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爱的书友,本书穿越前部分,写入《宋末新世界前篇》一书,请各位不吝观阅。
☆☆☆☆☆☆☆☆☆☆☆☆☆☆☆
赵锋这副口里念念有词,双手虚空乱点,是在装神弄鬼吗?
不。
你在冤枉他。
赵锋没装,他是在控制飞行仪。
此刻,赵锋的视野中,出现了从天空俯瞰而下的,碧波荡漾的茫茫大海。
这不是幻觉。
画面的内容,正是刚刚放飞,在天空中飞行的、蜂式飞行仪的高空摄像头。
画面的产生,则是通过他带的头带形成的。
他带的头带,就是一个便携式电脑。
…
准确地说,赵锋的随身电脑,是分布式的,分成了两部分。
电脑主机,就在他的那条头带上。
这个的电脑主机,是在额头的这个方块下。所以,整条头带是可以独立工作的。不过为了减轻重量,头带AR电脑只是一个分布式小终端。
头带式主机有一百个T的存储容量。
现在是21世纪40年代,存储技术已经比本世纪初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新型材料在电子存储领域的应用,直接淘汰了世纪初的那中机械硬盘。
那时候,一个4T大的机械硬盘,都要巴掌大小。而那是的闪存虽然块头小许多,但也就1T2T的大小了。
赵锋头带式微电脑,存储片只有小指头大小,却有一百T的存储容量。
而腰带上的,是一个无线通讯的外挂式存储器。
这个存储器只有火柴盒大小,2毫米左右的厚度,却有着总容量有500PB的存储。
500PB什么概念呢?这么说吧,1个PB就是1000TB了。
当然,这个容量的大小只是一方面。
最重要的,是它存储的内容。
这里有两个主要的数据来源。
首先是为王牌特种人员准备的资料。
这里保存着国家电子图书馆的电子资料库,有着各种电子化书籍、音视频资料。就是把当前世界的智慧,都搬到这台电脑里了。这是特种作战时,满足在特殊环境下资料查询的需要。
而且,它还自带离线处理的高清地图信息。
而另外一个来源?
他把一个超级极端组织的电子资料库,给洗劫了。这个超级极端组织的势力,几乎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规模。而它的某些领域的科技,却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科研水准。
这就意味着,赵锋随身就永远携带着一台超级计算机,和一个拥有地球上最全知识库的数据中心。
…
他的显示方式很高科技。
视野中出现的画面,这是基于AR(增强现实)的光场视网膜投影技术。
这是一种兴起于21世纪初,到21世纪40年代变得非常成熟的便携式显示技术。
AR显示可以把电脑里的图像,投影到视网膜上。
这样一来,电脑的投影,就与人正常视野看到的东西,叠到一起。
肉眼看到的景象,又有实的,又有电脑虚拟的。这就产生了虚拟与现实叠加。
而实现这种显示效果的。正是在他的头带两眼侧的突出。这两个突出玩意,就是光场视网膜投影器。
再来看他的操控方法。
这种AR电脑的操控。与21世纪初的操控方式大不相同。
它的主要方式有语音、手势、眼球交互、脑电波输入。
语音方式,这个好理解。就是不用键盘了,直接说出来,电脑就能理解。
你可以通过语音下达各种指令,这个电脑足够聪明,能够听得懂你各种不靠谱的,带着地方口音的话。
而手势交互,就是在自己面前虚空乱划拉。
当然实际上,在增强现实的显示作用下,操作者视野中会出现一个虚拟界面,然后你的手就可以在上面点击,拖动,等等操作。
这种手势操作,到了21世纪二十年代,就非常成熟了。当时的人们使用手机,或者对着摄像头的时候,就可以用自己的手势,来进行各种操作。
当然还可以调出虚拟键盘,采用世纪初的最通用的输入方式——键盘输入。只不过,这个键盘是虚拟的,你的手指只能在虚空乱动,再也没有那种键盘按键把手指弹起来的感觉了。
到了三十年代,立体全息显示成为了主流。此时的手势操作,就从平面转为了立体。
若是本世纪初的人来看,那就会发现一个人在在那里,双手在虚空乱点乱移,电脑却诡异地相应起他的动作,一如拿着世纪初那种笨重鼠标移动一般。
眼球交互,则是相对较先进。
这种交互技术,在十几年代开始出现,二十年代就开始逐步普及。
它主要是通过设备发出红外光,来确定用户眼睛的位置。然后捕捉用户的视网膜和角膜状态,通过这些数据,构建用户眼睛的实时3D模型。并通过三维空间,来跟踪眼球的焦点,最终实现了眼球控制的交互输入。
就拿本世纪初的手机操作来简单说吧。
盯着看,那就是手指头在手机上触了一下。
盯住一两秒或更长,那就是手指头在手机上按着不放。
如果眨巴一下眼睛,嗯,那就是手指头双击了。
它与手势控制比起来,就各有所长。手势控制最灵活,易于精确控制。眼球控制可以不用动手,不过缺点是眼球控制的确认和移动反应会略慢。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了。
脑电波输入,则是个新奇货色。
脑电波输入,是二十一世纪初就有开始研究,但是在三十年代后才逐渐成熟的交互技术。它是指人类直接通过脑波交互,读取思维,由此更加准确而深度地,来解读到人们内心深处的真正想法。
说白了,就是你脑子里意念默念一个东西,电脑就能知道你想啥。
这种技术,有侵入式的,也是非侵入式的。
侵入式,就是在你的脑子里装一个芯片,在体内检测脑电波。
很神奇么?
但这真是科学,而且已经被实现了。
早在2017年,美国著名互联网公司Facebook,就已经在他的开发者大会上,向全世界展示了一项炫酷的脑电波打字技术。
一位全身不能动的病人,通过植入大脑的电子传感器,以每分钟8个单词的速度,把自己所想的内容转换成显示屏上的文字。
这项技术一亮相,当时就惊艳全世界。
而非侵入式,就是直接戴个帽子,或带个头带,利用体外检测脑电波。
不过,侵入式的技术,是要把脑袋打开,或者开个小洞,然后放进去芯片。这听起来都够吓人的,更是招到了大量伦理道德层面的抨击。
相较而言,非侵入式的正式实验,则更容易被人接受。
2013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公布了人类首次“非侵入式脑对脑接口实验”。他们的科学与工程教授,拉加什·拉奥,戴上能读取脑电图的电极帽,完成了一次利用“意念”实现的电脑操控。
但这些技术,在那个年代,都不够成熟。直到本世纪三十年代,采用直接贴在头部的非侵入式脑电波读取技术,才开始变得可行。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脑电波输入已经很成熟了,成为一种重要的输入手段。
不过还是没有语音和手势使用面广,只是作为辅助输入手段而已。
在这个AR电脑,却是将这四种输入手段都结合进来。
于是乎,这台电脑操控起来,怎么看确实都有点口中念念有词,手舞足蹈的神棍作风了。
这种电脑,简直就是神棍式电脑。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