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 姊妹易嫁!


本站公告

    随之,顾鸣又接下了主线任务。



    这一次的主线任务依然还是创作任务,但没要求创作什么内容,书籍销量要求至少一万册。



    经验奖励2000至4000之间,以及随机道具。



    顾鸣思忖了一会,决定出一本作品合集。



    上次出了一本诗词集,但并未对外销售,这次既然领取了任务,那就得上架销集了。



    按照顾鸣的想法,这本作品集将分为上、下两册,但不单独出售。



    上册为诗词,下册为一些散文杂记,其中会包括一些前世传世名篇,比如《桃花源记》、《陋室铭》、《归去来兮辞》等等。



    当然,这些都得适当根据现实情况修改。



    除了这些传世名篇,顾鸣也会自己写一些。



    以他现在的水平来说,完全有自信写出阳春白雪的意境。



    包括诗词在内,也要自己写一些。



    至于书集名,命名为《花间集》。



    有了这样的决定,顾鸣当晚便开始着手准备,争取在返京之前成稿交付印刷,也好早点完成任务。



    接下来的日子忙碌而又充实。



    虽说筹备婚礼的日子仓促了一点,但也算进行的有条不紊。



    有帮着策划的、有帮着请客的、有帮着跑腿采购的……总之应了一句老话,人多好办事。



    且不说顾鸣现在的声望与地位,哪怕不提这茬,好歹岳父大人也是郭北县的父母官,就凭这一点也有不少人主动跑上跑下。



    顾鸣白天忙着筹备、应酬,晚上则写字、看书、做任务赚经验。



    对他来讲晚上有着大把的空闲。毕竟,他不像常人那样必须要睡上几个时辰,只需睡上半个来时辰便能恢复精神。



    这天下午时分,聂鸿书拎着一小坛酒来到院中。



    “老爷~”



    玉儿赶紧迎上前去招呼了一声。



    顾鸣与聂小倩正坐在屋子里商议婚礼的一些细节,听到动静也迎了出来。



    “爹爹~”



    “岳父大人,你怎么还拎着酒来?嫌小婿的酒不好喝?”



    顾鸣乐呵呵迎上前去开了一句玩笑。



    翁婿之间,偶尔开上一句无伤大雅的玩笑,倒也显得亲近一些。



    果然老话说的好:女生向外。



    顾鸣这么一说,聂小倩也跟着嗔了一句:“就是,爹爹拎着酒来,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女儿舍不得拿酒给你喝。”



    聂鸿书:“……”



    “你俩一唱一和的唱哪一出呢?这是一个老友特意带来的杜康酒,这不就拎过来大家一起品尝一下。”



    顾鸣眼睛一亮:“杜康?难得难得,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嗯,就冲着这句诗,怎么也得品尝一下。”



    要论天下之酒,各地皆有各地的特色。



    北方酒大多比较烈,而南方酒侧偏向于柔和。



    江南一带很少有卖北方酒的,关键很多人也喝不惯。



    不过杜康酒名气很大,这要得益于曹操的那句短歌行,一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得以让杜康酒往往成了酒的代名词。



    “玉儿,多准备几个下酒菜。”



    聂小倩冲着玉儿吩咐了一句。



    “嗯,知道了小姐。”



    翁婿二人在院子里坐了下来,不可避免地聊起了婚礼的一些准备事项。



    聊了一会,顾鸣忍不住问:“岳父大人,看你似有些愁绪流露,难不成遇到了什么烦心事?”



    果然,一提这话聂鸿书不由叹了一声:“要说烦心事的确也有一桩,这两天接到了一桩案子,总感觉有些跷蹊。”



    “哦?岳父大人可否讲一讲?”



    毕竟顾鸣现在也是朝廷命官,关心一下地方案件也在情理之中,更不要说郭北县的案子。



    “这案子说起来话长……”



    聂鸿书整理了一下思绪,开始从头慢慢讲解起来。



    距离郭北县二十余里,有一个古老的山间小镇,名曰:凤栖镇。



    据说,此镇在一千多年前曾有一个女子被选入宫中,后来被册封为贵妃娘娘,此镇因此而得名凤栖。



    镇子虽不大,但有山有水,风景秀丽,物产也比较丰富。相对来说,当地百姓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



