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华夏历史篇幅的唯一


本站公告

    吕武在思考晋国国君轮替换代的时候,老吕家能够从中找到什么机会。



    一番地思索下来,他放弃了浑水摸鱼的打算。



    刚刚得到一块封地,抓紧时间建设好,才是正道。



    想要浑水摸鱼,要有那个实力才行。



    不然摸进了浑水里面,鱼没摸到半条,自己该被某个庞然大物看都没看的挪位下,给碾死了。



    麦子收割之后的第十六天。



    吕武接到了来自新田的消息。



    国君真的掉进茅坑溺死了,中ying要求全国举哀。



    那位国君很固执地要吃今年的新麦,他命人准备的同时,派人招来桑田巫,一番冷嘲热讽之后,令人将桑田巫拉下去砍死。



    今年的新麦煮好,国君要用之前却是感到腹痛,呼斥奄人(太监)不要跟随,自己急匆匆跑去茅房。



    当然也不可能没人跟着国君,他们待在外面等了很久,见国君一直不出来,又没什么动静。



    有个奄人进去一看:咦?!国君呢???



    他先找了一圈,没找到国君,赶紧大声召唤外面的奄人和阍人(宫城守卫)。



    茅房其实不大,找了一圈没找到国君。



    那么答案就只有一个了。



    等他们将国君捞起来的时候,国君早就没有了呼吸。



    众卿和各大夫接到消息赶到宫城。



    他们一听国君的死法这么离奇,首先思考的是要不要封锁消息,免得传出去成为千古笑话。



    关键是在场有史官。



    众卿面面相觑,脸色很不好看地注视着史官在进行记录。



    众大夫只剩下了苦笑。



    他们知道一点,史官必然会如实记录国君怎么死,晋国成为列国的笑话,他们见证了一段千古奇闻,成为其中扮演了小丑的角色,也在史书留名留定了。



    甚至,有些卿和大夫,肯定会被怀疑跟国君的死有没有关。



    上古先秦时期,史官是有传承的。



    一般是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代地接替成为史官。



    他们的职业操守也非日后的那些后辈能比。



    记载历史就是记载真相,绝不糊弄,也不会妥协。(却会带上自己的主观意识)



    晋国就发生过那么一件事情。



    赵盾弑君前先假装自己逃亡,结果他还没跑出晋国的土地,堂弟赵穿就将晋灵公杀死了。



    由于赵盾是元帅和执政,他有义务保证国君的安全。



    再来是晋灵公与赵氏主宗的矛盾人尽皆知。



    杀掉晋灵公的还是赵盾的堂弟赵穿,还是在赵盾没卸任那些职位和人也在晋国疆域内,就杀掉了晋灵公。



    史官才不管晋灵公是怎么欺凌赵氏,赵盾又为什么要杀掉晋灵公,他们只会记载赵盾弑君。



    赵盾一再解释自己已经逃亡了。



    可是没有用。



    史官就认为赵盾弑君是一个事实。



    赵盾连续杀了史官的两辈人,为的就是逼迫史官有选择性地记录历史。



    然而,史官并不屈服。



    爷爷被杀了,父亲依然记录赵盾弑君。



    父亲被杀,儿子还是记录赵盾弑君。



    这个“儿子”写完之后告诉赵盾:你可以将我杀掉了。只是,我的儿子会继续过来;周边列国的史官已经知道这件事情,他们已经在赶来的路上;我由衷地认为,你杀不尽敢于记载事实真相的人(史官)。



    赵盾就是权势滔天,他也堵不住天下悠悠之口。



    尤其是,春秋贵族其实还是要点脸的,并且也真的杀不尽敢于讲真话并记录真实的人。



    赵盾只能接受事实。



    有了赵盾的例子,晋国此后再也没贵族尝试逼迫史官有选择性地记载历史,或者去当历史发明家。



    全国举哀这种事情对全国上下都有影响,尤其是对贵族阶层。



    相反,对平民和奴隶的影响并不是那么大。



    当然了,现在是大争之世,不会因为国君薨了,需要哀悼上好几年。



    一般是一些特殊人士举哀一年,贵族意思意思三个月。



    另外,晋国派出使者前往列国通知晋景公薨了消息。



    还讲礼仪的列国,不论是友好或带有敌意,都会派出使者团来参加晋景公的葬礼。



    意味着列国要是原本对晋国有军事行动,也该取消了。



    同时,式微了的周王室要派出符合规格的团队,来参加晋景公的葬礼,也是见证晋国新一任国君的上位。(赐予祚肉的流程)



    晋景公死得突兀,却也不是那么突然。



    关键是他病情一再反复,大家都有心理准备。



    可是,大家以为他没那么快死,偏偏又死了。



    由于始料未及的关系,晋国这一任国君的轮替,众卿没有了前几次新旧国君轮替时的血淋淋。



    主要是,他们准备不足,谁都不敢轻举妄动。



    在谁都想动一动又没把握的局势下,赵庄姬取得韩厥的同意,派出武士团来到老吕家将赵武接走了。



    赵武怎么都跟晋国公室有血缘关系,他的母亲赵庄姬也一直住在宫城,是应该出现在晋景公葬礼上的。



    而吕武,他还以为随着晋景公的死亡,晋国会乱上一段时间,导致停止了封地建设,专注封地的安全性上面。



    过上那么十天半个月,他派出去的人手先后回来禀告,周边各家贵族无异动,一个个也是觉得会大难临头似得,只注重领地的防卫。



    尤其是众卿的职位没发生变动,之前谁在什么位置上,还是屁股不挪位。



    这就很不晋国了。



    吕武询问家臣,能不能继续建设领地。



    家臣用很诡异的表情回答,不是不能继续建设,只是一再问吕武,真的要继续建设?



    毕竟不是春秋人的吕武,他见家臣表情不对,怀疑自己忽略了什么。



    再大张旗鼓的建设不合适,是吧?



    吕武决定干一些动静小的事情。



    他趁属民和奴隶都不用出去劳动的时间,进行了封地内的人口普查。



    这种普查跟春秋时期各国不一样。



    他不光只是记录适龄男性,还会将适龄女子登记在册,甚至是设了三个年龄段。



    比如,十一岁到十九岁一个梯次,二十岁到三十岁又成一个梯次,三十岁以上则自成一个梯次。



    这一普查下来,他发现不管是属民,还是奴隶,不存在一个六十岁以上的老人。



    即便是四十岁以上的都很少。



    其实,这个是很能理解的事情。



    生活环境,再加上饮食习惯,乃至于是医疗条件,有太多的缺失,导致现在的人们寿命普遍偏低。



    而三个月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晋国因为国君新旧交替的影响,对众卿还存在。



    各中小贵族履行了自己的“礼”,不能因为薨了一位国君就长时间完全停摆。



    老吕家自然也是该干么,就继续干么。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