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先生弟子


本站公告

    众人下学散去,只有复圣留下。



    刘先生心情舒畅,怡然自得,伸了个懒腰,想起自己求学之时,先生说要‘教学相长,亦师亦友’。



    刘先生坐正身体,对姚复圣说道:“复圣,我那位以治学严谨的先生,在给我们教学解惑时,最喜欢我们提出问题,大家一起共同讨论。我们每次询问经典疑难,先生必然如临大考,思虑良久,唯恐出现丝毫偏差。其中一次,你们张先生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家先生想了多久,才给出他的答案吗?”



    刘先生伸出一根手指。



    姚复圣试探性说道:“一月?”



    刘先生摇了摇头。



    姚复圣继续说道:“难道是一年?”



    刘先生继续摇了摇头。



    姚复圣咽了咽口水,说道:“该不会是十年吧。”



    刘先生还是摇了摇头,然后说道:“是一辈子,自从你们张先生问先生那个问题后,先生用了一身去寻找答案。先生临死前,把我们叫到床前,拿出一本写满密密麻麻小字的书页,然后说这是他思考的答案,不一定对,让我们进行补充完善。”



    刘先生笑了笑,说道:“好读书,就要求甚解,每有会意才能欣然忘食”。



    下完学,李去病和项怀英一起朝着道观走去。李去病和项怀英之所以成为好友,源于一段陈年恩怨。项怀英家是外姓人,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风俗下,本来就受到姚氏、李氏族人的排挤。后来不知为何,项怀英与一伙李氏子弟结了仇,结果给人死死堵在书简巷里一个小胡同中一顿痛打,对方人多势众,项怀英很快给打得鲜血直流。幸好李去病路过,劝住了那一伙李氏子弟。后来一来二去,两人便逐渐熟悉,成了朋友。其他李家子弟看到项怀英与李去病成了朋友,便不再敢找项怀英的麻烦,毕竟李去病是李氏族长的孙子,极有可能会是未来李氏一族的继承人。



    前几天老道人说,二月一,他要为乡亲们做一场法事,让李去病他们一起去帮帮忙。



    听爷爷说,老道人十分了得,熟读道藏,精通奇门遁甲,八卦易理。李去病的爷爷很少夸赞别人,从李去病能听懂话以来,就听见爷爷夸过三个人,一个是张先生,一个是老道人,一个是夸他。爷爷之前千叮嘱万嘱咐说,让李去病对老道人多尊敬些,没事可以多去道观玩一玩,但是前提是不能耽误张先生教授的学业。



    爷爷之前还给李去病讲述了一个故事,十二年前齐州一带大旱,从春分一直到重阳,都没有下雨,不仅粮食没有收成,而且河水枯竭。拥有七十二名泉的齐州,但最后一滴泉水都没有了。百姓没有粮食,姚家、李家两大家族都有些余粮,半散半赊给周边百姓。可是没有水,大家都没有办法,毕竟谁家都没有存水的习俗。



    重阳节这一天,一位老道人突然来到镇子里,找到姚李两大族长,说到老道不才,曾遇异人,传授奇门遁甲天书,可以呼风唤雨。老道人嘱咐姚李两大族长于小镇东南的山上建一台,名曰九龙坛。高九尺,共三层,用一百零八人手执旗幡围绕。老道于台上做法,可借三日三夜东风,下三日三夜大雨。



    姚、李两大族长闻言大喜,便组织家族两百余名青壮年往山上筑坛,拨一百零八人执旗守坛。



    老道人于是在九月初十甲子吉辰,沐浴戒斋,身批道衣,跣足散发,上到坛上开始作法祭风祈雨,老道人一日三次上坛,却并不见刮风下雨,是日看天近夜,天色晴明,微风不动。一直到将近三更时分,忽听风声,旗幡转动,姚、李两大族长看时,旗带竟飘西北,霎时间东南风大起,待东南风大起之后,天空开始锦云密布,不一会便淅沥沥哗啦啦下起瓢泼大雨。



