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辛首辅去职


本站公告

    app2();

    read2();  自从包围了南京城以后,刘布他就实行分段包干,让几位主将,率领本部人马,日夜不停地对南京城发动猛攻,现在对于他们刘家军来说,也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地步。

    如果他们能拿下此地,就相当于当年的朱元璋,趁着天下大乱,中原大乱的时候,拿下了集庆,然后以此为基地,征伐四方,称霸天下。

    他刘家拿下了此地,也都是拥有极大的战略意义,拿下了此地最大的意义,就在于他们可以切断朝廷的粮草补给,这就是此消彼长的,这就意味着朝廷更加的弱小,刘家更加的强大,胜利的天平就会倾向于他们。

    现在大明可是处于兵荒马乱时期,更加要命的是,现在是处于小冰河期的时代,北方的气候极差,不是大旱就是大涝,基本上都是年年的欠收。

    南方的情况稍微好一点点,但是也是勉强混一个温饱。

    但是他们在控制了南方以后,控制了这粮食产地以后,这就可以满足他们的所需,大明可是一向都有苏松熟,天下足之说,苏松就是现在的苏州和松江一带,正处于刘军的兵锋之下。

    但是刘布可是也听说,那就是湖广熟,天下足,新开发的湖广行省,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只要是保证了这里的营收,就可以满足天下之需,所以刘布他控制了江南以后,就是南下湖广,征伐这些地方,只要有了这些地方以后,就成为了他们霸业的基础。

    自从重生以后,他几乎每天都与时间与进行赛跑,他一直都产生一种感觉,那就是时不与我的感觉,一旦不能够在大明灭亡前,准备好充足的力量,这天下是刘家的,还是归建奴和流寇,这还真不好说。

    不管是归了建奴还是归的流寇,对他们刘家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所以他才会想尽一切办法,与时间赛跑,希望能够抢占先机。

    如果他们能够控制江南,控制湖广,这就等于抢占了先机,站在了上风,坐看天下群雄,争雄逐鹿了。

    战场上的攻伐,不是刘布所长,他就交给了手下的几位大将,让他们负责攻打,他自己再设定好战略了以后,还是负责全力以赴的负责军需方面的事情,确保他这一支庞大的军团,士兵们有足够的武器弹药,能吃得饱,穿得暖,可以这么说后勤供应才是打胜仗的关键。

    无论是今天还是明天,打仗拼的还是综合国力,拼的还是后勤,你吃不饱,穿不暖。如何跟对方虎狼之师交战?

    所以刘布他在包围南京城以后,就开始放权,让手下的几位大将负责攻城,他自己就全力以赴地督促后勤方面的事情,确保有足够的粮饷和弹药,支援前线。

    为了支援围城大军,他们可是动员了接近五六十万的民众,为他们运送物资运,运送这些粮响,城里城外都是人山人海的,每天他们都通过人力或者是独木车,把大量的粮食,运往各处去,确保军需。

    所以说打下南京城,确实也是刘家的关键,如果打下了,他们就可以减少这方面的消耗了,现在上百万人在这里,每天人吃马嚼的消耗,都挺都是极其惊人的,刘家也是竭尽一切所能来维持这一场大战。

    而且刘家他现在用兵,也用到了极限,他几乎所有的机动部队,都调集来了,如果他们不能够打下这里,就只能够撤军,收回去,还要面临朝廷可怕的报复,到了这一步,他们也算是退无可退的地步了。

    北京城

    现在的北京城,只能用乌烟瘴气来形容,自从听说叛军兵出江南,围困南京城了以后,这就是乱成一团了,朝廷乱成了一团,京城也都乱成了一团,因为每个人都明白,如果丢失了江南,对他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他们失去了所有的粮仓。

    大明能够在北方维持百万的军备,在九边驻扎了百万的军队,全靠是江南的器物和粮食在支撑,如果没有了粮食在支撑,不产粮的京城,能不能支撑下去,能不能保证九边所需,继续支撑下去,这也都是一个问题。

    如果九大重镇都支撑不下去,大明在北方的防御体系,就会崩溃游,牧民族就会大举地南下,席卷中原,他们又该何去何?