    镇里有几家富户,其中有一家姓季,家主年约五十,人称季员外。



    季员外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姐姐叫季敏,妹妹叫季瑶,相差只有一岁。



    季敏几岁时便定了亲,未婚夫名叫杜承,家境一般,家里有十余亩地,别说与季家比,就算小富之家都谈不上。



    不过,也算不上贫寒。



    杜承的爷爷与父亲皆是秀才,这十余亩地是不用交租子的……总之一家人的温饱完全没有问题。



    季员外之所以与杜家订亲,也是看中了杜家的家世清白,两代人都是秀才,勉强也能算作书香门第。



    重要的是,杜承打小就聪明,四五岁便能背下不少诗词,甚至还能对上几句对子。



    季员外认为其考中秀才是一定没有问题的,万一运气好,说不定还能中个举人什么的,那就可光宗耀祖了。



    因此,季员外早早便找媒婆去杜家提亲……说白了,也是想要赌上一把。



    万一杜承以后真的中了举人,他这个当岳父的同样无限风光。



    退一万步说,就算杜承考不中举人,考秀才肯定没问题。到时候,适当资助一下,女儿也不至于受苦受穷。



    不过,生意人毕竟是生意人,季员外的算盘打的很精,虽定下了亲事,但同时也有个条件,就是要求杜承必须中了秀才,女儿才会过门。



    后来,杜承不负所望,终于考中了秀才,自然也该谈婚论嫁了。



    但这时候,季敏也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心思。



    她打心眼里不想嫁……准确地说,是不想嫁到杜家。



    杜家的家境本来很一般,加之杜承的父亲卧病在床,为了给父亲治病,杜承已经卖掉了大半的田产。



    如此一来,日子过的更是捉襟见肘,连温饱都难以维系。



    至于季员外,虽有些后悔,但他还算一个爱脸面,守信用的人,不愿让一众乡亲戳脊梁骨,便主动找到杜承,说不如早日完婚,也好冲个喜。



    冲喜,历来就是民间的一种习俗。



    一方面是想借喜庆的日子转运,让家中病重的老人尽早康复。



    二来……同样也关乎着另一个习俗,一旦至亲不幸去世,家中子女按规矩得守孝,三年内不得成亲,也不得远离家乡。



    否则就是不孝。



    对于季员外的提议,杜承自然感激不尽,开始匆匆筹备婚事。



    却不曾想后院失火……季敏仗着父母自幼宠爱,在家里成天闹腾,说什么也不肯嫁。



    季员外夫妇自然也不能由着女儿的性子,毕竟婚期都订下来了,岂有反悔之理?



    传扬出去,季家颜面何存?



    杜腾倒是不知情,东拼西凑,总算弄了一些聘礼,请了花轿、乐队什么的按期上门迎亲。



    哪知,季敏依然还是不嫁,躲在房里又哭又闹,甚至还以死相逼,说什么非要让她嫁,她就上吊。



    季员外夫妇轮番上阵相劝,并保证说成亲之后一定会照顾她,不会让她受穷受累云云。



    但,无论夫妇俩如何相劝,季敏却跟吃了秤砣似的铁了心,说什么也不肯梳妆换衣。



    正当闹的不可开交时,一向懂事的妹妹季瑶走进房来,说:“爹爹,娘亲,既然姐姐不肯嫁,那就不要勉强她了,女儿愿意替代姐姐出嫁。”



    “啊?”



    “这……”



    季员外夫妇俩不由面面相觑。



    季敏却来劲了,一脸欢喜道:“这可不是我说的,这是妹妹自愿的,她愿嫁就让她去好了。”



    虽说此事有点荒唐,但事已至此,季员外也是无可奈何,与夫人商议了一会,被迫接受了姊妹易嫁的方式。



    其实这也不算多稀奇的事,自古以来这样的事例有很多。



    姐代妹嫁、嫁代姐嫁,甚至还有寡嫂代小姑子出嫁的……



    就这样,季瑶抓紧时间梳洗换妆,披着红盖头上了花轿,拜了堂。



    等到入了洞房,揭开盖头时,杜承方才一脸呆痴地发现小姨妹怎么变成了新娘子?



    好在,季瑶心地善良,并没有如实说姐姐嫌贫爱富,而是编造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说姐姐是因为身体不舒服,怕耽误喜事云云。



    但,杜承又不傻,心里已经猜到了是怎么一回事。



    内心里反倒更加高兴,庆幸自己娶到了一个明事理的妻子。



    成亲后,夫妻二人恩恩爱爱,勤劳持家。



    而杜承的父亲的病情也奇迹般一天天好转……这姊妹易嫁之事,一时间在镇里传为美谈。



    季瑶心灵手巧,没事便自己纳些鞋底,绣点花什么的拿到街上去卖,完全没有一丝娇生惯养的小姐气态。



    对此,镇里的百姓对她更是由衷的敬佩,争相买她摊上的东西。



    杜承读书之余也写些字画卖,小日子一天比一天过的好。



    一开始,季员外还感觉有点丢脸,曾几次劝解小女儿,让她不要去街上摆摊,缺钱就回娘家取就是了。



    但是,季瑶却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说依靠娘家的话会有损相公的脸面,再说她现在的日子也算过得去,不仅没饿肚子,与相公还有了一点小小积蓄。



    还说会慢慢将以前卖掉的田产再买回来。



    同时,相公也在努力读书,说不定有一天会高中……



    对此,季员外的心情颇有些复杂。



    一方面,他心疼小女儿,另一方面,也为小女儿如此懂事而感到欣慰。



    内心里不免暗自感慨:都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为何姐妹俩的差别如此之大?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