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纺纱坊


本站公告

    “把银子,字画古玩存到内库,布匹,粮食交给李然,让他自去打理。”



    刘钧神态轻松,抄家来的这些算是解了他的急。



    今年给官员发俸禄,士兵发饷的银子都有了。



    不过对他来说,这点银子还远远无法重振景州。



    想要让景州在乱世中立于不败之地,还是要走工业这条路,那才是发家致富的根本。



    如今景州内忧业已堪平,各府政务走上正轨。



    正是将基地中的技术一一实现的好时机。



    得了吩咐,胡为转身去了。



    来到前院,刘轩正带着府中家丁给门口的商队发胭脂。



    “殿下,给商队的胭脂齐了,银子也都收了。”刘轩将账簿摊开给刘钧看。



    扫了眼账簿,刘钧点了点头。



    上次商人只是交了定金,他们共收了三万多两银子。



    现在剩下的八万多两也交来了,共是十二万两银子。



    他看向刘轩身后的箱子,里面放的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这些杂事暂且交给下人去办吧,纺纱坊的事怎么样了?”刘钧让刘轩跟自己走。



    跟上刘钧,刘轩道:“按殿下的吩咐,已经把匠造司造的纺纱机都运到纺纱坊去了,又从南逃的百姓中挑选心灵手巧的进去做活,今日应该已经动工了。”



    “带本王去瞧瞧。”刘钧边走边点头。



    这段日子景州虽然乱的不行,但匠造司里一直没闲着。



    不但交付了三千把火绳枪给护军府,还造出二百台珍妮纺纱机。



    一空闲下来,他便让刘轩把高鸿允的宅子腾出来,临时改成纺纱坊。



    此次景阳城被抄家的官员足有数十家,因此空余了不少院子,正可以拿来用。



    姜季同率领护卫一直守在王府外。



    上次汤舟自觉丢脸,更是带着飞狐卫下狠命地训练,薛石更没空了。



    一行人来到高鸿允原来住的宅子。



    在外面刘钧便听到了纺纱的声音。



    院子外面则停着不少马车,上面装的都是棉花。



    “这些棉花都是从马锡国商人杜特尔手中买的,马锡国盛产棉花,而且产的是长绒棉花,比荣朝的短绒棉花更适合纺纱。”



    刘轩从马车的棉筐里捧出一团棉花到刘钧面前。



    “嗯,棉花不错,纺纱坊的棉花今后就让他供应吧。”刘钧这几天看了不少关于其他国家的书籍。



    对这些国家的特产,风俗,历史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



    经过对比,他发现西洲的文化和当代欧洲十分相近。



    不过每个国家的面积却比当代欧洲大许多,相当于一个放大版的欧洲。



    东洲的情况也大致相似,每个国家都能找到相似文化的当代国家。



    比如东瀛相当于倭国,扶余相当于棒子,北胡相当于北元。



    多斯,克恩,和更北方的罗斯国曾在北元的统治下是同一个国家,相当于沙俄,不过后来分裂了。



    而南方的卧莫文化相当于天竺,大越相当于大号越南,东枝和曼罗差不多等于大号缅甸和泰国了。



    至于西秦,大楚,北燕则和荣朝同根同源,类似于战国诸国的关系。



    唯一区别大点的就是南洲。



    在他看来,这块陆地有些像是东南亚众多岛国和澳洲的大号集合体。



    不同于历史上澳洲的荒芜,这块大陆却十分繁荣。



    “卖胭脂的时候我特意给了他让了些银子,这事还没敢跟殿下说。”刘轩挠挠头,有点忐忑。



    刘钧笑了笑,“不错,越来越精明的像个商人了。”



    “我爹也这么说,还说我沉闷的性子都改了不少。”刘轩笑嘻嘻的。



    和刘钧相处下来,他觉得刘钧是个很好说话的人,什么都能和他说。



    刘钧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鼓励。



    将棉花扔回去,他径直进了纺纱坊。



    “呀!”



    刘钧进了院子,正在纺纱的女子顿时乱作一团,像是老鼠见到猫似的纷纷躲藏。



    原来已是六月,天气炎热,干活的女子都是短身打扮,露出一片白花花的胳膊和腿。



    只有年龄大的婆子不慌。



    一个像是监工的婆子快步走了过来。



    她认识刘轩,不认识刘钧,只是向刘轩作揖,口中道:“刘管事来了也不说一声,可把一屋丫头媳妇吓坏了。”



    刘轩忘了这茬,闹了个大红脸,偏着头不敢去看,只是说:“这是靖王殿下,来纺纱坊看看。”



    婆子一见刘钧便知是个非富即贵的公子,但何曾想到是靖王,吓得忙跪下磕头。



    刘钧神色无奈,心知荣朝封建礼教不轻,于是退了出来,让婆子起来外面说话。



    “这纺纱机可好用?”



    刘钧问道,按刘轩所说,这个五十多岁的婆子叫徐丹凤,是他挑选出来负责纺纱坊的。



    “好用,好用,老妇活这么久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纺纱机,一次纺八十个纱锭,说出去人都不信。”徐丹凤拍着腿称赞。



    “一日能纺多少个锭棉纱。”刘钧问了他最关心的产量问题。



    徐丹凤说道:“棉花不断趟,最少的一个人也能纺满两车一百六十个。”



    刘轩在旁边补充道:“因为纺纱机耗棉太多,杜特尔送来的棉花也不够,不过他说已经派人回去用大船往这边运了。”



    刘钧点了点头,若是这样计算,纺纱坊二百台纱车,一个月最少也能产九万六千锭棉纱。



    当前荣朝一锭棉纱卖一钱银子,纺纱坊一个月最少能稳赚近乎一万两银子,多了则近乎两万两银子。



    这还只是二百人的小作坊,若是继续上纺纱机,扩展到一千人的规模,一个月就是五万到十万两的稳定收入了。



    再继续扩大,收入还会更多。



    “难怪说纺纱业是工业革命的基础,看似利薄多销,实则真的挣钱。”刘钧心中震撼。



    又问了婆子几句,刘钧道:“你回去告诉她们,大今起,她们的工钱不按月算,按纺的锭子数算,多劳多得,谁能赚的多,各凭本事。”



    “哎呀,这个好。”婆子拍手笑道:“殿下真是神仙一样的人物,这一个点子就叫她们没法躲懒了。”



    刘钧笑了笑,这种工薪模式在当代纺织厂十分盛行,这便是底薪加提升模式,在这里自然是没人用过。



    刘轩记下刘钧的话,暗暗叹服。



    如此一来,为了多挣些银子补贴家用,纺纱坊的女子可宁愿没日没夜的纺纱了。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