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老童生


本站公告

    “可怜人?”



    李策之微怔,倒是生出一些好奇来。



    “具体我也不知晓,只晓得此人姓王,是西河村农籍,年轻时双亲尚在,家中也曾阔过一段时间。



    只是后来他家中父母相继离世,为了考秀才,祖产也都被他变卖干净了。



    此人虽然年年不中,仍不罢手,没钱就寻亲戚朋友四处筹借,总之每年童生试考,都能在这儿见到他一回。”



    赵瑞祥语气略有些感慨道。



    屡战屡败,年年落榜,散尽家财也不愿放弃科考,这执念得有多深呐。



    李策之心中想着,不由又多望了这位老童生一眼。



    这老童生独自站在偏僻处,周遭空出一大块地界,没有人愿意与他为伍。



    毕竟这位老童生的确太过邋遢了些,若是靠近,闻见味道也着实有些遭罪。



    王童生本人似乎早习惯了独行,毫不在意。



    他耷拉着眼皮,注意力全然不在吏员所讲的试考规则上,反倒是目光远眺,似乎落在了更远处,无神空洞的目光似乎也因看到了些什么,透着些希冀与向往。



    李策之疑惑的顺着方向望了一眼,才明白老童生所看的,是书院的红砖青瓦,飞檐假山。



    “咕噜咕噜!”



    忽然,王童生肚子响了起来,似乎是饿了。



    他手掌搭在腹间,不由蹲了下来,面色异常的惨白难看。



    “你没事吧?”



    李策之瞧见这一幕,颇为不忍,走上前去,从行囊里取出两个硬馒头和母亲临走前塞入囊里的熟桃。



    王童生抬起头,已是听不到李策之的询问声,只能瞧见他递出的吃食。



    兴许确实是饿急了,他也顾不得说什么客套话,接过馒头和桃子,便狼吞虎咽的迅速吃了起来。



    “呃!”



    馒头吞下后,他将最后一个桃子啃干净,便将桃核丢到一旁,这才感觉因饥饿导致的晕眩感减轻不少。



    “多谢这位兄台的吃食,在下实在是饥肠辘辘,也顾不得斯文,让兄台见笑了。”



    馒头和桃子下肚,王童生方才有了三分饱,也有力气和李策之攀谈客套了。



    “敢问兄台高姓大名?”



    王童生撸起袖子,朝李策之作揖道。



    “在下李策之,南山村人。”



    “在下王扈,是西河村户籍。”



    两人互通了姓名,王童生又向他拱了拱手,承诺道:“兄台大恩,王某定会铭记在心,等在下中了秀才,考了举人,一定报恩。”



    对王童生而言,能在这时候给他提供几个馒头,免于饿死,已经是大恩大德了。



    “兄台既然能凑足银钱来科考,又怎会连饭都吃不上?”



    李策之微怔,不由疑惑道。



    闻言,王童生略有些不好意思,低声道:“好钢使在刀刃上,拼凑出的银子刚好够我赴县府来赶考,所以只能先饿着了。”



    “待我中了举人,必要吃遍山珍海味,才能弥平这些年所受的苦楚。”



    听到这个解释,李策之感到有些难以理解。



    连饭都吃不饱了,最应该解决的难道不是生存问题吗。



    而且这位王童生年年赶考,年年落榜,万一今年又落榜了,该去何处寻食?



    他虽很难理解王童生这类人的想法,但嘴上并没有明言,反倒询问起来他这些年来的经历。



    王童生眼神一亮,似乎很久没人愿意主动和他聊天了,话匣子一打开,便没有半点保留,说了个通透。



    据他所说,当年他家在西河村,也算是富庶农家,有五头耕牛,良田十五亩。



    而在王扈二十三岁那年,瞧见邻家有人中了举,那日整个村子都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



    所有的村民都前来巴结讨赏,送礼恭贺,看得他好生羡慕。



    自小替家中务农,大字不识几个的他,也在那时,萌生了做文章,考功名的念头。



    “大字不识便要考功名?”



    李策之有些惊讶,也想不出王童生究竟是哪儿来的自信,科考一途,靠的是真凭实学,可不是撞大运。



    “大字不识又如何?”



    王童生似乎很不满李策之惊讶的态度,愤愤的道:“哪个孩童生来就熟读圣人经典?我不过是幼年时因父母疏忽才错失了教育,成年后方才能自己选择道路,努力读书识字,想考功名改变命运,难道也要遭到鄙夷吗?”



    “王兄莫发火,的确是我不对。”



    李策之想了想,倒觉得他说的有几分道理,的确不该以幼年教育而生定论。



    见他道歉,颇有些火气的王童生倒也没继续追究,接着往下,继续说他的经历。



    起初王扈的父母对他要考功名的事情并不赞同,在祖上数八代,都是贫农户籍的父母眼中,王扈就该老老实实当个庄稼汉。



    能考功名,做大官的人,这都是天上文曲老爷托世,自家儿子哪有这能耐和本事?



    学读书识字,纯粹是浪费功夫,倒不如帮衬家里多种两亩地。



    “你说说看,他们是不是目光短浅,愚不可及!”



    饶是过了这么多年,王扈提起家中父母的态度,依旧怨气难消。



    “的确,大家都是人,也没有谁比谁多只胳膊多条腿。”



    对于王扈不认命的态度,李策之倒是赞同的。



    依稀记得幼年时,父亲对他说的故事里,也有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言论。



    骂骂咧咧的好几句,颇有些神经质的王扈再度说起来后来的事情。



    他不服家里安排,我行我素,发誓一定要考上功名,让父母瞧瞧。



    可惜,此后的十余年,他年年报考,年年落榜,莫说举人进士,便是一个小小的秀才功名都未曾拿到手。



    这十余年间,发生了许多事情。



    他的父母相继病逝,而与王扈青梅竹马,曾约定成婚的邻村女子,也因王扈醉心学问,冷落了她,导致两人渐行渐远。



    直到某一日,他再听到消息,已是姑娘嫁作他人妇。



    “衣不如新,人不如旧,为何,她就不能再等等我?”



    似乎想起了记忆中那位曾与他互生情愫,私定终身的女人,王扈的脸上透着十足的凄苦神情,显得消沉不已。

58xs8.com