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同盟国跟协约国都喊出了一句口号,这句口号只有9个字:结束所有战争的战争。
短短9个字,却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显然英国也被这句谎言所迷惑,一战之后英国在国防上的投入越来越少,以至于连引以为傲的海军舰艇几乎都是一战的底子。
结果20年后德国突然发难,打的英国找不到北。
现在大英帝国进入战争动员,所有的资源都被集中起来为国防服务。作为一个底蕴雄厚的老牌帝国,丘吉尔有信心只要一年,大英帝国就能组织起一直强大的军队;两年就能让海军碾压德国海军;只要三年,大英帝国将会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强大。
但是,他们是需要时间的。
刚刚打败法国的德军正士气高昂,说不定过几天就会发动跨海登陆作战,到时候大英帝国就岌岌可危;再雄厚的底蕴也派不上用场。
因此,丘吉尔四处派人寻求帮助,只要有一丝的希望,不管是那可怕的红色帝国还是即将对法国宣战的意大利,都是他要拉拢的对象。
要知道因为意识形态的问题,英国一直都是对苏联无比敌视的,哪怕是曾经在波兰的问题上,想要请苏联帮忙,那也只是表面上的,内心里,英国哪怕是英国认同德国,也不会认同苏联。
但是现在,英国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哪还管得了什么意识形态,只要能度过这次危机,就是跟苏联拜把子称兄道弟都没问题。
虽然德国和苏联表面上看起来很是友好,德国的造船厂为苏联建造航母,可英国人觉得两国的关系随时可能变化,甚至交恶。
就拿几年前的西班牙内战来说,虽然并没有表明各自的身份,可全世界都知道苏联和德国干了一仗,苏联还被打败了。
苏联难道能咽的下这口气?
而且丘吉尔也分析在波兰战役中,苏德原本应该是打算要分瓜波兰的;可奈何苏联军队实在不给力,结果整个波兰都被德国独吞。
苏联看着不会眼红?
而且苏联一直想把它们的“魔抓”伸入欧洲,输出他们的颜色主义,西班牙内战就是一次尝试。而现在德国已经占领了大片的欧洲领土;在这种情况下,苏联该怎么办?继续旁观吗?
也许只要稍稍挑动一下,苏联就有可能参与这场战争,只要当苏联从东部牵制住德国,英国就能挺过去!
背负着这种使命,英国特使罗伯特.安东尼.艾登被派往苏联。
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可以说是“少年得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英国皇家步兵团,曾到法国前线作战,并因战功获颁赠十字勋章;26岁担任下议院议员,34岁成为外交次官,37岁任大英帝国的掌玺大臣,38岁就第一次担任外交大臣。这次又是以外交大臣和英国代表团团长的双重身份到苏联谈判协商。回望这些年的世界局势、看着窗外的俄罗斯大地,艾登实在是有些感慨!
以前都是经过欧洲大陆到莫斯科,这次被迫绕道中东,让艾登再次好好见识了俄国的巨大和它似乎永无止尽的战争潜力,这都是英伦三岛无法比拟的。
从33年起,他多次奉命奔走于巴黎、柏林、罗马、日内瓦和莫斯科,出访瑞典、挪威和丹麦,同许多国家的领导人就国际形势进行会谈。34年2月和35年3月,艾登曾两次会见德国外交部长:他没有被德国掩盖其侵略意图的和平诺言所欺骗。主张为建立欧洲集体安全体系而努力。艾登地见解在英国政界中引人注目,当时未参加政府的丘吉尔都称他为“政府中惟一的优秀成员”。
35年艾登出任外交大臣,上台伊始。对德国表现出比其前任较为强硬地态度:“决不能仅仅为了安抚德国而让步,因为那样做只能事与愿违,促使它胃口愈来愈大。”但他还是保守了,为了大英帝国的利益,在“莱茵非军事区”和西班牙内战问题上上,他都是趋于保守----比如与法国政府公开交换武器禁运备忘录,约定禁止向西班牙输出武器,希望通过“不干涉”来减少战争的危险。
38年2月辞去外交大臣的职务,因为张伯伦地绥靖政策,结果是有着“绥靖船上的大副”之称的哈利法克斯勋爵继任外交大臣。
艾登辞职不到一个月,张伯伦伙同法国的达拉第,墨索里尼签订把捷克斯洛伐克出卖给德国的《慕尼黑协定》。那个协定遭到艾登和丘吉尔等3名保守党议员的强烈反对,不仅如此,艾登和丘吉尔等人还认为:必须与苏联结成联盟,才有可能获得和平。在形势和舆论的压力下。英法两国政府派出代表到莫斯科与苏联进行谈判。艾登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去莫斯科谈判。但被张伯伦拒绝。
39年德国进攻波兰,英国被迫对德国宣战,艾登重新入阁,任自治领事务大臣。之后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内阁首相,艾登受到丘吉尔器重,第二次出任外交大臣。
终于,他来到克里姆林宫,见到了脸色有些阴沉的斯大林。
斯大林对英国可没什么好感,苏联在经过了十月革命以后,成功推翻了沙皇的封建统治,由独裁政权过度到了G主义,在斯大林接手苏联政权以后,苏联所谓的苏维埃主义并不是特别完善;在整个欧洲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下,苏联别具一格的政权无疑是在挑衅当时作为欧洲霸主的英法!
事实也正是这样,英法等国看着苏联政权的日益壮大,感到担忧的同时,对苏联进行了最大程度的孤立政策,恨不得要把他们消灭在襁褓之中,而且他们还暗中支持沙俄白匪军,让苏联内战打了好久。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