    后来李去病问过老道人如何求雨,老道人没有回答李去病,只是唱了一首歌:“吾法修炼大不同,身内身外两周天。先教阳生庶阴生,火生土来土生金。五行之气都化水,归入黄庭升风池。神电闪烁鬼神惊,五法中将为黄庭。”



    从那以后,老道人就经常给一些道藏让李去病记诵,而且传授了一些强身健体的法门。



    李去病和项怀英来到道观,老道人正在整理道袍、道冠和桃木剑,看到李去病他们之后,老道人就说道“十二,你帮我先在三清像前上三炷香,然后帮我在祭坛四周摆上二十四支蜡烛。怀英,你去拿出符纸和朱笔,帮我们画三道安宅镇土符、祈福延寿符、祛病消灾符”。



    法事,又叫斋醮科仪,俗称“道场”,是道门一大仙人创立的,相传这位仙人能通过掐诀、踏罡、存神,与神灵沟通。后来这位大仙人在道门中别开生面,新开正一教,后世遵为天师道祖。



    不一会,头戴紫阳巾,身穿八卦衣的老道人来到蜡烛围成的一圈所谓祭坛上,徐徐清风阵阵拂,点点烛光处处摇。



    只见他鹤顶龟背,凤目疏眉,白髯及胸,神态飘逸,右手持着桃木剑,左手捏着符箓纸,低声常喝道:“举步朝金阙,飞身谒玉京。天外琳琅响,齐举步虚声……”



    法事做毕之后,项怀英因家中有事,就告辞离去了。



    老道人对李去病说:“十二,你快突破到第三境了吧。”



    李去病对道人说到:“师傅,已经摸到门槛了,但是最近感觉丹田里气息有些杂乱,所以我才故意没有跨过那道门槛的。师傅你之前也说过:张先生之前让我修行的是儒家的浩然气;您让我修行的是道家的天罡气,两种修行方式杂糅在一起,到了第七境前,问题都不大,但是想要到第八境则难入登天,弟子想请师傅解解惑。”



    老道人说:“十二,为师之前就劝过你,必须要学一学佛家的断舍离。为师教给你的东西自然是最好的,张先生把你当成他的得意门生,教给你的东西固然也是最好的,但是两种法门不同宗不同源啊。”



    老道人看来一眼李去病,接着说道:“十二,以前你年纪小,不用知道为什么,只要按照我们说的照着做就行。现在你长大了,也需要了解了解修行之事了。”



    李去病说道:“师傅,我早就想让你给我讲一讲了,不过平日里看师傅总是板着脸,就没好意思问你。”



    老人笑言道:“师傅有这么可怕吗?”



    李去病未置可否。



    老人呵呵一乐,说道:“十二,万物皆可修道,修道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内及外,炼气之用;一类是由外及内,炼体之用。练气士,境界可分为八境。



    “第一境是登山境:修行如登山,一步一重天。



    “第二境是造化境:造化可弄人,凡人不可想。”



    “第三境是蜕凡境:蜕凡绕清风,离垢入尘中。”



    “第四境是龙门境:鲤跃门化龙,风雨露峥嵘。”



    “第五境是金丹境:结成金丹客,方是我辈人。”



    “第六境是元婴境:识海孕元婴,此心向长生。”



    “第七境是归真境:返境入真灵,归真长生上。”



    李去病说道:“师傅,你刚刚说有八境,为何只说了七境啊?”



    老人说道:“那是因为第八境没有名字,这第八境是修道的分道路口,道家成就仙人,释家成就菩萨,儒家成就圣人。其他诸子百家,听闻都是断头路,很难登上第八境,能登上的,后来基本都融入三教之中。我此前对你说,你到第七境之后,登入第八境很难,就在于这第八境是分岔路,你学道家天罡气,就是要成就仙人,你学儒家浩然气,就是要成就圣人。仙人和圣人,气象不同啊。当然,一般人很难行至第八境,所以不用担心存在这条分岔路,可你不一样,毕竟……”



    说到这里,老道人突然停住了,没有继续往下说。



    李去病问道:“师傅,那行至第八境的人多吗?”



