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 冬至


本站公告

    李云心回忆了一下,既然不能上网找教程,那么只能先做些最基础的训练,尽量把自己的身体素质提升到最好。

    其它的,只能慢慢摸索,慢慢找机会了。

    机会一向只青睐有准备的人。    倘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那么东风来了,就可以抓住东风,青云直上。

    倘若万事都不具备,也欠东风,东风来了,也只能干瞪眼,啥也干不了,啥都跟自己没关系!

    除了自己,那些自己想要护住的人,也得操练起来了。

    只是,晚上把这个想法,跟姐弟几个一说,李云柔却道:

    “心姐儿,你是不一样的。    你想想你多久没做家里的活计了?

    可是你不做活,咱奶、咱爷,谁都不会说什么。

    我们几个若是都敢像你这样,把家里的活计扔下,自顾自地去练武强身健体,那咱奶就该骂人了。

    回头二伯娘偷懒的时候,也一准得拿咱们几个说嘴。”

    李云舒说:    “姐姐你别怕,我们平时一准好好吃饭!

    还有,万一咱们这真的打起来了,我们就躲在炕洞里!”

    李云心被逗笑了。

    她知道自己想得简单了,让家里人锻炼的事情还得重新考虑。

    不过,家里人一直在劳作,只要保证吃得饱,保证营养跟得上,身体素质也应该不会太差的。    虽然比不上专业人士,但总能比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强一些。

    自己给家里做的活计其实不少,只是看着不那么明显。

    比如今儿个,自己带回来的这些猎物,这也得算是给家里做的活计吧。

    日常的家务劳动,远远不如打猎来得值钱啊!

    不过,既然柔姐儿这样说了,就说明家里有人这样说了,说不定冯氏和李榆,还在暗地里抱怨过了。    嗯,很有可能这些话的源头,就是他们两个。

    倘若换了别人敢说这话,就凭柔姐儿的脾气,一准儿得当面怼回去!

    李云心默默地运了运气,算了算了,自己要多多向聂氏学习,反正只要我自己不尴尬,尴尬的人就不是我!

    ……

    接下来,就连李云心的行动也不那么自由了。

    为了全家人和牲口都能安然过冬,除了大房一家子,但凡住在老宅的李家人,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被老太太乔细妹给动员了起来。

    李云心雷打不动的练箭和跑马依然照旧,但除此之外,也得乖乖地回家干活儿。

    李云心曾经试探过老太太乔细妹,问倘若自己用打来的猎物换钱,再用这钱买柴,可不可以换得一些自由时间?

    结果被老太太乔细妹毫斩钉截铁地否决了——卖猎物的钱本来就该归公中,鉴于已经分家,这个钱就该交给李榆和冯氏拿着。

    而老太太却把这个钱扣下了,名义上是归了公中,实际上,却是给李云心当嫁妆存着的。

    因此她让李云心跟大家伙儿一块儿去捡柴火,安排得理直气壮。

    李云心听明白了老太太的意思,刚想说自己不差钱,话到嘴边,又及时收住了。

    算了,跟大家一起干活儿,多熟悉熟悉也有好处。

    一来,也能增进感情。

    二来,以后自己说话,也能更有影响力一些。

    然后,李家的孩子们,包括李云心在内,就漫山遍野地撒上欢儿了。

    一捆一捆的金达莱枝子、松树枝子、桦树枝子、杨树枝子、柳树枝子,还有那些干燥的松塔、落叶、野草,反正只要能当燃料用的东西,李家的孩子们就一个劲儿地往家里搜罗。

    庄四婶儿见了,羡慕地牙根儿都直痒痒:

    “这老李家,孩子多就是好哈!这家伙,捡个柴火,都能整出这么大阵仗来!”

    不止如此,老太太乔细妹还跟南屏村的烧炭人那里,定了一车最低档次的柴炭。

    南屏村距离靠山屯远得很,不过那里也是个山村,距离南屏山很近。

    南屏山是升龙岭南侧的一个山头,那里的村民除了种田之外,还有一项独门手艺——烧炭。

    但他们烧制的木炭,在渤海郡的销路相当一般。他们没法指望这个过活,只能当个外快,贴补下种田的不足。

    因为大户人家要用的红罗炭、银霜炭之类,他们技术不到家,烧不出来。

    而普通老百姓,又往往买不起柴炭。

    更乐意自己上山砍柴、捡柴火。

    所以,乍一接到乔细妹的订单,南屏村的烧炭人,很是惊讶了一番。忍不住一直用奇怪的眼神,打量着乔细妹。

    乔细妹被他们看得有些毛骨悚然,忙把老五抛了出来:

    “我家小儿子在渤海卫当兵,前些日子升了军官,做了啥子小旗了,说是要孝敬我们老两口儿一车柴炭,好让我们过个暖和年!”

    烧炭人一听这话,方才觉得正常。

    乔细妹悄悄在心里抹了把汗,这年头,还真得时时处处都小心谨慎!

    跟烧炭人约好了一个月以后去取。到了日子,乔细妹特意叫上了李希仁和李桐,两个壮硕的大小伙子陪着她,一块儿去取。

    十月初一,李家人全家人都换上了新做的冬装,也给祖先早早送了寒衣。

    老太太乔细妹也在屋里点上了炭盆,把孩子们都聚拢到自己身边,烤火取暖。

    每日还轮番在灰堆里,埋上几个芋头、山药、土豆、地瓜、甜菜疙瘩、鸡蛋之类,换着花样来。焖烤熟了,就拿出来趁热剥了壳,给孩子们吃。

    孩子多了,就没个老实气儿了。

    你追我打、闹闹吵吵、笑声闹声哭声喊声,能把房盖儿都掀飞,李云心光是看着都觉得脑瓜仁儿疼,老太太乔细妹却偏偏觉得十分满足。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热热闹闹、喧喧嚷嚷,又按部就班地流逝着。

    转眼间,便来到了另一个重要的节日:冬至。

    靠山屯的人家,来自五湖四海,祖籍哪里的都有,菜系五花八门,口音也多种多样。

    但冬至祭祖的习俗,倒是几乎家家户户都一样。

    不只是靠山屯,整个祥云镇,乃至整个渤海郡,在这一点上都是一样的。

    为了祭祖,李家人提前三四天就开始用金纸叠元宝、用黄纸拓印纸钱,这些是冬至祭祖的祭品的重要组成部分。

    准备冬至日的祭品,除去要准备上供用的馒头、菜蔬、酒,还有香,便是这元宝与纸钱的用量最大,而且这部分,也是孩子们最能帮得上忙的部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