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子瑜心情稍稍有点失落,叹口气:“这人不是77级的,是工农兵学员,北大五四文学社的部长,他直接来找你,看来知道这是你策划的。”
林晓光有些郁闷。
他明明把潘虹推上去了,一个社长,获得利益最大的人,天塌了有高个子顶着,她当社长,当然背黑锅也是由她来,他一个编辑部部长,没理由找他算账啊。
事实证明,工农兵学员中有好同志,也有坏分子。
相当大一部分工农兵学员,都对青年文摘很喜欢,就比如士兵学员,他们从军营而来,就很喜欢青年文摘的军营岁月这个栏目,栏目里有很多涉及到军营生活的文章,比如小说《大校的女儿》。
工人学员也不例外,他们喜欢生产时代栏目,里面很多工厂生产建设的文章,比如小说《工人大院》。
农民学员也有喜欢的,比如小说《上门女婿》。
77级和78级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很多人都是知青,都有过上山下乡的经历,对青年文摘中的知青生活栏目很喜欢,比如兵团知青喜欢栏目里的小说《北大荒》,比如插队知青喜欢的《北风那个吹》,等等。
栏目很多,文章更多。
文学之所以被人推崇,是因为言语间蕴含的审美意识形态,表现的内心情感。
林晓光认为,一部文学作品,不管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它首先要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触动人心,感人肺腑,其他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其次才发挥作用,达不到感动人心,便没法进一步触及社会功能。
只要是一个人,无关好坏,他都有人性的闪光点,区别只在于多还是少。
就拿工农兵学员的坏分子来说,他们通过关系进入大学,学习能力上又不打标,在学校里也是浑水摸鱼,甚至拉帮结派欺男霸女。
这些人就算再差,没有谈过恋爱的,对爱情诗歌也不乏喜欢。
有些人很长时间没有回家,没见过父母,看到青年文摘上的思乡和乡愁,也不免为之触动。
总之,林晓光没想讨好全部人。
他的口号是,总有一款适合你,打动一部分好人就行了。
事实也是这样的,当青年文摘发行几天后,寻常时间因为在上课,来的学生还算不多,一到周末放假,很早就有人寻上门。
在周末,学生们都想放松一下,清华文学社的社员们也不例外,可总得有人值班。
值班的人,见到这些读者寻过来,也是很无奈,后来人更多,他一个人接待不了,只好去向上面请示。
于是,两位社长做出决定,今天全部加班,接待读者。
读者接待工作很简单,他们有的人因为看了文章很感动,一个人感动也就罢了,非要找人倾诉,找人倾诉也就罢了,偏偏要找上青年文摘编辑部,说他们做的好,说到感动处,一把鼻涕一把泪,真是闻者伤心听者落泪。
“你们不知道啊,我们在北大荒,那叫一个辛苦。”
“那是六九年,我刚刚从高中毕业,还没缓口气,就钻进去东北的闷罐车,两天两夜,北平转了躺车,再往东北,等到了北大荒,天南海北的知青聚在一块,刚下车,倾盆大雨,连遮雨的地方都没有……”
没有上山下乡的人,听到这些,感觉很新奇,却体会不到其中的五味杂陈。
林晓光虽然没当过知青,但对这些事情知道的不少,体会也有一些,但比不上亲身经历的人,不过数量大。
每一个知青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故事,但别的知青的故事,他们却不知道。
而林晓光是知道的。
他写关于知青的小说,目的很明确,打动这些人。
隔一天,在学习班结束之后,清华文学社召开扩大会议的时候,他就说起这件事。
“一本读物要有个定位,它的受众,也就是读者,是一个什么群体,为什么九月刊的青年文摘很受欢迎,因为我们打动读者,准确地说,是打动读者中的知青。”
参加会议的人若有所思,他继续说着。
“读者都来自天南海北,龙江的有,南云的有,胡建的有,西疆的有,工农兵子弟有,这里面绝大一部分人,都是知青,远的有老三届,中间的有新五届,近的有后五界,我们只要抓住这部分人,青年文摘就意味着成功了。”
“可是看九月刊,关于知青生活栏目占比重比较小,我们是要扩大吗?”刘燕追问。
她就是知青,不过没有去北大荒,而是去的南云边疆,青年文摘里关于知青的文章,对她的触动很大。
其他人听到这个问题,齐刷刷盯着林晓光,包括重新履职的朱建军。
“不用。”
林晓光摇头:“内容上扩大一些就可以了,栏目不用,就拿现在的知青故事、军营岁月、农村天地来说,前者全部都是面向知青的文章,军营岁月栏目中生产建设兵团占很大一部分,农村天地中也有不少插队知青的。”
“要是知青比重扩大太多,我们干脆把青年文摘改名叫知青文摘得了。”
教室哄堂大笑,刘燕也不禁脸红。
潘虹摆摆手,咳嗽一声,等教室安静之后,扫视着众人,缓缓开口:“为期一周的学习班圆满结束,同学们都很不错,顺利通过学习,就深入贯彻落实双百方针达成一致,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贯彻落实。”
顿一下,潘虹看向场中的林晓光:“就像晓光同学做的那样,在现有九月刊的基础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把青年文摘做好,就是我们的主要工作,其余部门围绕编辑部,全力配合这件事。”
社长定下调子,常务副社长更是双手支持,其余五位部长也都知道深浅,更多的副部长和骨干,当然不会傻乎乎的反对。
于是事情就这么定下了。
青年文摘现在是很多学生的谈资,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好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
就比如刘震云嘴里的一些人。
有一天,林晓光去北大读者协会,路上撞见他,两人还算熟悉,之前他就有对刘震云约稿,经历过青年文摘的火热,后者对前者更是不陌生,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青年文摘,的总编。
“小光,我正有事跟你说。”
“啥事?别是新一期的约稿,被五四文学社截胡了吧。”林晓光随口开玩笑。
闻言,刘震云就有些不好意思。
“是这样,有人跟我说,你们青年文摘是搞大众文学,搞下里巴人,里面的作品,文学性不强,有的太俗,叫我别给你们写稿,我呢,当然没答应,不过《未名湖》那边放不下,我现在只能给你们连载这一部。”
“没事。”林晓光摇头。
大众文学,和精英文化,从来都是死对头,就像文艺电影和商业电影。
林晓光没想到,战争这么快来临。
……58xs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