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灵是他的字,本名叫做屈巫臣,即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代,是楚国根正苗红的豪门大族出身,因被封在申地,也被称为申公巫臣,具有很高的才干。
申公巫臣叛楚的起因前面已经说过,一是因为封地的原因,得罪了子重;二是因为争夺夏姬一事,欺骗了子反。
待得楚共王执政后,子重和子反二人便开始实施报复,对申公巫臣下刀子、穿小鞋。
申公巫臣虽贵为豪门大族,但论实力,还是比不过楚共王的两个亲叔叔,为求自保,只得逃往晋国避难。
到了晋国后,晋景公想到巫臣一定会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福利,自然是欣喜万分,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还没征求他的同意,便封他做了邢邑的大夫。
想到情敌巫臣在晋国还做了大官,心胸狭窄的子反郁郁不乐,请求楚共王给晋国送礼,好让晋国对巫臣永不录用,以断绝他的生存空间,让其困苦奔波。
但楚共王念在巫臣为先君尽忠多年,决定不再追究。
于是,暴跳如雷的子反联手同样怀恨在心的子重,将巫臣的家族灭族。
巫臣奔晋,本来只是暂时的寻求一个庇护场所,没想过长此以往,过一阵子局势稳定了便会回去继续当自己的申公,没想到却被灭族,巫臣悲痛欲绝,发誓与楚国势不两立,并让子反“奔命以死”。
巫臣没有夸大海口!
巫臣深谙春秋各国局势,他决定不遗余力的帮助晋国,同时向晋景公献上一条计策——远交近攻。
远交并扶持与楚国毗邻国家——吴国。
近攻自己的祖国——楚国。
吴国的崛起,一定会让楚国陷入对晋、吴二国两线作战的困境,从而使楚国疲于奔命,消耗自己,无暇中原。
经过晋景公同意,巫臣便远赴当时默默无闻的落后小国吴国,废寝忘食“教吴叛楚,教之乘车、射御、驱侵”。
他怀着对阶级敌人的刻骨仇恨,在这里完成他的复仇计划,他将吴国打造成一把复仇的利剑,狠狠地刺向楚国。
吴人本就蛮夷,具备了强烈的尚武精神和进取心,巫臣的到来,又极大地推动了吴国的文明进程和军事发展,使之如虎添翼,“吴于是伐巢,取驾,克棘,入州来”,不断蚕食楚国边邑,一步步走向强国之路。
而“楚罢于奔命,至今为患”。
巫臣仅凭一人之力,便拉开了楚国衰落、吴国崛起的大幕,实力不凡,绝艳超群。
最后一个人叫做苗贲皇——“贲皇奔晋”。
苗贲皇本名叫做斗贲皇,“若敖之乱”时逃亡到晋国,晋厉公把苗地封给他,他便以食邑为氏,故称苗贲皇,被誉为晋国八大良臣之一。
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正式打响。
战争伊始,楚军便早早抢占先机,逼近晋军并摆出有利阵势,孰胜孰劣一眼便知。
晋厉公见形势对己不利,想要“遁矣”。
苗贲皇熟悉楚军内情,向晋厉公提出建议:由中军将、佐各率精锐一部加强左右两翼,同时在营内开辟通道,迅速出营,绕营前泥沼两侧向楚军发起进攻,如果首发能够击破楚军中薄弱的左、右军,晋军必胜。
然后“晋人从之”。
鄢陵之战是晋楚争霸四大经典战役之一(即城濮之战、邲之战、鄢陵之战、彭城之战),也是最重要、也最为惨烈、动用的军力规模最大的一次大战役。
可惜的是,战争的结果是“楚师大败,王夷师僭(溃败),子反死之。”
造成的后果是“郑叛、吴兴,楚失诸侯”。
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苗贲皇之为也”。
陈述完毕。
子木安静的听着蔡声子说话,若有所思,沉默良久,唏嘘一声:“是皆然矣!”