    老道人继续说道:“上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五帝却是确有其人,相传这五位都是跨入了第八境的大圣人。后来三教之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第八境的大能。”



    李去病又问道:“师傅,有比这第八境还高的境界吗?”



    老道人笑言道:“听说还有第九境,被称为失传之境。传说道祖西出函谷关化胡后达到这一境,佛祖和至圣两位大圣人也应该跨过了八九的门槛。”



    李去病又问道:“师傅,当世之人,有这第八境的吗”?



    老道人摸了摸手中的桃木剑,然后说道:“想要成就仙人圣人菩萨,难、难、难啊。咱们南瞻部洲儒教、道教、释教的掌门人,本事都高出天外;三大王朝的四位国师,几家老祖也都能通天彻地。传言那西牛贺州有一位教宗、一位教主、一位骑士王,北俱芦洲有一国主,都与咱们三教掌门人一般。那东胜神洲,远隔一座大洋,杳无消息,不知道个中情况。这些人,有的可能已经跨过了七八的门槛,有的可能还在七八门槛上,有的估计一辈子都跨不过去。”



    老道人顿了顿,微微一笑后继续说道:“此外,还流传一句话叫:‘天下明月映海平,南洲五人齐飞升’。说有五个人,都到了七八之间。”



    “东海有个道士,最逍遥,呼风唤雨,驾驭紫电雷龙巡游四方。”



    “南方有个叫花,最贪吃,曾下五洋抓住数十条金色蛟龙,做出第一等的蛟龙汤。”



    “西方有个秃驴,最讲理,一个紫金钵盂将一座名山压沉了数十丈。”



    “北方有个修士,最爱美,其身数百丈环绕着春花夏雷秋叶冬雪。”



    “中原有个读书人,最悲苦,通读天下道藏养数百斤的浩然正气。”



    李去病又问道:“师傅,你刚刚讲了练气,还有那习武呢,有没有境界之分,如果有是怎么分的?”



    老道人说道:“其实啊,练气是比较少见的,反倒是武夫比较常见。习武之人,分为七境,没什么名字,就简简单单称为第几境。传说达到第七境的大宗师,能力敌练气士第七境巅峰之人。战国时期的白起,三国时期的吕布,南北朝的花木兰,大唐王朝的李元霸等人,都是第七品的大宗师。不过有两人例外,一人是三国时期的关羽,他既是儒家练气士,又是武夫,当年他从武夫第七境成就了儒教圣人,成为千年来武夫第一的武圣。另一人是大秦王朝末年的项羽,据传闻项羽将武夫一途走到了极致,最后超越了武夫极限,打破了武夫止境,成就了传说中的武神。”



    李去病问道:“师傅,为什么习武只有七境,而练气会有九境?”



    老道人说道:“十二,这是一个好问题。习武,讲究的是修力;练气,不只是要修力,更讲究修行、修道、修性。儒家讲修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修性,慈俭不为先。佛家讲修心,心成即佛成。”



    老道人抬起头,看着李去病,接着说道:“十二,修道之人,要让自己做人无亏心于天理、无负于人道,心中有力量,修道才有力量。”



    李去病又问道:“师傅,知道啦。天下道理,就你最多。”



    老道人突然想到一件事,说道:“十二,你要切记,你我虽有师徒之实,却不能有师徒之名。以后有外人在的时候,你还是要像以前一样,叫我老陈,对外你也不能与别人说为师的事情。”



    李去病听完,徐徐说道:“师傅,这话从六年前你开始传授我天罡气运气法门时就跟我说过了,然后每年二月二都会跟我说一次,我早就记住了。”



    老道人说道:“记住就好。对了,十二,为师还有三个徒弟,其中小师弟姓白,与你会有很深的因果,你以后对他们多多照顾。”



    李去病突然岔开了个话题,问道:“师傅,你现在第几境了?”



    老道人笑着说道:“你猜。”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