    自从听说南京城被围困了以后,整个京城就炸窝了,朝中的大臣们议论纷纷,各种意见都有,有人就建议马上的迁都。

    因为他们意识到,刘军围攻南京城,实在是攻打大明的要害所在,此地一下,江南沦陷,湖广沦陷,大明就没有足够的粮食供应了,京城没有粮食供应,那是无以为继的,必须依托于产粮之地作为依靠,否则就得崩溃。

    但是大明自从成祖皇帝以后,一直实行的就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他们必须守在这里才符合祖宗的家法,如果擅自离开的话,这就跟丢失领土,背弃祖宗家法,没有任何的分别。

    谁都知道现在果断的迁都,是一个十分不错的建议,一方面可以摆脱目前的困境。

    他现在的京城可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局面,它相当于处于建奴和刘家的夹击之中,如果两方压榨过来的话,可是会把他们粉碎。

    而且京城它本地不产粮,只是少量的粮食而已,根本都不能够满足京城和九边重镇的所需,所以必须要靠外面的输入,现在缺少了运河的输入,京城缺粮,各方面的物资缺的极其的离谱,很难以维持下去。

    所以现在无论是在军事方面,还是在民政方面,它都处于一个十分危险的局面,如果不改变这一个局面,大明只怕会灭亡,所以即使是非常的忌讳,会非常的惹人恨,朝中的大臣还是提出了一个建议,就是暂时迁都洛阳。

    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说被建奴和刘家两面夹击的困境,同时该地区也是产粮区,可以确保京城的所需,也都可以让他们从容的部署,卷土重来。

    至于另外一个帝王之乡西安,他们就不予考虑了,西北经过了这十多年的战乱,已经非常的贫瘠了,非常的贫穷了,根本就无法维持朝廷庞大的局面,这么多人吃喝拉撒,本地无法维持,需要外面的输入,这就跟北京没啥分别。

    可以这么说,大明现在已经到了危急存亡的生死关头,如果不加以考量的话,就会走向灭亡之境。

    到了这地步,朝中所有的人,都把这一切归咎为首辅温体仁的领导不力,温体仁是奸臣,这是朝野的公认,许多人都是认为,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奸臣在这里作祟,就断断不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

    所以温体仁在当日早朝以后,才回到家里面,就接到了圣旨,圣旨也就是寥寥几句,说的是皇帝同意他请辞的要求,恩准他告老还乡。

    温体仁他可是十分的愤怒,十分的悲凉,我什么时候上书,请求过告老还乡了?

    对于这些清流官员们来说,他们的道德是毫无瑕疵,气节是十分的高尚,只要有人敢弹劾他们,他们就敢挂冠代参,以示自己问心无愧,身正不怕影斜,这样的做派,才是正人君子的做法,才是朝中大臣的风范。

    但是温体仁他从来就不会这样子,别人弹劾于他,他也敢反顶回来,这有失领袖大臣的温润之风。

    温体仁他醉心于功名,恨不得自己在首府的位置上做到老,做到死为止,所以他可不像那些老臣们一样,动不动就上书请辞,要告老还乡,这实际上只是向皇帝要挟,或者以进为退,以退为守的一种手段。

    现在皇帝居然批准了他告老还乡,这就令他十分的愤怒和生气了,我从来都没有上书,又何来恩准之说?

    但是温体仁他也明白一点,他现在是大势已去了,他所有的风光和荣誉都是皇帝给的,这叫恩出于上,如果皇帝不再信任他,不再用他了,他就是再挣扎,再蹦达也都没有用,现在是皇帝对他不耐烦,要赶他走了,他不走也得走。

    想到了此处,温体仁他十分的忧惧,他当了这么多年的首辅,可是得罪了很多的人,许多人对他恨之入骨,就等他下台进行清算,他以为不会这么快,他少说也得做个十年八年,而且他也将会从容地部署了以后,才会下台。

    谁知道这一切都是来的这么快,来的令人措手不及,他都没有任何的措施,没有任何的后手,皇帝就直接的免了他的职了。

    按照他这样的职务,这样的高官,如果是退休了,皇帝都会给予高官厚禄,都会给予赏赐一个头衔,一般急三公,然后让礼部行人官,风风光光的送他回乡,以全了一个老臣最后的体面。

    但是皇帝就连这个最后的一点体面都不讲了,他直接就让他滚蛋走人,没有升他的官,没有加他的头衔,更没有任何的封赏,至于说行人官风风光光的送他回去,更是没有,可见他在皇帝的眼里,已经变成了一个毫无用处的垃圾,毫无用处的废物了,皇帝不愿意在他这里留最后一点的体面了。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