蔡声子叹气道:“眼下还有一个人将要奔晋(‘今又有甚于此者’)。”
子木大惊:谁?
“伍举!”蔡声子大声道,“伍举娶了申公王子牟的女儿做妻子,今王子牟获罪而逃,国君和大夫们一直认为伍举与他有瓜葛,准备捉拿伍举。伍举无奈,只得逃往郑国避难,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洗脱冤屈从而为国效力。现在伍举已接到晋国录取通知,准备封给他县邑,使他的爵禄和叔向(羊舌肸)一样。如果不请他回来,将来他‘谋害楚国,岂不为患?’”
子木一听,慌了,马上向楚康王做了汇报。
楚康王一听,也慌了,马上“益其禄爵而复之”。
楚人会从蔡声子的一席话中接受教训吗?
从以后的剧情走向来看,楚国在重视人才、任用人才的道路上依旧我行我素,仍然秉承“非贵族出生不可入仕”的用人体制,将无数的楚才拒之门外。
楚国,地处汉江、淮河、长江流域,地缘优越,长淮往南几乎有着无穷无尽的发展空间,“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有希望成为一统天下的超级大国。
如此优越的条件、强大的国势,最终没能一统天下,而是被北晋所压、被东吴所制、被西秦所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楚国公族人数太多,这些皇室成员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倾轧、争权夺利,导致政局动荡,以致国内精英人才遭受排挤、迫害,大量外流。
这些人入他国之后,大展身手、风光无限,如伍子胥、李斯等人,反过来帮助敌国来对付楚国,至今仍令楚国的拥趸们扼腕长叹,痛惜不已。
这也许不是楚国最终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却是使楚国走向衰亡的重要因素。
“夫物不产於秦,可宝者多;士不产於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李斯·《谏逐客书》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人才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人才兴”,才能“国家兴”。
这是一条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
令尹子木留住了伍举,不知是福还是祸,因为伍举有个孙子,叫做伍子胥,攻灭楚国的元凶之一。
但值得赞许的是,子木的举动为楚国在用人问题上开了一个先例,也就有了后来的吴起变法。
如果你认为子木只是一个古板、惜才的贤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他同时也是一个脾气火爆,很有军事才能的统帅。
公元前548年秋,刚上任的子木一听说舒鸠背信弃义背叛楚国,知道是吴国在背后使坏,怒火中烧,直接登上战车,率三军进攻舒鸠。
舒鸠地理位置不好,处在长江边上,楚“舟师之败”后,吴水师时不时跑来劫掠一番,时间一长,便也难忍攻伐之苦。
原楚国令尹蒍子冯在世的时候,舒鸠曾有背叛的想法,但碍于同蒍子冯的关系,一直没有撕破面子。
蒍子冯去逝之后,舒鸠一不做二不休,咬着牙归服了吴国。
子木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轻取舒鸠战略重镇离城。
舒鸠心知难挡楚军铁蹄,马上求救于新主东吴,吴国为保护新入盟的小兄弟,自然二话不说,领兵来救。
子木见吴军救急,冷静地命右军先至舒鸠附近埋伏,将左军作战略后撤,装作要逃跑的样子,引吴军深入,伺机寻找战机。
吴军不知是计,一头扎进楚军的埋伏圈中,在楚左、右两军之间困斗了七天七夜,饿得人黄马瘦。
此时,子木觉得时机成熟,以“私卒诱之,简师会之”的战术,将吴军打的鬼哭狼嚎,抱头鼠窜。
