站起来:“宋应星来了!”



    王承恩吓了一条,心里想着这个宋应星到底是何方神圣,竟然让皇帝陛下如此失态?



    崇祯二话不说,飞快朝外面狂奔而去,等到了门口,才想起来:“人在哪里?”



    “正在往乾清宫来的路上。”



    崇祯飞快奔来出去。



    崇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按照他的《大明战略》来看,现在这个阶段,大明朝最大的矛盾是什么?



    是君臣只见都矛盾?



    不是!



    是大明与建奴之间的矛盾?



    也不是!事实上直到崇祯十五年,皇太极都还想着要议和,皇太极在位阶段的战略不是取代大明朝,而是疲明。



    那是阶级矛盾吗?



    地主阶级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很接近了!



    就目前的最主要的矛盾,是人口爆炸与粮食短缺之间的矛盾!



    这才是这个阶段最核心的矛盾!



    矛盾论是后世那位伟人核心精华,从这种思维去切入分析大明朝的问题,才会撕开表面所有缠绕的乱象,看到本质问题。



    而宋应星在农学方面也有诸多研究,可以说不亚于徐光启。



    他对水稻浸种、育种、擂秧、耘草等生产全过程作了详细的分析和记载。



    一句话概括这个人:国家真正的栋梁。



    这个家不好当啊,缺钱,还缺粮,没有粮食怎么进入商业社会?怎么发展工业?



    崇祯激动地往外走,他确实太激动了,穿过皇极殿,一些小太监宫女看见皇帝飞快走来,连忙行礼,可是此时的崇祯眼里已经没有任何人了。



    连一些文官看见皇帝了行礼,皇帝都没有在意。



    直到走到皇极门门口,看见一个模样寻常的中年男子,在小太监的引导下,正准备从侧面绕过皇极殿去乾清宫。



    小太监们见到皇帝来了,连忙跪拜。



    那中年男子微微一怔,也连忙跪拜:“草民宋应星参见陛下。”



    崇祯停下来,看了两眼这个人,才反应过来,连忙过去将宋应星扶起来:“快起来。”



    北风吹得崇祯耳根都红了,他激动道:“走,去乾清宫,咱们好好聊一聊。”



    宋应星顿时感觉受宠若惊,他自己完全没有想到会突然得到皇帝的召唤,更没想到皇帝会亲自出来迎接他。



    而对于崇祯呢?一个真正的人才,比百万两黄金还要值钱!



    真正的人才是无价之宝,出来迎接又算什么?



    这件事肯定会传到那些大臣到耳朵里,崇祯就是要让他们知道。



    等到了乾清宫,崇祯给宋应星赐座。



    “宋先生舟车劳顿,先用茶吧。”



    “多谢陛下,草民听闻天子传召,不敢有任何耽搁,不知天子传召草民有何吩咐,草民愿粉身碎骨。”



    “宋先生且不要着急,听朕慢慢给你说。”



    “愿闻天子教诲。”



    “宋先生以为当下我大明朝如何?”



    宋应星微微一怔,心中倒是有话说,毕竟他也是个举人,这读书人哪一个没有经世的情怀呢?



    但他也不是那种轻佻的人,在皇帝面前哪敢乱说话,万一说错几个字,被拖出去打死了怎么办?



    所以他也捡了好听的台面话来说:“陛下圣明烛照四海,大明在陛下的手中国泰民安。”



    “先生不要有任何顾虑,朕是知道陕西山西等地都有灾情的,既然朕找你来,就不是让你给朕说好听的话的。”



    宋应星连忙站起来,跪拜:“草民该死,草民斗胆直言,现如今民间疲敝,老百姓食不果腹。”



    “那现在可有何良策?”



    宋应星微微一怔,把头埋在长袖之间道:“草民粗浅愚钝。”



    宋应星说一个技术型人才,你真要他拿出政策型的方案,这不是他的长处。



    崇祯也不为难他,之所以问这些,只是想知道宋应星说怎么想的,既然知道民间疲敝,老百姓食不果腹,接下来就好说了。



    他将宋应星扶起来,道:“民间疲敝,陕西大旱,颗粒无收,那里易子而食,人间惨剧,朕心痛难安,每每想起,夜不能寐,所以朕打算找你来解决种田的问题,朕需要先生将自己毕生所学展示出来,接下来朕会一步步出台多方面对农业的扶持。”



    宋应星这才心中大定,知道皇帝为什么找自己来了。



    他道:“陛下,草民这里倒是真的有一物可以解陛下之忧。”



    “哦,何物?”



    宋应星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小小的东西,道:“陛下请看,此物名为甘薯,在福建和广东一带种植广泛。”



    崇祯微微一怔,随机笑起来,看来宋应星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准备就来的嘛,敢情他也是想着既然能见到皇帝,看能否给皇帝献计献策。



    这甘薯不就是红薯么!



    这下两个人的想法都重合了,崇祯本身就是打算大力在北方种植红薯的,就是让宋应星来种。



    红薯这东西,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到大明朝来,可惜一直在福建和广东推广,北方基本上很少。



    北方的麦子每亩一年大概产3石(360斤左右),而红薯的产量是多少?上千斤,甚至万斤,是小麦的十几倍甚至二十几倍!



    如果真的推广开,那是可以救活很多人的。



    更重要的是,红薯耐旱性极强!



    至于传说中的土豆,到现在还没有改良过,要种起来效果肯定没那么好。



    崇祯这下感觉整个人都好起来了。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