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刀


本站公告

    午后,阳光明媚,御花园里,皇帝萧纲正在舞刀,身形变换间,手中寒光闪烁。

    旁边,乐人弹奏着钢琴,琴声悦耳,仿佛潺潺溪水在山涧流转。

    “啪”的一声,萧纲将一卷草席砍断,随后停下动作,看着手中刀。

    自古以来,常用之刀均为环首刀,而环首刀都是直刃,刀匠制刀时刀条淬火容易弯曲,还得专门打直。

    而这柄刀,刀身前端三分之一处微微上翘,为弧形,并且刀尖到刀背之间约两寸长度开刃。

    此刃名为“反刃”。

    且该刀有椭圆形的大刀镡,刀身两侧开有血槽,和环首刀有明显不同。

    整把刀看上去,和刀身笔直的环首刀有区别,形状宛若雁翎,故而称为“雁翎刀”。

    因为刀尖开着反刃,所以使用时可以有“挑”的技巧,但因为大部分刀背未开刃,所以能如环首刀那样,使出左手推刀背的“推刀”技艺。

    制刀时,以水力机械开刃、开血槽,所以雁翎刀的制作成本不比单面开刃的环首刀高多少。

    萧纲仔细端详着这把雁翎刀,越看越觉得顺眼。

    从鞘中拔刀时,因为刀身有弧度,所以拔刀的感觉十分顺滑,这和环首刀拔刀的“直来直去”明显不同。

    但是,骑兵弯刀拔刀时,给人的感觉更加流畅。

    萧纲收刀入鞘,交给宦者,又从另一名宦者手中拿起一把弯刀,拔刀后对着一根卷好的草席,用力横斩。

    因为刀身弯曲,所以砍在草席卷上后,刀刃还有拖曳般的切割,能轻松割开草席,传递到手中的冲力,比环首刀要小些。

    萧纲看着草席卷上整齐的切口,再看看手中弯刀,若有所思。

    弯刀的“弯”,弧度其实不大,不至于弯得如同圆月。

    一如新平公李笠所说,弯刀的进攻特性是“拖割”,和直刃环首刀的特性“劈砍”有所不同。

    这区别,一如庖厨处理肉食的两种刀法那样:菜刀直上直下剁肉,菜刀前后来回割肉,给手的感觉截然不同。

    前者更累,震手,而后者轻松。

    体现在直刀和弯刀上,劈砍物体时就是类似的手感。

    对于骑兵而言,这种区别尤其明显,因为骑兵砍杀步兵时,只需将刀一横对准目标,不用挥舞手臂,便能凭借马力将敌人身体切开。

    这种时候,“拖、割”的弯刀更加顺手,且不容易卡在人体上,亦或是因为劈砍物体震手过度,导致刀脱手。

    对于骑兵来说,佩刀挥砍时不容易脱手十分很重要,所以徐州刺史、新平公李笠,列举了大量‘实战数据’,建言官军骑兵要配弯刀而不是直刀。

    至于步兵用刀,弯刀还是直刀更合适?