楚军趁机包围舒鸠,舒鸠准备再次臣服楚国,但子木不同意,擅作主张,一气之下将叛服无常的舒鸠灭国。
灭鸠设县这一举动,有力的打击了吴国对楚国主权的挑战行径,震慑了私下里与吴国有来往的东南属国,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老大还是老大,不服不行。
吴国与楚国的武斗往来中,吴王诸樊对楚国的战事格外上心——吴国胜,很开心;吴国败,很不开心。
舒鸠之败,让吴王诸樊很不开心,好不容易争取到楚国附属国的归附,竟然被楚国给灭了,传出去让国人笑其无能,很没面子。
重整旗鼓之后,不甘心的吴王诸樊亲自带兵,准备用武力将离吴国最近、最小、最没存在感的楚附庸巢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弥补失去舒鸠的损失,同时让楚康王等人也切身体会下附庸国被灭的感受。
但令吴王诸樊没想到的是,这一仗,却成了他最后一仗。
抑或想重新找回吴国在江淮地区的控制权,又或者想把王位尽快传给四弟季札,吴王诸樊攻击巢国可以说是不计代价——亲自赤膊上阵,带头猛攻巢国都城。
效果也是很明显,吴军士气大涨,不要命的冲击巢国的城门,让巢国人惊恐万分。
面对楚援军迟迟不来的状况,巢国人几欲放弃抵抗,投降吴国,又一想到舒鸠的下场,咬咬牙,决定再坚持一段时间。
这个时候,一个叫做牛臣的名字出现在了史书中。
在巢国上下都很悲观的情况下,大夫牛臣却很冷静,经过几天的观察,他认为“吴王勇而轻”,如果打开城门,以吴王诸樊的性格,他一定会亲自带头杀进来,届时只要安排好弓箭手,必能让其一箭毙命。
有人反对,因为当时礼法规定不得在战场上杀害国君,如果违反,将会招来众怒。
也有人支持,如果吴王诸樊死了,边境上或可以稍为安定一些(“强其少安”),百姓也可安居乐业。
情况危急,巢国也只能冒众怒一试了。
第二天,吴军非常惊讶的发现,巢国都城城门大开,远望去城内空无一人,但吴兵还是很机警的,纳闷之余谁也不敢冲进去,担心有诈。
他们认为,这是空城计!
吴王诸樊不是司马懿,他也不想当司马懿,面对巢国人赤裸裸的挑衅,他毫不畏惧,不顾众人劝说,决定将计就计,怒而拔刀、力吼一声,带领将士们冲进了巢国的城门。
迎接他的,只是漫天箭雨。
乱箭从中,诸樊巨大的身躯轰然倒地,激起的黄沙缓缓上升,成为春秋历史上第一位死在前线的诸侯君王。
他期望用他的牺牲,将王位传给二弟余祭,他相信二弟也会继承遗志依次相传,直到将国家交给四弟季札才罢休,最终了却父亲吴王寿梦的遗愿!
他希望用他的英勇,换来吴人激昂的斗志,在弱小中迅速发展壮大,国富民强。
但他的壮烈却让吴人悲痛不已,与楚国的仇恨再也没有化开过。
让他欣慰的是,他的仇,他的儿子给他报了。
报的很彻底,差点灭掉楚国。
面对吴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楚康王觉得不能坐视不理,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趁吴国大丧期间进攻吴国。
而在伐吴之前,楚康王为了防止大军出动晋国有所动作,还做了一件事——向秦国借兵。
早在两年前(公元前549年),晋平公为了专心致志的对付齐国,曾派韩起到秦国以求结盟,但双方存在分歧,秦国方面只同意罢兵休战,而未结盟。
今年(公元前547年)刚开春,秦景公为了专心致志的扫清西部戎敌,厚起脸皮派亲弟弟后子针到晋国,询问前年的盟约是否还有效?
“秦、晋不和久矣”,晋国非常珍惜与秦国友好的机会,见秦国抛来橄榄枝,忙不失迭的点头同意。
此时此刻,楚康王认为,如果伐吴之战有了秦军的加入,晋国肯定不会贸然行动,从而破坏得来不易的秦晋之和。
公元前547年五月,楚康王亲领楚秦大军,向吴国浩浩荡荡杀去。
在大军到达雩(yú)娄的时候,得知吴国早有防备,戒备森严,楚康王思考再三,不打算硬拼,担心遭遇挫折,便把兵锋指向了另一个国家——郑国。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