    按照李笠的分析,环首刀具备刺、砍的能力,这在实战中很重要。

    因为军队交战,环首刀面对的敌人很多都披甲,那么要破甲,或者戳眼、刺腋下这些破绽,刀的刺击能力一定要强。

    刺击,就如同钉钉子,自古以来钉子只有直的,没有弯的,所以弯刀的刺击能力要比直刀弱。

    当然,破重甲就只能靠钝器,譬如锤子,面对重甲,无论弯刀、直刀都无能为力。

    而阵战时,兵卒列队,左右都是人,刀盾兵一手持盾,一手持刀,手中刀只能有两个动作,那就是前后往复的“刺”,以及上下挥舞的“砍”。

    弯刀的砍(横砍)威力大,但左右挥舞才能施展出来,而阵战时左右挥刀容易伤到同袍。

    且步兵没有马匹借力,弯刀“拖、割”省力的优点,体现得不是很明显。

    而同样重量的刀,弯刀的刀刃“投影长度”,比直刀刀刃“投影长度”短,这就意味着攻击距离缩短。

    种种利弊,新平公李笠在奏表中分析得清清楚楚,所以李笠极力鼓吹步兵装备新式刀具“雁翎刀”。

    首先,这刀的前三分之一带轻微弧度,砍人时有切割效果。

    其次,刀尖带反刃,刺杀时能刺得更流畅,且刺不中、砍不中时,持刀手腕直接一挑,靠反刃也能伤人。

    这种用法,和剑类似。

    再有,因为有刀镡,可以保护持刀的手,譬如刺击时刺中硬物,刀身前刺受阻,那么持刀的手容易向前滑。

    若无刀镡挡着,前滑的手就会“握”在刀刃上,被刀割伤。

    许多使用无刀镡环首刀的新手,就经常出现这种意外。

    而常见的环首刀,要么无刀镡,要么是小刀镡,一旦交战时和对方“架刀”,对方的刀沿着刀身划来,便能削断持刀手的手指甚至手腕。

    若有了大刀镡,持刀手便有了保护,且雁翎刀的刀柄可以长一些,方便双手握持,若有刀镡挡着,持刀者就不容易握住刀刃。

    关于直刀、弯刀的特点,李笠在奏表里写了许多,但所言并不是空洞无物。

    而是将上半年与齐军交战时,直刀、弯刀的表现,以及杀伤效果一一列举,有理有据,让萧纲看后,创作《刀谱》的意愿越来越强烈。

    他虽然喜文,但也向往“文武双全”,虽然舞不得马槊,尚在潜邸时却做《马槊谱序》,对马槊的制作、使用技巧进行了极其详细的介绍。

    那么,如今李笠将直刀、弯刀的实战表现汇总后上呈御览,其中还包括结合了直刀、弯刀优点的雁翎刀,那么他可得用心琢磨一番。

    写《雁翎刀谱》,记录刀制、刀法、刀诀。

    革新军备,让沿用了数百年的环首刀得以改良,大梁官军骑兵装备弯刀(骑兵刀),步兵装备雁翎刀,气象为之一新。

    如此一来,也可从侧面张显本朝武功,后世史书说到他在位期间的成就,多了与众不同的特点。

    改革刀制,自秦汉以来沿用数百年的环首刀,为新刀所取代。

    若雁翎刀确实好用,取代环首刀,成为大梁官军的正式佩刀,并为后世沿用的刀制,那就会成为他在位期间武功的一个象征物。

    哪个皇帝,不想自己的文治武功留名青史?

    哪个儿子,不想自己的表现,比父亲要更为出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想到这里,萧纲心情有些激动。

    看着被砍断的草席卷,又想想李笠汇总的直刀、弯刀使用情况,以及雁翎刀的形制,很快下定决心。

    他要召集刀匠,以及武臣,对直刀、弯刀以及雁翎刀的优缺点进行评定,一旦确定,那么骑兵弯刀、步兵雁翎刀,就会成为官军正式装备。

    那么《雁翎刀谱》、《弯刀谱》的编写,也得提上日程了。

    左右见天子对新平公上呈的雁翎刀十分满意,识趣的称赞起李笠来。

    虽然他们和李笠没什么关系,但陛下喜欢给兵器做《谱》,新平公献弯刀、雁翎刀,正好引得陛下兴致勃勃,他们趁机奉承几句,合情合理。

    萧纲见自己用人得当,想着李笠在徐州这一年多以来的表现,愈发满意。

    现在已入秋,看来徐州局势今年不会有什么变故。

    少府寺在徐州办产业,经营煤、铁制品,收入颇丰,而萧纲在徐州的耳目,所见所闻,暂未发现李笠有什么不轨之举。

    这一点很重要,徐州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一旦徐州刺史有图谋,收买豪族人心,拉拢地方武装,天长日久,就会尾大不掉。

    萧纲可不想出现第二个萧道成,所以打算过得一两年,等徐州局势稳定,就让皇子出镇徐州,把李笠调回来。

    若齐国再次南犯,徐州危急,让李笠率军去救即可。

    徐州刺史一职,确实太重要了,长远来看,还是得皇子坐镇才让人放心。

    但现在看来,或许李笠多在徐州待几年会比较合适?

    萧纲思索着,李笠此次献刀,确实激起了他的兴致,而李笠在徐州的所作所为,并无不妥之处。

    譬如军备,之前李笠就改进铠甲,制布面甲,此次还把布面甲的使用情况一并汇总、上呈。

    这是很正常的表现,李笠凭借军功起家,关心军备无可厚非,对方如此用心改良军备,可见心思用在正道上了。

    若李笠一门心思在建康钻营关系,‘用心不正’,萧纲认为这才是值得警惕的行为。

    可以看得出,李笠在徐州刺史任上,尽职尽责,萧纲觉得若留李笠在徐州多做几年刺史,极大可能把徐州经营得更好。

    这可能是其他人做不到的。

    萧纲已经看过李笠最近上呈的“经营徐州之新方略”,其上所列措施,看起来前景都很不错,若给李笠时间加以实施,或许...

    等过得一两年再说。

    人是会变的,年纪轻轻的李笠,骁勇善战,若在徐州刺史任上待久了,真的很危险。

    也许人不会有那个想法,但只要具备那种实力,就是隐患。

    萧纲就担心将来,将来一旦朝中出事,长期镇守徐州、骁勇善战的李笠,极有可能成为第二个萧道成。

    但萧纲又觉得,出身微寒的李笠,并无宗族可以仰仗,与出身兰陵萧氏的萧道成不一样。

    李笠在朝中,根本就没什么人脉,结交不了士族,也不可能被士族接纳。

    李笠除了赫赫军功,没有任何依仗,唯一能依仗的,就只能是皇帝的信任。

    这样的人,若长期远离中枢,无法结交朝臣,无法引朝中重臣为奥援,就只能给皇帝做鹰犬。

    其荣辱兴衰,只在皇帝一念之间。

    或者,李笠留在徐州更合适?

    作为一把刀,外可抵御强敌,内可震慑淮南,一旦淮南牧守之中有谁敢对建康有所企图,恐怕也只能想想而已,不敢付诸实施。

    因为李三郎在徐州看着他。

    想到这里,萧纲又拔出那把雁翎刀,仔细端详。

    好刀,若只是收着做摆设,太浪费了。

    不如,过得两三年,看看再说吧....

    8)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